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古人计数》
(2016-04-24 22:20:14)分类: 总结性资料 |
古人计数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数数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1——20各数。
2、结合数小棒、拨计数器的活动,掌握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11——20各数,理解这些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数位的感念,正确读写11——20各数
教法与学法:创设情境与组织操作探究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教具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提问:(1)同学们,你会数数吗?你能举例说说是怎么数的吗?
(2)我们大家都会数数,那你们知道远古时代的人是如何数数的吗?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从实际出发,通过复习数数方法,让学生感觉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不陌生,激发参与新知探究的积极性。)
2、出示《古人计数》的主题图。
谈话:在很久以前的远古时候,人们并不认识数,他们在记录物品的数量时,就摆一些小木棍或者是小石头。今天,我们也来学习古人用小棒来记录羊的只数,好吗?
3、引导操作:请仔细观察,羊圈里每放出一只羊,就对应地摆出1根小棒。放出几只羊,就摆出对应数量的小棒。看看谁能做个合格的牧羊人,摆得又快又准确。
要求:(1)数数不出声。(2)眼睛和手做好配合。
4、组织交流,展示学生摆小棒的结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数出羊的只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生活意识。)
二、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1、认识“10个一就是1个十”
(1)提问:现在有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1根小棒表示1个一,那10根小棒表示几个一?
(2)课件演示,组织学生数数并提问:10个一是几?
(3)师操作并讲解:把10个一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10个一是10,1个十也是10,所以我们说,10个一就是1个十。
(4)组织学生操作:你们想不想也捆出一个十来?想捆出一个十,要先做什么?(师巡视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进行合作学习的启蒙教育。)
2、介绍计数器,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1)出示计数器,讲解:这是我们新的学习伙伴——计数器。计数器有两面,后面的珠子是计数用的。因为不同位置上的珠子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乱拨。计数器另一面上写的个位、十位,这些叫数位。在使用计数器时,要把写有数位的这一面正对着我们。
(2)认一认: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一,十位上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十。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蹲下来,等一等”,既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计数器的方法,又为达成教学目标做好准备。)
(3)引导讨论:刚才我们用小棒把10个一捆成一捆变成1个十,那能不能把10个珠子也变成1个十呢?在计数器上如何表示呢?
(4)组织学生汇报并演示: 10个一就是1个十。
(5)运用课件再次演示,并标出“10”这个数学符号。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
(设计意图:突出小棒——计数器——数学符号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由具体形象到逐步抽象的过程。)
3、体会数的组成。
(1)提问:大家还记得刚才我们数了几只羊吗?谁能用小棒快速地摆出11?为什么这样摆?
(2)组织学生展示并小结: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11。
(3)引导操作:在计数器上拨出11,这2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小结:现在看来不是珠子神奇,而是数位太重要了,不同的数位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
(4)数学游戏:“比比谁最快”,用小棒拿出13、17、19。
组织交流:为什么这么拿,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一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适时设计一些竞赛型小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巩固了数的组成。)
4、初步感受“满十进一”
(1)结合学生摆出的“19”,提问:如果再添1根小棒是几?你怎么知道?看看这散的10根小棒,你们想到了什么?
(2)组织操作:A:捆小棒。现在是几捆,也就是几个十?
B:拨计数器。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20吗?说说是怎么拨的?
(设计意图: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师生与生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从直观操作中感悟并深入理解“满十进一”,同时培养学生做、说、听、想的学习习惯。)
四、开放练习,提高认识
1、基础练习:课本第75页练一练的第1、第2题。
2、拓展提高:这里有2个珠子,谁能在计数器上用它们表示出不同的数?(结合学生回答,课件演示2、20、11等数。)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