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谱名词解释(转载)

(2017-10-17 13:27:13)
 阅谱名词解释    之三
祠堂、昭穆、别称及忌讳用语:
祠堂:又称家堂庙,是同一支血缘关系的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庙宇。
  昭穆:俗称字辈、排行、辈份表、班行诗,记载族人世辈排序,区分同一血缘关系宗亲之间的世代关系。
讳:在家谱人名前常出现一个“讳”字,本意是指违言,不说,避忌。有顾忌而避开不说。在封建宗法社会,家族中对父母尊长的名讳是不能乱叫的。为避忌讳,在家谱中,对父母长辈的名字不得不写时,只有其前加一个“讳”字,以表示欠意和敬畏之心!
失讳:在家谱中常出现“失讳”二字,讳即名讳,名字的意思,失讳就是由于年代久远,先人名字失传、失考,在谱中叫失讳。
忌日:父母亲过世之日。《礼记·祭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 郑玄 注:“忌日,亲亡之日。”
无后、绝支、失传、无后、止:指无子传宗接代,至此绝嗣,至此为止。
过继、嗣子:亦称“继”、过房、过嗣、继嗣。指自己没有儿子,收养同宗之子为后嗣。也指入养父之家为其后嗣。是传统宗族观念中的一种收养行为。大多数是为了延续男性继承人而为之。只收录有本支血统的抱养子,不收从异姓或非本支同姓人家抱养的子孙。
嫡、庶之别 正妻谓之嫡,皇后之生为嫡子,可立为太子;
众妃、妾谓为庶,妃子之出为庶子,一般不能立为太子。
古代皇帝封臣子的妻子为命妇,分七个等级;一品夫人,二品亦(如)夫人,三品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孺人(普通百姓称已故的母亲,祖母等为“老孺人”,即自谦最低等的)。
考、妣之分
考者,父之死谓考,考,成也,已成事业;
妣者,母死之谓妣,媲,能与父媲美也。
先考:对已离世父亲的尊称, "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对已死长者的尊意。
先妣:对已离世的母亲的尊称。
又解,加“先”,则表明亡父或母还有父或母活在人世。
显考:对亡父的美称。显,清《读礼通考·神主》:“古人于祖、考及妣之上,皆加一皇字,逮 元 大德 朝始诏改皇为显,以士庶不得称皇也。不知皇之取义,美也,大也,初非取君字之义”。显,取其德行昭著,声名远播之意。
显妣:对亡母的美称。
又解加“显”表明亡父或母已经没有了父母双亲,是家族的最高辈,且儿孙满堂;
   
萱草:母亲。又叫忘忧草,据说能使人忘忧。
恃:母亲。失恃:母亲去世。
椿树:父亲。代表高寿,庄子文中说古有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九千岁为秋。
怙:父亲。失怙:父亲去世。
姑,夫之母。姑在则曰君姑,姑殁则曰先姑。
又,妇谓夫之庶母为少姑。——《尔雅》 又如:翁姑;姑嫜(古时妻子对丈夫
父母的称呼,即公婆)
宗祧:  1、宗、宗庙。祧,远祖之庙。
2、引申指家族世系;宗嗣;嗣续。
3、继承祖业,即王位。
见背:逝世   
梓树:儿子   
棠棣:兄弟之情   
桃李:学生   
桑榆:老年幸福   
艾草:老人高寿   
桃子:高寿。

附录:
对死亡的不同称呼
天子亡曰崩,诸候亡曰薨(hōng),
大夫亡曰卒,士人亡曰不禄,庶人亡曰死,未成年人亡曰夭,童子亡曰殇
自言父死曰失怙(hù),母死曰失恃(zhì)。今人死一般称去世,重一点叫逝世,婉转的叫走了,过身了。和尚之死叫圆寂,道士之亡叫羽化。
讣、唁——报孝  书曰讣、慰孝子曰唁。
节哀——劝孝子惜身。
秦人岁终祭神曰腊,故至今以十二月为腊;始皇当年御讳曰政,故至今读正月为征
古时对女子的戒条
①三从:从父 从夫 从子;
②四德:妇德、妇言、妇工、妇容;
③女子出嫁:曰于归之喜,出嫁后回家省亲叫:归宁;
④烈女称女中丈夫;

阅谱名词解释    之四     
非文
科举类名词
附学生员:凡在各类学校学习的初学者皆是附学生员,包括各地官办学校、义学、私塾学习的学生。
岁试:清时,各省学政巡回各地府、州、县学,对附学生员、“生员”的考试,考查平时的学业。每年考查,称岁试。岁试在乡试的前一年举办,即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凡附学生员都要先行科试、予试过关的称“童生”,再岁试过关者称“秀才”。获考一二三等者,才准送乡试。
邑庠生: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秀才进入县、儒学读书后称"生员"庠生也·故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之意。秀才向官署呈文时,往往自称庠生、生员等。
廪膳生: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清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名义。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饩银四两。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症。
生员又有分廪膳生员.增广生员.附学生员.廪生,增广生等限制。
乡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凡生员经科试后,均可参加省城三年一次乡试,中式者统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
太学生:乡试中试者进入太学。明朝、清朝时即国子监的俗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又称"国子生"."国学生"。"国子监"期满出贡,也可充任县官或教职.。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内设绳、博士、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所。设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掌教务。
"生员"还有选送进入太学的,称"贡生"。贡生有岁贡.恩贡.拔贡.副贡.优贡等五种。这五贡都算“正途出身”的资格。另有捐纳取得的贡生,称为例贡。

