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w690/0034DLlzgy72mPArGYZf5&690
孔元2563年闰4月28日(西元2012年6月17日),儒社第十期儒家经典会讲在北京泰和林养生会馆举办。在本期会讲上,众同仁讲读论语子罕篇至“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之后,儒社社员方超同仁作了题为“中国法律儒家化历程”的讲座。
方超同仁认为,自汉武帝以降,儒家思想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历朝儒者皆以儒家经义为核心全方位塑造国家的政治生活,这其中当然包括国家的法律制度。所以纵观中国两千余年的法制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法律儒家化的历史。
一、周代
(一)周朝的法律思想一方面发展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法”思想,同时又提出了维护宗法关系的“礼治”思想。1、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左传·僖公五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2、“礼治”:以伦常为中心,所讲在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左传》:“名为不同,礼亦异数”《礼记》:“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二)、周朝的法律体系是礼刑结合的体系。礼主要维护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刑用以惩罚严重破坏宗法制的犯罪。许多行政、军事、民事、诉讼等方面的立法实际上就是礼的规。如:“三赦之法”、“乡八刑”、“八辟”,下述以婚姻制度为例: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同姓不婚;3、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4、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5、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与夫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二、春秋-战国-秦
春秋礼崩乐坏,直至战国各诸侯国连年征战皆以强兵为第一要务,所以法家适时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自李悝制《法经》到商鞅变法再到秦国统一天下定秦律,均纯本于法家精神。法家除主张严刑峻罚亦反对有别,主张同一性的行为规范,不因人而异法。《管子》:“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一以度量断之”
三、汉代
汉初崇尚黄老思想,尤以窦太后为甚;而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则汉承秦制。《汉书》“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杂之,奈何纯任儒教,用周政乎?”《汉书》萧何承秦法所作为律令,律经是也。法律儒家化肇始于汉武帝时期。汉律虽属法家系统,但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法家逐渐失势,而儒家抬头,众儒生于是重整旗鼓,欲使儒家思想的精华成为国家制度,使儒家主张借政治和法律的力量泽被天下、永垂不朽。然汉律既已颁布,改弦更张不能一蹴而就,于是儒家便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影响皇帝以诏令的形式就某一特别事例或情形予以规范,如景帝后元三年下诏规定:八十岁以上、七岁以下,若犯不道罪以外的其他罪,不受处罚。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下诏明确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二)、在司法制度方面予以阐发,如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加以阐发,认为“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所以秋冬行刑逐渐被制度化法律化。
(三)、《春秋决狱》——“引经决狱”——“引经注律”。《汉书陈宠传》:“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
四、魏代
《新律》 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五、西晋
《泰始律》 “准五服以制罪”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六、隋代
(一)、《开皇律》、《大业律》
(二)、《隋书·刑法志》“又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叛,三曰谋大逆,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月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规范“八议”制度:“其在八议之科,及官品第七已上犯罪,皆例减一等”。
七、唐代
(一)、《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永徽注疏》、《唐六典》纪晓岚在编纂四库全书时评价唐律:“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得古今之平”。世界五大法系:中华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
