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唐獅

明獅

汉獅
【中国历代雕塑中的狮子造型与审美理想】
梁燕,许佳
狮子是中国传统雕塑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从汉代以来,中国各朝各代都有獅子形象的雕造,但狮子不是原产于中国,人们见到狮子的机会不多,对真正的狮子的形象还是陌生的。所以艺术家们在塑造狮子的时候,是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象和创造的,并且加人了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动物如老虎的特征进去。于是艺术家们凭借于书籍的记载和传说,依据老虎的形体和另一些“猛兽”的基本特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才能,运用取舍、概括、夸张和变形的处理手法,进行理想化的塑造,形成了自已独特的“中国化”的狮子形象。中国雕刻中的狮子形象不仅和真的狮子有差别,并且在不同的时代,它的造型也是不同的。正因为有了如此之想象和创造,雕塑中的狮子造型和每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审美理想息息相关,才附加了许许多多的人文理想。
1走狮:八方 来朝的威仪理想一东汉南朝的狮子造型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狮子雕刻属东汉时期。如山东嘉祥武氏祠前的石獅、四川雅安高颐墓前的石狮、陕西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及洛阳博物馆中的石狮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精美之作。高颐墓前的石狮,昂首挺胸、张嘴扬颈、作行走状。腹收臀起,后腿夸张地向后伸,显得雄壮有力,增加了整个造型从头到后腿的主轴线的起伏变化,给人以高昂、威武的感觉,胸两侧雕有飞翼,更增加了这头石狮勇猛腾跃的力量。
南朝陵墓前的石獅,其造型明显渊源于东汉石狮。一般是成对相向而建,多置于陵墓前的墓道两侧。如江苏南京东郊和江苏句容县附近的梁朝陵墓前的石狮,正是此时期的代表作品。它挺胸昂头、张口吐舌、目光远射、四腿迈开,正仰天怒吼。它厚实的鬃毛包着后脑和高昂的颈部,使之浑然-
~体。整体效果特别强,突出地表现了狮子的勇猛威武的神态。这些雕塑獅子要比东汉石狮高大得多,更讲究方块式的整体团块观感。在这里,艺术家用最冼炼、最概括的手法表现出对象的最基本特征,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被普遍添加在狮子身上的双翼,与传说中的天禄、辟邪相似,虽然这并不是真实的狮子形象,却表明人们赋予了狮子得道成仙的理想。
总体来说,两汉南朝的狮子造型特点是:多取立式行走状,运动感强,给人一种向上的力的美感;整体感觉威武雄壮,气势高昂,具有充沛的生命力。在雕刻技法上,不仅能纯熟地运用凹凸起伏来刻画对象的细部,而且能较准确地掌握对象的比例和结构,进行较完整的圆雕塑造,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对象的神态。这些石狮给人强烈感受的是它的运动,是一种处在行走之中的动势,并在运动中升华着它的神灵之气,向我们展示了民族传统雕塑的雄浑气势。
2蹲狮:静穆宽广的人文象征一 -从佛法象征到陵墓造像
东汉以后,佛教在我国开始盛行。由于狮子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所谓“佛为人中狮子”,人们用狮子来表示佛法。在早期的佛教艺术品中,一般不出现佛像,而是所谓的“象征性造像”,通常用狮子来表示佛祖释迦牟尼。佛典认为佛祖为人中狮子,佛说法为狮子吼,赋予了狮子更多的象征意味。
北朝时期塑造的狮子作品,大多保存在几个石窟里。这时期狮子的形象塑造要比以前真实得多。特别是狮子后脑部的厚实的鬃毛和宽大的胸肌的表现,使之在形象上抓住了区别于虎的主要特征。
