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七)

(2018-06-28 15:42:01)
标签:

非连续性文本

分类: 阅读导航

阅读下面材料

亚洲教育论坛开幕

111日,亚洲教育论坛在成都开幕,来自30多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传统文化继承与教材建设国际幼儿教育等议题展开研讨。此次教育论坛的分论坛之一——“传统文化继承与教材建设,意在探讨如何将国学内容融入教材。

在论坛上,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该出版社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小学一二年级,初中一二年级的已修订完毕,送交教育部审定,如顺利通过,这批教材将于20169月新学期开学时进入课堂。

这批新教材增加了国学内容的比重。

初中语文新版教材变化:国学内容增至35%

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从幼儿园到普通高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推行一纲多本政策。教育部出台一个教育大纲,各地方可根据大纲来自主选择教材,而各个出版社也开始编纂出版自己的教材。以前的初中语文版教材有7个单元,国学内容占了2个单元。为减轻学生负担,现在,新修订的语文版教材减少到6个单元,而国学内容仍占2个单元,同时还增加了两篇白话文小说。国学内容的比例占到了整个语文教材的35%

观点:小学语文教材应再添75篇国学经典

目前,中小学主导教材并没有编入大量的国学经典作品,我们只能编写校本教材,在课余时间安排诵读,效果小、时间短。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刘晓军在论坛上呼吁,提高国学经典作品进入语文教材的比重。

刘晓军认为,国学经典应按照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比重进入中小学教材。他以目前部分省市的小学在用的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为例,12册教材中入选主题文章358篇,其中国学经典文本只有45篇,占总量的12%,如按照三分之一比例配置的话,还需要增加75篇左右。增加什么内容呢?根据教育部有序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规定,小学阶段可以从古诗词、节庆、民俗文化等四方面增加选文。

【相关链接1

近年,国学教育的触角越来越多地向学龄儿童延伸。针对最近幼儿园国学热的网络调查显示:坚决支持孩子进行专业国学启蒙教育的家长,占15%,反对的占10%;抱观望态度的家长,占75%

【相关链接2

近日,东关小学全体师生举办了一场以诵读经典,畅谈梦想为主题的元旦庆祝活动。各年级语文老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学生量身推荐了一系列的经典诗歌。各班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畅游书海等准备活动。诵读作品包括中国古今经典诗词及以中国梦为题材的经典作品,活动中,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的表演精彩纷呈,进一步领略了中华经典的魅力。

【相关链接3

古诗文诵读大赛渐成中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香饽饽2016319日,我们的节日天水市中学生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总决赛在青少年活动中心落幕,8支队伍经过激烈角逐,最后羲皇中学摘得特等奖。该比赛由天水市语委会、市教育局主办。在比赛中,不少学校还在服装上动起脑筋,汉服、民国学生装不一而足。

30.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如今,新修订的语文版教材中国学内容的比例占到了整个教材的35%

B.亚洲教育论坛研讨了传统文化继承与教材建设的议题,决定增设国学内容的教材于20169月进入课堂。

C.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刘晓军在论坛上呼吁,提高国学经典进入语文教材的比重。

D.目前,古诗文诵读大赛成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受到中学生的青睐。

31.请仔细阅读链接23材料,用两个短语概括两则材料的主题

                                                                            

                                                                                

32.对于国学启蒙教育,人们的观点不同,对此,你持何种观点?请简要阐述理由。

                                                                            

                                                                            

                                                                             

33.阅读完几则材料后,有的同学万分激动,写了下面几句话,请你结合材料,仿照补写句子。

诵读经典,丰富了我们的审美体验:诵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我们感受到和谐共荣的人与自然;诵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让我们体会到积极昂扬的        ;诵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领略到壮观雄奇的        。让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在我们心中荡漾,        ;让经典走进课堂,溢满校园,                

答案:B;解析:探讨如何将国学经典融入教材。

31.诵读经典、传承国学。

32.我的观点是: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盲目反对;应该有教育主管部门选择部分地区,有针对性的开展“国学教育启蒙”活动试点;在试点活动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等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再大范围的开展推广。

