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阅览室》
(2016-09-20 22:10:01)分类: 总结性资料 |
《阅览室》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本P75)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发展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经历退位减法算法的探索。
3、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喜欢看书吗?阅读能增长自己的知识,开阔眼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我们班图书角里的图书吧,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3、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
引导分析:这3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师小结学生的发现,并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从情境图出发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发现知识储备与新知之间的认知矛盾,激发孩子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一)解决问题一: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
1、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算法。
谈话:你想怎样算30-7?可以用摆一摆、画一画或者拨一拨的方法表示你的计算过程?自己试一试,再和同桌交流,比一比哪位同学想得方法多。
2、组织学生汇报展示,合作交流理解不同的方法。
a、摆小棒:先打开一捆,变成10根。再用10根减去7根,还剩3根,最后把3根加上20根就是23根。
b、画数线:
c、计数器:从十位上拨走1个珠子,换成个位上的10个珠子,再从个位上减去7个剩下3个珠子,和十位上的珠子合起来就是23。
【设计意图:在探索30-7这一问题时,充分利用学具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要求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或先用计数器拨一拨,再说算法。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究新知。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理解减的方法,掌握口算的过程,对算理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3、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笔算方法。
(1)学生尝试展示,说说是怎么想的?
(2)教师边描述,边书写严谨规范的退位减法。
强调:0减7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再减。并在十位点一个退位点做记号。十位上的数字带了退位点就表示比本身少1。
(3)学生练习正确的竖式书写。
【设计意图: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样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将算法编成故事,让数学说话,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吸引他们不知不觉地全身投入到课堂中,对算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二)解决问题二: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1、组织探究: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故事书还剩多少本?
2、独立探究,集体交流。
3、小结学生汇报情况,多媒体展示不同算法。
4、板书示范笔算的书写,强调:退1当10。
(三)解决问题三:连环画还剩多少本?
1、自主学习:你能用竖式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2、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提问:个位不够减时,要怎么办?
3、纠错反思:这样做对吗?错在哪里了?
4
-
4
【设计意图:从“扶”到“放”留给学生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有侧重的问题解决途径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同时通过对错例的纠错与反思,促进知识难点的内化。】
三、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1、“练一练”1。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在小组内交流不同算法。
2、“练一练”2。
(1)组织分组竞赛。
(2)集体订正,引导小结:在竖式计算要注意一些什么?
(3)学生汇报、归纳: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再减。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巩固算法,培养技能,让学生能在课后丰富感知,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全课小结
1、知识回顾:和小组同学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2、自评互评:你认为自己今天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何?同伴呢,请给同伴一些鼓励或提醒。
【设计意图:学生回忆整理,谈自己的收获和体验,并质疑,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