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载,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殿试” 由皇帝在殿上对会试合格的贡士进行考试,也叫“廷试”。殿试成绩分为三等进士资格,即一、二、三甲,给予不同出身。一甲取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叫“状元”,也称“殿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三甲各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殿试揭晓时在太和殿唱名,同时在长安街张榜文三天,用黄纸制成,称为“金榜题名”。一甲三人 殿试后立即授官。二、三甲需再经一次朝考后才会授官。朝考优者作翰林院庶吉士,其他分别授予京官、或州县等地方官,有的作教官。
“大挑” 清朝,参加会试三次以上不中进士的贡士,挑取其中人员,列一等的以授知县用,二等的以授教职用(府、州、县学的学官),名为“大挑”,六年一次,意在使举人出身的人有较宽的出路。
“八股文”“八股文”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束股组成。“破题”共两句,说破题目的意义。“承题”用三、四句承接破题的意义而予以说明。“起讲”概括全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是起讲后的入手之句。这四股实际上是文章的开头,后四股是正文,议论从这里开始。“中股”是全篇章的中心,主要论述在这里阐发。在这四段中,每一段都有两股相对比偶的文字,合起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合格叫“及第”,“及第”分为四等。只要肯下功夫背诵那些儒家经典作品的读书人都不难考上。明经这个科考,就像现在的函授一样,混个文凭而已。虽然国家也承认这个文凭,而且也能混个功名,但由于明经的录取分数低、招生规模大、生源质量差,一般不被社会上层看好,起点低、被提拔的机会很小,做小官容易但想做大官难度会非常大。所以一般有志气的读书人都以考中进士为终身目标,而不愿走捷径考明经。
清代贡生,别称明经,相当于举人副榜。明经科: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所谓帖文,又称帖经,主要考经文的记忆。

阅谱名词解释    之五     
非文
明清的科举考试,由下而上共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个步骤: 
1、县试:清由各县县官主持的考试。试期多在二月,要取得出身的童生,向本县礼房报告,填写姓名、籍贯、年岁、三代履历,并取得本县廪生保结。一般考五场,也有四场或六七场者,各场分别考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等。其取录者即有参加上一级考试即府试的资格。
2、府试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程序中,“童试”的其中一关。
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参加府试,报名、保结,与考试的场次、内容同县试差不多,但保结的廪生要一名。府试通过后就可参加院试。
    3、院试:合格录取者称为"生员","庠生"(即俗称秀才).在生员中再选拔一批人,升读国子监的称监生,其他的称贡生.贡生又分为拔贡,恩贡,副贡,岁贡,优贡.这五贡为正途资格出身.另有一种通过纳捐取得的贡生称例贡,增贡,附贡,廪贡。 
   4、乡试:每隔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会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秋闱,参试者为"庠生"(贡生)。乡试考取者称为"举人",而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魁。 
   5、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国都礼部举行,参试者为各省举人,考取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6、殿试:殿试是皇帝为主考的考试,参加殿试者为"贡士",考中后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第四名与第二甲第一名,第三甲第一名都称"传胪"。
五贡就职:
岁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资深的廪生(廪生是生员之一种,给予廪粟)升国子监肄业(有规定名额),因称岁贡。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
每隔一年把食禀较久的生员选一.二入国子监的称"岁贡。
补充: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搢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时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2,恩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明清定制,岁贡之年凡遇皇室庆典、登极诏书,或国家喜事,清特许“先贤”后裔入监者,亦称恩贡。”按照岁贡名额加一次贡士之举,以当年正贡为恩贡,次贡作岁贡,入贡的叫恩贡。
3,拔贡: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清朝制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逢酉一选,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优选者以小京官用,次选以教谕用。各省廪生内按年资,顺天六人,直省府学二人,府学岁一人,州学三岁二人,县学二岁一人,一正二陪。
每十二年一次在生员中选拔出学行兼优叫拔贡,经廷试复试取一二等者,即可任七品小京官.知县.教职.
4、副贡:乡试正榜之外,另取副榜若干人称副贡与拔贡同等待遇。各省乡试可以有副榜,五名举人加一名副榜,可作为贡生。
5、优贡:三年一选,由学政会同督抚考试,大省五、六名,中省三、四名,小省一、二名,任缺无滥。廪生、增生准作优贡,附生准作优监。选中得优贡后,必须进京朝考一次,才可算作正式贡生。可是不能象拔贡那样直接选官,所以很多人不来参加朝考,优贡名存实亡。每三年由省学政考后,会同巡抚保送的优秀生员,每省可2一6人,叫"拔贡",再经朝考后,一等任知县二等任教谕三等任训.[1] 
另有一种通过纳捐取得的乡试选拔资格的贡生称例贡,例贡可以参加乡试。

五贡合格,可以直接任命为知县以下的小官吏。选官方法很复杂,要甄别名份,直清史稿选举志一:学政会同巡抚验看,咨部依科分名次、年分先后,恩、拔、副贡以教谕选用,岁贡以训导选用。
康熙中,捐纳岁贡,并用训导。雍正初,捐纳贡生,教谕改县丞,训导改主簿。既仍许廪生捐岁贡者,用训导;恩、拔、副贡年力富强者,得就职直隶州判。
乾隆元年,定考职以乡试年,恩科不考。恩、拔、副贡考列一等以州同、二等以州判、三等以县丞选用。岁贡一等以主簿、二等以吏目选用。原就教者听。
道光初,许满、蒙正途贡生就职,与满员通较年分先后选用。贡监考职,定例必监期已满,乃许送考。惟特恩考职,不论监期满否。凡正途、捐纳各项贡、监生,及候补誊录、教习、校录,一体送考。其已就教、就职及捐职、袭世职者不许。初制,考职岁一举,贡、监一例以州同、州判、县丞、主簿、吏目录用。
嘉庆以后,凡朝考未录之拔贡及恩、副、岁、优贡生,遇乡试年,得具呈就职、就教。优贡就教,附岁贡末用训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