33.示例:人生激情;自然风光;让国学精粹的万古乐章在我们脑海回荡;让经典走进课本,涤荡心灵。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汉语纯洁性之争
【媒体看法】
   2014425日《人民日报》发文《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节选如下:
   WiFiCEOMBACBDVIPPM2.5,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
   可是,这样的零翻译,不知有多少读者看得懂?
   专家表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能译成汉字,而iPhoneiPad就没能翻译过来?英语吸收汉语词汇都改为字母拼写,为什么汉语中却要夹杂大量英文?外来语对汉语的纯洁和健康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面对外来语无处不在的身影,不少国人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零翻译现象的分析:
这跟西方文化的强势有关,总的来看近百年来,西方输入中国的文化多,中国输出的少。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武波博士分析。此外,一些科技、医药方面的专业词汇,一时半刻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又着急使用,所以只好直接引用,造成零翻译现象。
懒惰,觉得写英文缩写更省事,是外来语滥用的一大主因。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王刚毅对此直言不讳。
优秀翻译人才匮乏也是原因之一。武波用青黄不接形容当今翻译界的人才断层,早年,说起著名翻译家,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现在,你能想起谁?凤毛麟角!
【学者观点】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汉学家梅维恒说:没有纯洁的语言。他以拥有大量外来词的英语和日语为例指出,不仅语言的不断变化是正常的,而且从其他语言借用词语实际上也是一种健康的现象
(选自《参考消息》)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郭熙认为:字母词的使用是语言接触中的自然现象,只要语言有接触,就有语言的互相借用,语言的纯洁是站不住的,纯洁的语言只能是死的语言,活的语言一定要吸收新的东西,这就是语言的来来往往。字母词一开始可能是照搬,时间长了就会进一步调整,比如开始用E-mail,后来用汉字音译伊妹儿,现在都用意译的电邮了。
(选自光明网)【国外做法】
   英国、美国等都是先将外语词为自己民族语言的一部分后再使用。例如在《牛津简明英语辞典》(第11版),中国航天员便被译作“taikonaut”“taikonaut”的前半部“taikong”便是汉语拼音,而后半部则跟英文“astronaut”合成。
   德国官方没有对于语言纯洁性的保护,近几十年来,德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语借词,对此有人惊呼德语正在衰退。但是,德国文学教授鲁蒂凯勒曾对媒体表示,语言就好比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最终取得胜利的是最符合老百姓语言习惯的说法。外来词可能被德语吸收成为固定的德语词,也可能过一段时间以后被淘汰。
   法国是较重视其语言纯洁性的国家。法语自17世纪初取代了拉丁语获得第一国际语言的地位,随后又于20世纪初被英语所取代。法国人不甘心,于是通过各种立法维护法语的纯洁性,以图重新获得曾有的国际地位。结果,今天的法语在欧洲国家都已被边缘化了。
(选自网络)(1)围绕汉语纯洁性之争,媒体看法】中《人民日报》的观点是: ,【学者观点】中学者的观点是 。
2)对照材料内容,下面对零翻译盛行的原因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比中华文化强势。
B.一些专业词汇,汉语中始终找不到相对应的词。
C.很多人有惰性,觉得直接用英文缩写词更省事。
D.当今翻译界人才断层,优秀人才匮乏。
3)文中提到,说起著名翻译家,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请你写出一位翻译家以及他的翻译的外国作品。
翻译家:         翻译作品:《
4)面对外来词进入汉语,我们应该怎么应对?请你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5)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3年度国家监测语料库提取了新词500条。继前些年××”“××”“××”“××广为流传之后,如今“××”“××”“××”“给力、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奇葩。以及由微博衍生出的××”特别活跃。如微博控们运用微博体微小说,看微喜剧,读微新闻,进行微访
   网络时代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人们走进了一个不再设有严格意义的把关人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成了语言创造者,都成了造词家’”。新词语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活泼。同时,各种传媒通过热字、热词、流行语来盘点一年的重大社会生活的做法也愈演愈烈。
依据以上信息,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文中所涉现象的认识。

 

答案:答案:

1).(2分)“零翻译”词/外来语/外来词伤害汉语的纯洁和健康  没有纯洁的语言/纯洁的语言只能是死的语言/活的语言一定要吸收新的东西(意对即可)

2).(3分)B

3).茅盾《蜡烛》

4).(3分)对外来词可以先“借用”/“照搬”,然后“化用”,可以先音译,最后意译;可以组织优秀翻译人才译出对应的汉语;可以组织语言专家进行甄别,有的吸收进汉语词汇,有的淘汰.(一点1分,言之有理,答出三点即可)

5).(2分)答赞成、否定或辩证看待皆可,并要言之成理


关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主题阅读

 

