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颐和园西堤上柳桥的一个疑问

标签:
历史文化古建颐和园 |
分类: 古典园林 |
在美丽的颐和园,有一条模仿杭州西湖的苏堤而建的长堤,自南向北蜿蜒延伸,一年四季风情万种,我们管它叫作西堤。在西堤上,从南至北依次筑有六座式样各异的桥,分别是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依照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西堤上遍植碧桃垂柳,春来时桃红柳绿,春归时落英缤纷,素有“北国江南”之称。今天我就来说说西堤最南端的这座桥即柳桥。
中国古代的桥种类繁多,在园林里面,常见的有平桥、拱形桥、曲桥、亭桥。所谓亭桥,也叫廊桥,顾名思义,就是在桥的上面建有亭子。亭子的样式种类很多,如单檐四角攒尖顶、重檐四角攒尖顶、单檐六角攒尖顶、重檐六角攒尖顶、单檐歇山式、重檐歇山式......等等。
颐和园西堤上的柳桥就是一座姿态优美的典型的亭桥。由于我在年轻时懵懵懂懂,对古典园林一无所知,所以那个时候虽然到过颐和园,但是对于西堤六桥却没有留下任何印象。这两年经常去颐和园游览考察,但是由于建筑公司正在对柳桥正行大修,柳桥被整个遮挡起来,所以一直没有能够见到柳桥的庐山真面。前两天,我专程来到了颐和园看望心仪已久的柳桥。我从畅观堂下来,沿着昆明湖的南外湖湖堤,向东迤逦而行。哇,终于看到向往已久的柳桥了!她是那么的优雅而美丽!高耸的桥身,靓丽的亭子,亭子的顶部是重檐卷棚歇山式,无论从远处还是近处看,柳桥都是那么的楚楚动人,让人爱恋顿生。
http://s10/mw690/0034IuCNzy6NJ0vSCdrd9&690
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歇山顶的造型非常优美,在视觉效果上总是给人以棱角分明、结构清晰、典雅俊秀的感觉。歇山式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歇山顶屋脊上有各种脊兽装饰,其中正脊上有吻兽或望兽,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有戗兽和仙人走兽,其数量和用法都是有严格等级限制的。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通常而言,歇山顶的山花都是位于建筑物的侧面,而不是正面或者背面。就拿上面这幅图来说,人在进出房屋时,是不可能正对或者背对山花的。
但是颐和园的柳桥却比较奇怪。由于西堤是南北走向,游人必然是南北向穿过柳桥的,因此按理说,人们面对的应该是柳桥歇山顶的正脊,而不是山花。也就是说,歇山顶两侧的山花应该是面朝东方或者西方才对。但是现在的柳桥却恰恰相反。游客在自南向北或者自北向南走向柳桥时,面对的却是歇山顶的山花而不是正脊。这倒底是怎么回事呢?
为了验证我的想法,我又查阅了乾隆时期的《万寿庆典图》(清漪园部分),当看到图上的柳桥时,眼前遽然一亮。
原来,清漪园时期的柳桥同样是歇山式,但是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柳桥不同,不同之处有三点。
第一,清漪园时期的柳桥为单檐歇山式屋顶,而颐和园现在的柳桥则为重檐歇山式屋顶。
第二,清漪园时期的柳桥其歇山顶的山花面朝东西,游人自南向北或者自北向南穿过柳桥时,面对的是歇山顶的正脊而不是山花。
第三,清漪园时期的柳桥似乎是全木质结构,其桥墩也是用木头建造。而现在颐和园柳桥的桥墩则是用巨大的条石建造而成。
由此可见,我的疑问还是有道理的。但是我现在无法搞清楚的是,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把柳桥的顶部弄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呢?是在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对颐和园中的古建进行修缮时期?这真的是一个待解之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