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中的石狮是北魏时期的代表作。它蹲在佛座两侧,高昂着头,挺起强壮宽大的胸脯,前肢有力的撑开伸向前方,拉开雄武的架式。它那半张的嘴、上卷的舌头及略略皱起的鼻子,生动地表现出这只猛兽正在呵着气,发出低沉雄浑的怒吼声的神态。在雕刻手法上,运用平直刀法,使整个狮子造型坚实方硬,块面感强,给人以敦厚、充满力量与生命力的感觉。
在石窟艺术中,唐代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狮子作品。同在龙门石窟,万佛洞口的石狮就是别具一格的代表作。它身形雄壮饱满,侧身而坐,高昂的头却又转向正面,宽大的圆弧形鬃毛像屏风一-样衬托着它的脸形,显得格外威武传神,弯曲的后腿构成安定稳重的造型,特别巧妙的是将它的左前肢抬起抚在胸前,这一动作的处理和它的脸部表情紧密配合,使这头雄狮更具有人情味。而且它的左前肢的结构,完全不符合猛兽的特点,而是如同人的一.只臂膀,这样的处理不仅没有影响它的造型,而且更使人感到一.种亲切,使之有血有肉,更具活力。在整体造型上,艺术家大胆取舍、突出传神,这也正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所在。
与东汉南朝的狮子相比,这些蹲狮已由祥瑞意味的神兽转为佛家理想中勇猛精进的化身,最明显的造型特征是删除了象征天堂的双翼,写真的意味加强。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颇多晦涩的用来表示脱离苦海的题材,而惟独狮子之类的题材表现出昂扬的进取精神,如此推测,唐帝陵采取了这类的造型自然在情理之中。因为佛教题材的要求,这些狮子表示出来的静穆阔大的审美意识非常强烈,乾陵石狮无疑也承袭着这-
.理想。
3立狮:恢宏壮丽的盛世风采一大唐王朝的狮子造型
唐朝是我国封建文化最光辉灿烂的时代,作为雕刻艺术的狮子造型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首先,这一外来的动物形象,此时完全地中国化了,并且在体现时代精神方面,也是最为典型的。唐王朝作为中国封建史上最为繁荣鼎盛的时期,它的一切都洋溢着无比的自信。所有的造型艺术也一样,体现着这个王朝的气象一大唐之风。
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武则天母亲杨氏顺陵前的大立狮。石狮造型高大、前胸宽大、肌肉坚实、头披卷毛、突额隆鼻、四腿强劲有力、踏实有力的前肢向前迈出,正阔步缓行。整个造型饱满威武,体积感强。在雕刻技法上,已经形成了高超的圆刀法,相比起南北朝时期的平直刀法,可以更深刻更熟练地塑造对象的整体和细部特征。最为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它的外形塑造和深刻的刻画,成功的表现了它内部的无限充沛的强大力量。这是一种原始的、勃发的生命力。另一头与它相对而立的石狮,显然是它的伴侣,抿口露牙、鬃毛作波状下披、前胸略窄、四腿迈开的幅度较小、表现的性格略趋温顺。
立狮的动势较前要小得多,大部分采取了静止的站立形式。昂首挺胸、威风凛凛,给人一种屹立不动、叱咤风云、唯我独尊的雄伟气势。唐朝立狮造型圆浑饱满、气势雄伟,体现着一种雍容的王者之风。当时的唐朝正处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最盛的时期,也只有在这大唐盛世的艺术家们才有这样的胸怀和风度。
4坐狮:趋于甜媚的世俗意味- 宋元明清狮子造型
唐代之后,中国封建社会趋于衰落。而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它所体现出来的气质,是与-
-个社会的整体风气密切相关的。概括地说,宋以后的狮子已经失去了唐狮的威武雄壮,形象塑造上趋向于精致;姿势也已由立而蹲,其昂扬的斗志也:在这下蹲的姿势中消失殆尽。所以从精神状态上来说,是一步步趋于萎靡。原先具有王者气慨的兽中之王,到了清代,甚至已经变成-副温顺的哈巴狗模样。
