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老物件】堂名担
(2012-11-15 10:55:58)
标签:
杂谈 |
下午陪友人夫妻逛平江路,拐入中张家巷去参观昆曲博物馆,与人潮涌动的平江路相比,昆曲博物馆内显得冷清多了,中老年游人为主,有些曲高和寡的味道。我们在一座镶玉嵌宝般的小木屋前停留下来。友人问这是何物?告诉他这叫“堂名担”,以前演出昆曲用的乐舆,是苏州昆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用优质硬木精心镂雕而成,可拆卸后分装在箱内,方便肩挑,故称“堂名担”。“堂名”是以前苏州民间艺人在普及昆曲中形成的一种坐唱演出形式。堂名班子最多不超过十四人,以八人组台为常规,四人则称半堂。旧时苏州大户人家若有婚庆做寿等喜事,时常请堂名班子到家里来唱堂会,班主便将堂名唱台拆卸后,用箱子挑到主人家,再将它安装在主人的客厅里,置上笙、箫、弦、笛等乐器。演出时,堂名艺人在堂名担内分坐两边,吹拉弹唱。主唱者、副唱者和乐师,还会按戏情的需要,随时调整座位。
这副堂名担,源于清末苏州的“宝和堂女子昆曲班”,前身是“京昆堂名班”,光绪末年创建于苏州大郎桥巷(现建新巷)。班主崔锦亭,幼习鼓手,后来学会了拉京胡,遂招收八名男孩习艺,在苏州率先组成了以唱京戏为主,兼唱《上寿》、《赐福》、《问探》、《思凡》 等少量昆曲折子戏的小堂名班,在同业中有着一定的影响。该班拥有行担五、六副之多。民国初年,为了在同业中竞争,又陆续投资添置了制作精致的紫檀木等围屏灯担三副,因为崔之岳父为当时红木家具作坊的老板,所以他家的堂名担,可谓是堂名戏班中首屈一指的珍品。民国二十四年,该班受女子苏滩影响,特招收了八名女弟子习艺,聘请吴县黄埭万和堂三名昆堂艺人教曲一年余,学员们学会了不少昆曲折子戏。在此基础上,遂以“宝和堂女子昆曲”的名义问世,后因抗战爆发而停顿。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州筹建戏曲博物馆,得知崔家后辈崔水生,仍保存着这副堂名担,时任文化局领导的钱璎女士了解情况后,出面做了许多工作。最后,崔水生不但不计较经济利益,而且主动将祖传的堂名担,无偿捐赠给了昆曲博物馆。
宝和堂的堂名担,外型为楼阁式,采用紫檀木、黄杨木镂雕制成,四周镶玉缀宝、富丽精美。据介绍,整个堂名担是用数以百计的大小精镂构件和饰件缀合而成的。正面屏板上方是“宝和堂”额,上档精雕牌楼式顶额,缀有双排饰白玉狮子的栏杆,双层飞檐,缀镶珊瑚宝石。顶端三面出挑莲茎形铜梗,悬挂玻璃莲花彩灯,灯底是薄铜片花萼,可安装电珠或插上蜡烛。夜间演出时,灯彩辉煌、华丽缤纷。堂名担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很高,是除了曲社以外,更为普遍的昆曲组织形式,正是有了堂名,才使堪称“百戏之祖”的昆曲,走入百姓之家。
一直流连到昆曲博物馆即将闭馆,我们跨出昆博的门槛。平江路已安静了许多,有些雨丝飘落在脸上。友人妻吟起了《牡丹亭》中一段著名的曲辞:“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仿佛谶语般地唱念出六百岁昆曲的委婉曲折。
2012年11月02日 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