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植物(一)
(2018-06-27 09:20:08)
标签:
植物 |
分类: 阅读导航 |
永远挺拔的白杨树
l.本文描写的是白杨树.但文章开头为什么从红松、樱花树、楠木、河柳写起?
2.文章记叙了“我”与小刘交往的几个片段,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3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请说说文中的白杨树象征什么。
4谈谈你对第段中“树树无声,树树有声”一句的理解。
5.在作者的笔下,白杨树“只要给它一片土地,无论风吹雨打,无论贫瘠富饶,它都会努力地生长”,白杨树的向上、坚守,让你想到了什么?诸参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话。
示例:白杨树的向上、坚守,让我想到了中华大地上那些淡泊名利的精英,
l.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用红松的高大伟岸、樱花树的旖旎繁华、楠木的贵气十足、
《北方榆》阅读答案
北方榆
在突兀的山岗上飘动着一面旗帜。在风的鸣叫中,展示她的伟岸与辉煌。夕阳西下,暮色沉沉,静穆的山岗上,仍可升起大片大片的黑色希望。
啊!北方榆,高原最值得称赞的精灵。
如若一位杰出的诗人与你站在同一山岗上,他的灵感,他的激情会陡然升起,无数赞美的言词,会情不自禁地显示在你那令人感动的身躯上。同时,他会虔诚地跪拜于你的脚下,双手作揖,然后仰望你的颜容,聆听你的心声。他只能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因为你写在这突兀的山岗上的诗,他是无论如何绞尽脑汁也描绘不出的呀!
黑暗把你裹了起来,看不清你的身躯,看不清你的叶片,甚至看不到你的轮廓。但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我,已把你深深地镌刻于我的眼窝。北方榆的壮美,即使在夜晚,也显现得那样令人充满悠远的遐想。北方有哪一个树种,能与你媲美?杨树在山岗上显得那样弱不禁风,柳树在山岗上显得那样苍老萎靡,唯有你显出的是气魄,是豪迈与威风凛凛的风度!
这,我想,都是源于你刚强的筋骨!
在突兀的山岗上飘动着一面旗帜。在大阳潮的高*考#资^源*网涌动中,泛起绿波绿光,举起永不熄灭的火炬。
啊!北方榆,高原最为动人的绿色天使!
早春来临,你轻轻一抖严冬的灰尘。你那粗糙的主干皮肤,似乎没有绿色,看不到青春的象征。但是,你那柔嫩的枝条,浅红中透出亮丽的翠绿,叫人不能不感到春的气息、春的温暖。北方的老农,始终把你作为春的使者、春的风筝。
你在春潮中,最为壮美的一幕,便是孕育出那满枝满枝、丰盈夺目的榆钱钱,它们把你打扮得犹如美丽的村姑,楚楚动人。山风吹来,你扭一扭身姿,那姿态,那风韵,实叫大山嫉妒。你是一道流动的风景啊!这道风景能延续好长好长时间,使寂静空旷的山,有了动人的绿云绿彩。在阳光与风雨的柔抚下,你把成熟了的晶莹而饱满的果实,轻轻地抛落在大地上,于是大地上便铺满了金黄色,铺满了生机,铺满了希望,铺满了延绵不绝的力量。
我常常想,你那薄薄的种粒,为何有着那样顽强的生命力。不论是山洼,还是高坡,只要能接触到的地方,一场春雨过后,总能看到你小巧的身影,有时能连成一片,茂茂密密,好不让人惊羡。就是这些小巧的身形,风雨吹打不死,严寒封冻不死,酷暑暴晒不死,反而却能高高耸起,成长为北方的树雄。
《北方榆》阅读答案《北方榆》阅读答案
这,我想,都是源于你胸中那澎湃的激情。
在突兀的山岗上飘动着一面旗帜。鼓满力的雄健,召唤高原人挺起钢铁般的身躯,挥动古铜色的双臂,在高原上雕塑不毁的形象。
啊!北方榆,高原最为壮烈的骄傲!
站在山岗上是英雄,躺下了,同样是好汉。生命已经终结,留下的仍然是坚贞不屈的形象。老牛拉的犁扶手,锄田的锄杆,掀土的锹把,甚至割田的镰刀把,哪一样都离不开你的枝干。你的生命,就在这寂寞中,又一次得到升华,死得其所,死而有为,这就是你的品性,你的网壮烈!
我常常会站在北方榆下沉思,依偎着她,就仿佛依靠的是一座雄浑的大山。因为在突兀的山岗上,难道还能找到比北方榆更好的依靠吗?看着北方榆的精神风貌,再想想北方的农夫,我不知不觉就会由衷地大喊一声:高贵的树种,伟大的群体!或许正是北方榆的精神,感召、震撼了北方的农夫,他们固守着这方土地,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璀璨厚重的诗章,描绘出一幅又一幅优美凝重的画卷;才使北方与南方一样,同样显得生机盎然,同样有着美感灵气。
北方榆,北方永远飘动的一面旗帜!
1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你写在这突兀的山岗上的诗,他是无论如何绞尽脑汁也描绘不出的呀!
(2)你是一道流动的风景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北方榆是“高原最为动人的绿色天使”?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全文看,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突兀的山岗上飘动着一面旗帜”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1)把北方榆比作一首诗(或答“北方榆就像一首诗”“北方榆是一首诗”等);北方榆的形象、精神等即使是诗人都难以描述,表现了对北方榆的高度赞美之情。(2分;分号前后各1分,意思对即可)
(2)北方榆在山风吹拂下有一种动态的美;北方榆的美能延续很长时间。(2分;分号前后各1分,意思对即可)
13.北方榆在太阳潮的涌动中,泛起绿波绿光,就像永不熄灭的绿色火炬。北方榆是春的使者,浅红中透出亮丽翠绿的柔嫩枝条,带来了春的气息和温暖。满枝的榆钱丰盈夺目,使寂静空旷的山有了动人的绿云绿彩。榆钱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根发芽,茂密成长。(6分;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14.象征(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等也可,如这里没答“象征”,但后面分析中提到“象征”,也不扣分)(2分)。文章借北方榆这一形象象征了豪迈顽强、坚贞不屈、死得其所的精神风貌(2分);也象征了在北方榆精神感召下固守这方土地,艰辛劳作,让北方与南方同样生机盎然的高*考#资^源*网高原人(北方的农夫)(2分)。
注意:如果回答拟人、比喻,但能着眼于全篇来分析的,酌情扣1到2分;如果只举出一两个句子来赏析,最多给2分。
15.运用比喻手法,将北方榆比作“一面旗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榆及其精神对人们的感召力;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榆及其代表的高原精神的赞美,昭示主旨。(4分,分号前后各2分)这句话贯穿全文始终,起线索的作用,使文章思路清晰,首尾照应。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特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飙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绝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遒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条,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
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那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13.
14.
15.
(1)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
(2)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
16.作者在第段写其他名松、在第段写山下之松各有什么用意?
13.外形特点:树干瘦硬(遒劲、富于弹性也可),有的枝干被吹折;树叶黑绿;枝条远伸。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自信。
14.
15.(1)加点部分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松树(绝壁松)的外形特点及奋取精神写出来了,表达了作者对绝壁松的赞美。(2)采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山绝壁松的丰富神情,表达了作者对黄山绝壁松的敬意。
16.第段用其它名松衬托黄山绝壁松,突出重点,引人注意。第段写山下之松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绝壁松与恶劣环境斗争的坚强精神及顽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