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错彩镂金之美
http://s1/large/0034IfZbzy7n6BMMfQ7bb初出芙蓉之美
在中国美学中存在着“芙蓉出水”和“错彩镂金”的不同美,它们构成了一中国美学的独特面貌。
1.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
2.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3.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在先秦时期,从三代铜器那种严肃整齐、雕工细密的图形花纹中,我们可以得知,那时“错彩镂金”的美很是流行。这种美学风格的极端代表作也许是阿房宫和秦陵。
4.在先秦时代,反对“错彩镂金”美学观念的思想家大有人在:
a.墨子提倡“非乐”思想,反对劳民伤财的种种艺术和装饰,他认为,衣食住行不应追求过分的华丽奢侈,屋宇的功能在于安住,而非观赏,衣服作用在于蔽体御寒,而不是视觉快感。奴隶主贵族们宫室台榭雕梁画栋,服饰锦绣文采,舟车刻镂精美,都违反了“以民乐而利之”的原则,因而不足取。
b.老子从他的“无为”学说出发,提出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看法,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小国寡民理想。
c.庄子集成了老子的传统,强调人生的“无己”、“无功”和“无名”,因此他提出了“心斋”、“坐忘”的理念,所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意思是说,人应该从各种欲念和要求中摆脱出来,排除各种功利的考虑,达到“无己”的境界。
5.道家美学对“错彩镂金”的美是持拒绝立场的,而他们主张的“自然”、“无为”、“淡乎其无味”的状态,倒是为另一种美--“出水芙蓉”的美--奠定了重要的哲学根基。
6.一方面,这两种美感或美学的理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贯穿下来,从古至今;另一方面,魏晋六朝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这时中国人的美感走上了一个新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亦即逐渐形成了认为“初发芙蓉”之美高于“错彩镂金”之美的共识。
7.魏晋时期所开创的这种追寻“初发芙蓉”之类的风气,深刻地塑造了中国文化、美学和艺术的面貌。到了唐代,这种“初发芙蓉”之美已成为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主导倾向。
8.虽然“初发芙蓉”之美成为中国美学精神的主流,但是有两点应加以注意。其一,这种美学观念严格地说主要体现在文人化的艺术之中,亦即在诸如诗歌、绘画、书法等相当文人化的艺术门类中,“初发芙蓉”之美成为普遍的追求,它塑造了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基本面貌。其二,在官方正统文化和民间文化中,相当程度上仍保存了“错彩镂金”之美的传统。
《结语》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