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霍山又一处被历史所遗忘的古塔

(2017-07-07 16:55:23)
标签:

霍山古迹

历史

旅游

管驾渡古塔

文化

分类: 霍山钩沉

    
http://s12/mw690/0034NnIEzy7cszkLtJFeb&690

        《清芬堂文集》中与霍山有关的诗词笔记


http://s16/mw690/0034NnIEzy7cszkPzX11f&690
  《清芬堂文集》中与霍山有关的诗词笔记
http://s7/mw690/0034NnIEzy7cszkT5gW56&690
  《清芬堂文集》中与霍山有关的诗词笔记
http://s4/mw690/0034NnIEzy7cszkWFuH23&690
         《清芬堂文集》中与霍山有关的诗词笔记
http://s8/mw690/0034NnIEzy7cszl0qajd7&690
  《清芬堂文集》中与霍山有关的诗词笔记


http://s4/mw690/0034NnIEzy7cszl4hfZf3&690
  《清芬堂文集》中与霍山南岳山有关的诗词笔记
http://s5/mw690/0034NnIEzy7csspkdZa74&690

         《清芬堂文集卷十六》载潘际云《古塔行》篇

     笔者在前文《霍山螺蛳店宋代古塔寻踪》中,提到了清嘉庆年间霍山知县潘际云,在其所编修的清《嘉庆霍山县志》中曾记载了螺蛳店宋代古塔,这是霍山除了文峰塔与淠河边的半截塔之外,有史料记载的霍山第三座塔,前两座塔均为清后期,惟螺蛳店宋代古塔年代最早了,本以为霍山的古塔已考据完了,霍山的古塔仅是历史记载的三座,却未料想,在查证史料翻阅潘际云所著《清芬堂文集》时,又发现了潘际云在其笔记中记载的霍山又一座被历史所遗忘的古塔。
    据《清嘉庆溧阳续志.官绩》篇载:潘际云,字人龙,号春洲,博通经史,长於考据,尤善诗古文辞,由庶常改官安徽霍山知县县办茶贡,向傅妇女入署,拣焙禁之,自际云始民甚德之,辟云程馆,捐给膏火俾士子肄业,其教先行,后文士风大振,权篆灵璧,适河溢淹沒田庐无算,际云请蠲请赈抚恤,周至民以获安,量移桐城,号称难治,开诚布公,不数月而士民帖服,举治行卓异,旋乞归养亲,遂不复出,著有《学海百卷》、《西夏备史》、《溧阳志》、《商藏芸阁书目》、《春洲札记》、《苔岑诗辑》、《清芬堂文集》、《清芬堂古今体诗正续集》。
    其中《清芬堂文集》中多为在霍山任上或者为官时所作的诗词笔记等,涉及霍山的风土风情大约百十来篇,在其《雷将军庙歌》篇首下注有“霍山南岳峰顶”句,可见今天霍山南岳峰顶在嘉庆年间曾有雷将军庙。笔者在其《清芬堂文集.卷十六》中发现了《古塔行》一篇笔记,全文如下:
   霍邑南三十五里管家渡,骤雨发蛟水齾(ya,用牙齿咬)山脚麦地,陡陷五六里,露一砖塔不知何代所建也!管家渡南千顷田,雷雨一夜成长川,怒蛟卷起水十丈,平地树上堪行船,沙堤骤陷露一塔,其高三丈甃(zhòu)以砖,古钟入地半斑驳,洗去沙土声铿然,想昔浮图在平陆,琳宫梵宇相接连,不知何时陷井底?沙压其上耕寒烟,离离青豆缀短蔓,茸茸紫花开木棉,桑田沧海事竟有,古塔复出河堤边,惜哉!兴废已莫考,建造当在千年前,居民失田勿复叹,佛地尚尔多推迁,安知后来千百载,复变陆地成郊廛(廛chán,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我行亲见地底塔,吊古欲问苍苍天。
   上面的文字翻译如下:
    霍邑的南方三十五里管家渡,暴雨发蛟水,冲塌山脚麦地,陡然陷落五六里长,露出一个砖塔,不知道为何代所建也!管家渡南千顷田,雷雨一昼夜成了长河,洪水翻卷起来十丈高,平地树上可以行船,沙堤突然陷落露出一塔,其高三丈,用砖砌而成,古钟入地半斑驳,洗去泥沙声音作响,想当年佛塔在陆地上,佛寺、殿堂相连接,不知道什么时候陷入井底?沙压其上耕寒烟,离离青豆缀短蔓,茸茸紫花开木棉,桑田沧海事竟有,古塔复出河堤边,可惜呀!!兴废已经没有办法考据了,建造应当在千年之前,居民失去土地不要叹息了,佛地都如此多推移变迁,又怎么知道后来千百年后,陆地又怎么不会成城郊平民的房屋呢?,我行亲见地底塔,吊古欲问苍苍天。
    其文中所载的管驾渡并非今管驾渡,原管驾渡为佛子岭水库所淹没,位于今水库水面之下,包括原舞旗河老街、草场河老街,以及千笠寺旧址均为佛子岭水库所淹没,潘际云推测,兴废已经没有办法考据了,建造应当在千年之前。这也是该塔记载的大致年代,现在已经办法考证其具体的建造年代了,包括后来的《光绪霍山县志》均未记载其塔,足见其历史的幽古。按照明清时的度量尺寸,建造类用木工尺计算,木工尺1尺折合现在的长度大约为31.1公分左右,一丈折合现在的长度大约为3.11米左右,三丈的高度大约是现在的9米多高,在现今也算是个高的建筑了,但不知道为何没有史料记载,估计其地当时荒凉难寻,所以就被遗弃未录了,最后潘际云安慰道“居民失去土地不要叹息了,佛地都如此多推移变迁,又怎么知道后来千百年后,陆地大概又会改变成城郊呢?”,然而一、二百后的今天,却不是潘际云想见的陆地成了城郊,此地永远的沉入水下,不复再见了。
   这些年关于佛子岭水库下的古街,民间茶余饭后多有闲谈,却鲜有历史考证,本文抛砖引玉,引大家来考证历史的长河里被遗忘的历史踪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