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流芳---古典诗词曲文中“思”字的读音
(2014-12-25 22:02:10)
标签:
文化唐诗宋词汉字音韵 |
分类: 汉语音韵 |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字有多种读音,特别是当词性不同时(如作为名词或者动词),其读音也会不同。随便举一个例子。
雨,《韵会》中说“风雨之雨上声,雨下之雨去声。”古代汉语中,当“雨”作为名词时,读作
yǔ,音同“与”。但是当作为动词,表示“下雨、下雪、下霜、下冰雹”等意思时,则读作第四声yù,音同“御”。
这里先顺带讲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雨”的知识。《尓雅·释天》中说“暴雨謂之涷(dōng),小雨謂之霡(今音为mài,古音为mò)霂,久雨謂之淫。”陆佃云:“疾雨曰驟,徐雨曰零,久雨曰苦,时雨曰澍(shù)。”
下面举几个例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其中,“密雨”的“雨”字是名词,应该读作第三声,即上声 yǔ。
《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最后乐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著名的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在上述两首诗中,“雨雪霏霏”和“夏雨雪”中的“雨”字是动词,“雨雪”,就是下雪。此处的“雨”字就应该读作第四声,即去声yù。
其实,汉语中同一个字在词性不同时的异读现象,在人类的语言中绝不是孤立的。比如,英语中就存在着这种现象。
例如,record
在作为名词,当“记录,记载,档案,履历,唱片”讲时,读作(英) [ˈrekɔ:d](美)
[ˈrekərd],而当它作为动词,表示“记录,记载,标明,录音”时,读作(英) [riˈkɔ:d](美)
[rɪˈkɔ:rd]。
再例如,present作为名词或者形容词,当作“adj. 现在的,目前的, 出席的”和n. 现在,礼物“时,读作(英) [ˈpreznt] (美) [ˈprɛznt]。当作为”vt.介绍,出现,提出,赠送“时,读作[priˈzent]。
一直有人认为古代汉语中的汉字异读是多此一举,没事找事。但是我想问一下这些人,你们会以这样的态度学习英语么?。为什么对待一门外语能够严肃认真?而对待祖国的母语却无端降低学习标准,不以为然呢?这种态度岂非咄咄怪事?!
说完了这些,我们就进入今天的主题吧。今天我想讲一讲“思”字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异读现象。请注意,这里所说的古代文学,不仅包括诗、词、曲,而且包括文赋。
一般而言,“思”字有两种词性,它既可以作为动词,也可以作为名词。例如,在现代汉语中,“思想、思念、思考、思虑、相思”等词汇既可以作为动词,也可以作为名词。但是在古代汉语中,我们必须对“思”字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确定它的词性。
当“思”字作为动词,它所表达的是“思考、思念、思虑、希望、愿望”的意思。《六書總要》中说“念也,慮也,繹理爲思。”此时,“思”字应当读作“sī”
音同“司”,平声。而当“思”作为名词,它所表达的则是“思绪、心情、情绪”的意思。此时,“思”字应当读作sì,音同“四”,去声。
为什么我们要在古典诗词曲文中强调字的读音?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的文章也好,诗、词、曲也好,都是讲究韵律或者格律的。而韵律或格律最基础的地方就是要区分字音的平仄。
下面就结合一些例子具体地谈一下“思”字的读音。
例一:唐代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例二:唐代李白《关山月》“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例三:唐代李白《长相思 其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例四:唐代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例五:唐代杜牧《旅宿》“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例六:宋代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以上诗词中出现的“思”字,都是作为动词,表示“想念、思念”的意思,都应该读作平声“sī”。
再来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例七:唐代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例八:唐代白居易《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
例九: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例十:唐代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例十一:唐代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例十二:宋代柳永《八声甘州》“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例十三:宋代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以上诗词中出现的“声声思、思悠悠、秋思、羁思、归思、无情有思”中的“思”都是表示“思绪、情绪、心情”的意思,都是作为名词,故应该读作去声“sì”。此外,上面引述的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其中“愁思”的“思”字也应该读作去声“sì”。
其实,判断“思”字的读音,既可以通过它在句中的意思判断,如果熟谙诗词格律,也可以通过格律来判断。这里随便举个例子。比如上述所引的柳永《八声甘州》中的“归思难收”一句,按照词律,这句的标准格律是仄仄平平,其中第一个字可以变通,使用平声字,但是第二个字必须为仄声字。因此分析可知,此处的“思”字只能读作去声“sì”。当然,通过诗律或者词律来进行分析,对一般人来说要求太高了。
但是,下面两首诗中的“思”字该怎么读呢?
例十三: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例十四:李商隐《泪》“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上面两首都是七言律诗,而且是晚唐大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其中例八的首句是仄起平收,为标准的律句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句按照格律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但是,“思华年”中的“思”字显然是动词,如果按照上述解释,应该是读作第一声,即平声。但是如果这样,第二句的末尾就连用了三个平声字,术语叫作“三平头”,这在律诗中是绝不可能出现的。
例九中的第二句“离情终日思风波”,与例八完全类似。很显然,“思风波”中的“思”字也是动词,如果按照常理,也应该读作平声。这样第二句也出现了三平头现象。而这在律诗中是被严格禁止的。
那么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作为后人,我们绝不能随便就妄自揣测古人不遵守诗律。事实上,不严格遵守诗律的现象,只是在唐朝初期律诗或者绝句的体例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情况下才有,后来就十分罕见了。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特地查阅了《康熙字典》。这部伟大的字典,帮助我解答了心中的疑问。《康熙字典》指出“思,又悲也。《诗·小雅》鼠思泣血。《註》思,去声,思,哀以思。言悲也。”也就是说,“思”这个字除了有“思念、想念、思绪”的意思以外,还有“悲伤”的意思。而在表示“悲伤”时,它应该读作去声“sì”。我们仔细品味李商隐的上述两首诗,就可以看出,将“思”字解释成“悲伤”是非常恰切的。
附录:
“鼠思泣血”出自《诗经-小雅-雨无正》,原诗共七章。现用正体字将其中第七章的内容抄录如下:
謂爾遷于王都,
曰予未有室家。
鼠思泣血,
無言不疾。
昔爾出居,
誰從作爾室?
前一篇:昆明湖东堤上残留的牌楼夹柱石
后一篇:汇芳斋谈字---从“岂”字谈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