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流芳---古典诗词中“儿”字的读音
(2015-05-10 12:44:58)
标签:
汉字唐诗宋词诗歌 |
分类: 汉语音韵 |
“儿”这个字,我想只要稍微学过简化汉字的大陆人,都是认识的,它读作ér。其实,说起来,汉语拼音的制定并不是十分的严谨科学。我们仅以“儿”、“二”这两个字为例,按理说,这两个字的普通话发音有很明显的区别:韵母只是相似,绝不是相同。但是,这两个字的汉语拼音却分别为ér(儿)、 èr(二)。 再想想另外一些以er为韵母的字“耳、饵、尔(ěr)”,令人不觉莞尔。
但是,如果我们按照ér的读音去吟诵唐诗宋词,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如果“儿”字不是出现在古诗词的韵脚(押韵的位置),那么丝毫不会影响到诗词的韵味。但是"儿"字一旦出现在韵脚,按照普通话的读法则必然会出现音韵不谐和的现象。试看下面的几首诗词。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中,首句押韵,第一句的末字“儿”、第二句的末字“啼”、第四句的末字“西”都压押平水韵》上平八齐韵部。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首诗中,首句不押韵,第二句的末字“期”和第四句的末字“儿"归属于《平水韵》上平四支韵部。
老将行
【唐】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这首诗的题材属于歌行体,首句押韵。首句的末字“时”、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第八句、第十句的末字“骑、儿、师、藜、奇”归属于《平水韵》上平四支韵部。
临江仙
【南唐】李煜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格律俱为平韵格。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在这首词中,上片的“飞、西、垂”与下片的“迷、儿、依”押韵。
那么出现这种读音不谐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就在于古今字音的变化。“儿”字的正体字为“兒”,其古音读作"ní",《康熙字典》中说:“又《唐韻》五稽切《集韻》《韻會》研奚切《正韻》五黎切,音霓。”时至今日,在上海方言中,人们仍然把儿字读作"ní",就可以作为这一条注音的证据。如若还不信,我再引导您看一下与儿(兒)有关的形声字的读音吧。
霓(ní)、倪(ní)、睨(nì)、鲵(ní)、猊(ní)、麑(ní)、郳ní、蜺ní、貎(ní,古同“猊”)、婗(ní)、堄(nì)、棿(ní,古同“輗”)、晲(nǐ) 、齯(ní)、誽(nì)、觬(ní)。
不难看出,上述这些字都是形声字,在所有这些汉字中,“兒”都是作为声旁出现的,表示该字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