【知识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 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根据百度资料收集整理)

 

 【媒体报道】

据鄞州区文化馆副馆长陈素君介绍,鄞州区现在已有31所学校成了“非遗”的传承基地或教学点,而且这些学校的“非遗”教育均搞得有声有色。比如,五乡镇中心小学的“四明内家拳”、塘溪镇上城小学的“竹编工艺”、古林镇蜃蛟小学的“彩线刺绣技艺”、姜山镇实验中学的“泥塑技艺”等。

每天清晨,在鄞州区五乡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1000多名学生穿着黄色的练功服,齐刷刷地练起了四明内家拳,一招一式,有板有眼,那场景颇像一场武林大会。据校长李凌辉介绍,2009年,学校把省级非遗项目“四明内家拳”引入校园,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夏宝峰亲自向师生传授拳术。学校把“内家拳”列为课间操内容,而且还把这套拳操编入了校本教材。现在,全校所有师生都学会了内家拳,甚至很多家长也跟着孩子一起学会了。舞拳推掌,呼气运息,孩子们练内家拳既增强了体质,又吸收了内家拳传统武术文化的精华,同时也磨练了意志。2012年,五乡镇中心小学被正式授牌为省第二批“非遗传承基地”。

像四明中学、五乡镇中心小学这样把“非遗”引进校园,打造特色教育的学校如今已呈星火燎原之势。据宁波市文化馆统计,全市现有超过20%的“非遗”项目已在幼儿园、中小学、大学校园内“落地生根”,内容涉及民间口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8个类别。

 

(根据百度资料收集整理)

 

【专家观点】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领取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人大奖期间,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总结说,十年来“非遗”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这方面的成果可以称之为“硬件”:一是国家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使“非遗”工作有了法律保证;二是国家以正式的、法定的方式确认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一部分最好的历史财富认定为国家的文化遗产;三是每一项“非遗”都确定了传承人,国家对传承人给予一定的资助;四是有了全民的文化遗产意识,“文化遗产的一个特性是,它是公共的遗产,而不是个人的遗产,能认定文化遗产就表示我们有了公共的理念,公共的意识,这是很不容易的,说明文化遗产的价值已经被公众看到了。”

有得亦有失。冯骥才认为,尽管有了那么多举措,但是仍然挡不住第二轮对“非遗“的破坏。第一个方面是开发,某一项民间技艺被确定为文化遗产,就等于给它定了个“老字号”的名牌,增加了它的价值和资源性,于是有很多人为了商业盈利把手伸进来。为了利润最大化的商业目的,这项“非遗“不适于商业目的部分就会被人为地改变,这就令很多“非遗“遭到破坏,变得面目全非。”第二个方面是当初整理、申报文化遗产时,许多官员动机不纯。“官员为了政绩而申遗,申报批准后,政绩完成了,他就没有兴趣了,结果很多“非遗“就扔在那里没人管。”第三个方面是没有专家支持。冯骥才介绍了日本的情况。日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作“无形文化财”,把传人视作“人间国宝”,对“无形文化财产”和“人间国宝”,社会各界都关心,而不仅仅是投入多少钱的问题。“他们的每一项遗产都有一批专家在田野和传承人身边围着转,盯着它如何发展,哪些东西需要保护。第四个方面是为了拉动经济而搞城镇化。冯骥才申明,城镇化对中国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但他认为,城镇化的成功最终在于人的城镇化,让原本在农耕文明中生活的农民真正进入城市文明。“农民离开农村后,跟原有的文化全部断裂了,跟他的土地、他的生产方式、他的生活方式、他的邻里关系、他的记忆断裂了。

 

(根据百度资料收集整理)

 

1)结合【知识介绍】内容说说“甬剧”能否加入非物质遗产保护行列?简述理由。

2)“非物质遗产保护”这项工作要开展下去,应从哪些方面加以重视?简要概括。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非遗”引进校园的感想。

4)读下面一则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端午节是中国古老而重要的节日,在中国起源并传承至今,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节日文化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却有着一套完整的、与中国的端午节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的民俗活动。在韩国成功申报的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宫廷宗庙祭礼乐”中,较完整地保留了来自儒家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精神和风范,不但是儒家慎终追远、敬祖孝宗思想的体现,更是“八佾舞于庭”礼乐形式的延续和传承。而在中国,这样的皇家祭祖仪典却已中断。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端午节也去申请“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话,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