宋代的狮子仍多见于皇陵。代表者如河南巩县宋陵的几对石狮,形象多为蹲踞状。细部的雕刻趋向精细,装饰性加强,胸前披挂绶带、璎须和响铃。头型前移,颈下已拉长成反弧形,前胸内缩下赘,两肢间平收向腹,眉额成正弧线,眼珠成球体。其中也虽有个别的立狮造型,但都不免有松驰累赘的感觉,已经没有了唐狮的气派。
明代是中国狮子艺术在晚期的-一个发展高峰。从现存作品来看,明代虽力图恢复唐宋时期的那种雄迈作风,但传统的狮子造型终究抵不住世俗化和商品化的潮流。獅子造型从此渐渐趋于程式化。明代狮子的塑造非常广泛,不仅在一些纪念性建筑如帝王陵墓、宫殿前,甚至在-
-般的住宅门前都可以看到好多狮子。明代帝王陵狮子追求唐宋的雄风,但与唐宋相距甚远。明代狮子的总体气度较弱,特别是“十三陵”的狮子,造型臃肿、形象呆滞,尽管用料考究、制作精细,但缺乏内在的精神和气度。从形象上来说,走獅、立狮极少见到,所见都是蹲坐的形象,且装饰性愈强,狮子滚绣球、母子狮等造型多见。明十三陵的石獅虽然体积还较庞大,但已经失去原先那种博大坚实的气魄和朴素冼练的特点。圆筒状的身躯、蓬松的卷毛.缺乏神态的刻画,只觉-.种软弱无力感,似乎连石头的重量感也没有。所以这些石獅在陵墓前,已经没有那种震慑力,只是作为陵墓的摆设而已。
清代的狮子造型,程式化特征更强,墓道守卫狮、守门狮,都是雌雄成对的,雌狮都伴有小狮。精神状态方面更趋向于衰靡,如帝王陵墓前的守卫狮子仪而不卫,狮子仅仅成为摆设。雕刻手法也达到成熟的程式化的阶段,卷毛、铃铛雕饰细膩而丰富,眼、口、鼻、尾的细部刻画精微不苟。如故宫内的一对铁狮,虽然仍呈蹲坐式,但身体已趋下趴之势。头部特大,其宽度超过胸和双肩的总和,胸窄而内收,四肢短小,头顶肌肉如疙瘩,卷毛呈高突螺旋状,嘴扁平并有彩带缠绕,
. -
-小狮伏于身上,一小狮被踩于脚下作龟缩状。雕刻虽精细,但繁琐有余气势不足。造型偏重细节,整体感不强,神态上趋向喜乐。至清后期,大多数造型都较繁琐,不顾整体,甚至粗糙不堪、造型丑陋。繁琐的纹饰只能说明造型理想的菱靡和审美趣味的俗化,自宋以来日益衰竭的国力正是这种人文精神的根源。
5结束语
中国狮子雕刻造型更多地来源古代艺术家的想象,这种想象又明显制约于不同时代的民族自信心和审美倾向。秦朝统一中国之后的两汉时期,经济、文化等方面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尽管狮子雕塑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显示出矫健质朴的艺术风格。唐朝时期,中国的国力强大,尤其是安史之乱之前,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历朝历代罕有其比。狮子的造型当然不止以上描述的几种,每一种类型都毫无例外地张扬着-
.
种轩昂、雄强、博大、雍容的精神气度。唐以后的中国,文治胜于武功,寄托着人文理想的狮子雕塑也就渐渐趋于甜媚和萎琐,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的形象说法确实能说明问题。根源于民族自信心的审美理想在历代狮子造型得到了相当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徐华铛,杨古城.中国狮子造型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3]长广敏雄.中国美术(雕塑篇)[M].东京:讲谈社,1972.
[4]潘绍棠.世界雕塑全集(上册)[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9.
[5]齐凤山.中国石獅的历代演变[N].中国档案报,2003,(5):6- 10.
[6]刘世声,豫西南石刻狮子的形式构建与艺术理念[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6) :27
-31.
(责任编辑:郑孝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