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颐和园画中游中的借秋楼

(2015-05-26 22:20:54)
标签:

文化

历史

颐和园

画中游

分类: 古典园林
   画中游景区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前山的西部,具体来说就位于听鹂馆正北面的山坡上(正上方),包括澄辉阁、借秋楼、爱山楼、画中游、湖山真意等建筑。此处是一组极具特色的小园林式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10月18日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光绪时重修。此处建筑高低错落,成景、得景条件优越,站在这里,可以东望佛香阁,南瞰南湖岛,西眺西山和玉泉山,湖光山色、天光云影皆尽收眼底。

  在画中游景区中,澄辉阁是最重要的建筑,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澄辉阁上悬挂的匾额却被错误地写作“畫中遊”。澄辉阁的左后方(即东北方向)为爱山楼,右后方(即西北方向)为借秋楼。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借秋楼。

  首先,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借秋楼中的“借秋”一词究竟是什么涵义?到底表达了一种什么情绪?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回答。有人说,“借秋”一词出自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一首诗《小轩夏夜凉甚偶得长句呈杜叔高秀才》。全诗如下:

遥夜帘栊已借秋,阑干星斗挂檐头。
鹊翻清影移枝宿,萤弄孤光拂簟流。
榻上琴书纷枕藉,髪根风露冷飕飀。
故人莫笑幽居陋,此夕真从造物游。

  其实,在我看来,上述说法未必准确。大家知道,陆游是一贯主张南宋朝廷应该进攻金国,恢复中原失地的。乾隆皇帝是满族人,而满族人是金人的后裔,乾隆皇帝会有多大的兴趣研读敌视自己民族先辈的陆游的诗篇呢?更何况陆游的诗歌艺术水平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并不十分优秀。

  其实,大凡谈到借,一定是别人有而自己没有,或者将来有而现在还没有的东西,而且一定是人们喜爱并希望得到的的东西。众所周知,在一年四季中,姹紫嫣红开遍的春天是最美好的季节,其次则是天高云淡、气爽风清的秋天。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最不喜欢的当属炎炎夏日和瑟瑟冬季了。对于处在冰雪严寒的人来说,当然盼望着春天的早日来临。同理,对于饱受炎热酷暑之苦的人来说,也会盼望着秋风乍起。这首先是人的生理需要,其次才是审美的需要。

  故此,所谓的借春,指的就是向大自然借来春色;所谓的借秋,指的就是向天地借来秋天。春心秋意当然无法提前借得,但是却包涵了渴望以及欣赏春光秋色的意思。古代诗词曲中谈到借春的最多,其次是借秋。而借夏和借冬就我所知应该是没有的。例如,在著名的昆曲折子戏《牡丹亭-游园》中杜丽娘和春香的一段念白(《乌夜啼》)。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乾隆皇帝一共写了五首歌咏借秋楼的诗,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一下。

借秋楼
乾隆二十九年
窗挹波光庭种楸,一天飒景在高楼。
履霜早是羲经着,底事循名更借秋?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站在借秋楼上近赏庭院中的楸树,远眺烟波浩渺的昆明湖时所产生的喜悦心情。古人喜欢在院落里种植梧桐和楸树,这两种树木在秋季来临时叶子变色和脱落都较早,能够最先感知秋意。大家看看“楸”这个字,左边一个“木”字旁,右边一个“秋”字,先不说其他的,单单一个“楸”字就会让人对秋天浮想联翩。《埤雅》:“楸梧早脫,故楸謂之秋。”这首诗里面最需要注意的是第三句“履霜早是羲经着”。羲经就是易经、周易,因为传说伏羲推演八卦而得名。“履霜”一词出自《周易》中的坤卦。坤卦初六的爻辞为“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阴气初起,必增积渐盛,犹如微霜预示着坚冰将至。

借秋楼口号
乾隆三十一年

风来西北动梧楸,素景澄鲜飒满眸。
了识立秋尚迟日,仰看知是借秋楼。

借秋楼
乾隆三十三年

楼前种楸树,疏叶翻风开。
瞻题曰借秋,其名久已哉。
我游方盛夏,凉意颇满怀。
俯首忆代谢,迅矣其迁推。
秋光那用借?试看衮衮来。

借秋楼
乾隆三十三年

霁景恰相宜,金风复助之。
砌花形欲动,窗树影深移。
高望心随远,偶来目觉奇。
秋光不须借,满眼已如斯。

  金风,即西风、秋风,也称商风。此乃根据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而得。五行为金木水火土。五方为东西南北中。五音为宫商角(jué)徵(zhǐ) 羽。五方和五行相配,则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五音和五行相配,则宫属土 ,商属金 ,角属木 ,徵属火 ,羽属水。根据这个道理,借秋楼和爱山楼的位置实际上是不可调换的。借秋楼位于西侧,爱山楼位于东侧。

借秋楼口号
乾隆三十四年

山半有楼名颇奇,借秋两字勒檐楣。
情知不久秋将到,忙底何须更借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