在讲读《论语》环节众同仁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一句。对这句的理解大概可以归结为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将艺理解为各种生产生活技能,比如稼穑、修理等,故该句应解为孔子说,我没有被国家任用,(不能拿工资养活自己,必须自己动手),所以我会很多生产生活技能;第二种意见是将艺理解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故该句可解为孔子说,我没有被国家任用,(但作为儒家必须入世掌握权力,以五常规范现实世界,必须出仕),所以我要精练出仕的技能——六艺;第三种意见也将艺解为六艺,但对全句这样理解,即孔子说,因为我没被国家任用,(不用劳形案牍,处理各类行政事务),所以有更多的时间钻研六艺,六艺的水平就高于一般人了。
附:本期会讲参考资料
唐律疏义:立法宽简;法须稳定;法贵公平;德刑并用
八议制度:【疏】议曰:周礼云:「八辟丽邦法。」今之「八议」,周之「八辟」也。礼云:「刑不上大夫。」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也。其应议之人,或分液天潢,或宿侍旒扆,或多才多艺,或立事立功,简在帝心,勋书王府。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衷,曹司不敢与夺。此谓重亲贤,敦故旧,尊宾贵,尚功能也。以此八议之人犯死罪,皆先奏请,议其所犯,故曰「八议」。一曰议亲。谓皇帝袒免以上亲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缌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亲。【疏】议曰:义取内睦九族,外协万邦,布雨露之恩,笃亲亲之理,故曰「议亲」。袒免者,据礼有五:高祖兄弟、曾祖从父兄弟、祖再从兄弟、父三从兄弟、身之四从兄弟是也。注: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缌麻以上亲,【疏】议曰:太皇太后者,皇帝祖母也。皇太后者,皇帝母也。加「太」者,太之言大也,易称「太极」,盖取尊大之义。称「皇」者,因子以明母也。其二后荫及缌麻以上亲,缌麻之亲有四:曾祖兄弟、祖从父兄弟、父再从兄弟、身之三从兄弟是也。注:皇后小功以上亲【疏】议曰:皇后荫小功以上亲者,降姑之义。小功之亲有三:祖之兄弟、父之从父兄弟、身之再从兄弟是也。此数之外,据礼内外诸亲有服同者,并准此。二曰议故。谓故旧。【疏】议曰:谓宿得侍见,特蒙接遇历久者。三曰议贤。谓有大德行。【疏】议曰:谓贤人君子,言行可为法则者。四曰议能。谓有大才艺。【疏】议曰:谓能整军旅,邪政事,盐梅帝道,师范人伦者。五曰议功。谓有大功勋。【疏】议曰:谓能斩将搴旗,摧锋万里,或率众归化,宁济一时,匡救艰难,铭功太常者。六曰议贵。谓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一品者。【疏】议曰:依令:「有执掌者为职事官,无执掌者为散官。」爵,谓国公以上。七曰议勤。谓有大勤劳。【疏】议曰:谓大将吏恪居官次,夙夜在公,若远使绝域,经涉险难者。八曰议宾。谓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疏】议曰:书云:「虞宾在位,群后德让。」诗曰:「有客有客,亦白其马。」礼云:「天子存二代之后,犹尊贤也。」昔武王克商,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氏之后于宋,若今周后介公、隋后酅公,并为国宾者。
唐律疏议中的十恶:【疏】议曰: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其数甚恶者,事类有十,故称“十恶”。然汉制《九章》,虽并湮没,其“不道”“不敬”之目见存,原夫厥初,盖起诸汉。案梁陈已往,略有其条。周齐虽具十条之名,而无“十恶”之目。开皇创制,始备此科,酌于旧章,数存于十。大业有造,复更刊除,十条之内,唯存其八。自武德以来,仍遵开皇,无所损益。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疏】议曰:案《公羊传》云:“君亲无将,将而必诛。”谓将有逆心,而害于君父者,则必诛之。《左传》云:“天反时为灾,人反德为乱。”然王者居宸极之至尊,奉上天之宝命,同二仪之覆载,作兆庶之父母。为子为臣,惟忠惟孝。乃敢包藏凶慝,将起逆心,规反天常,悖逆人理,故曰“谋反”。【疏】议曰:社为五土之神,稷为田正也,所以神地道,主司啬。君为神主,食乃人天,主泰即神安,神宁即时稔。臣下将图逆节,而有无君之心,君位若危,神将安恃。不敢指斥尊号,故讬云“社稷”。《周礼》云“左祖右社”,人君所尊也。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疏】议曰:此条之人,干纪犯顺,违道悖德,逆莫大焉,故曰“大逆”。【疏】议曰:有人获罪于天,不知纪极,潜思释憾,将图不逞,遂起恶心,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宗者,尊也。庙者,貌也。刻木为主,敬象尊容,置之宫室,以时祭享,故曰“宗庙”。山陵者,古先帝王因山而葬,黄帝葬桥山即其事也。或云,帝王之葬,如山如陵,故曰“山陵”。宫者,天有紫微宫,人君则之,所居之处故曰“宫”。其阙者,尔雅释宫云:“观谓之阙。”郭璞云:“宫门双阙也。”《周礼秋官》“正月之吉日,悬刑象之法于象魏,使人观之”,故谓之“观”。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疏】议曰:有人谋背本朝,将投蕃国,或欲翻城从伪,或欲以地外奔,即如莒牟夷以牟娄来奔,公山弗扰以费叛之类。四曰恶逆。(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疏】议曰:父母之恩,昊天罔极。嗣续妣祖,承奉不轻。枭镜其心,爱敬同尽,五服至亲,自相屠戮,穷恶尽逆,绝弃人理,故曰“恶逆”。【疏】议曰:殴谓殴击,谋谓谋计。自伯叔以下,即据杀讫,若谋而未杀,自当“不睦”之条。“恶逆”者,常赦不免,决不待时;“不睦”者,会赦合原,惟止除名而已。以此为别,故立制不同。其夫之祖父母者,夫之曾、高祖亦同。案丧服制,为夫曾、高服缌麻;若夫承重,其妻于曾、高祖,亦如夫之父母服期。故知称“夫之祖父母”,曾、高亦同也。问曰:外祖父母及夫,据礼有等数不同,具为分析。答曰:“外祖父母”,但生母身,有服、无服,并同外祖父母,所以如此者,律云“不以尊压及出降”故也。若不生母身者,有服同外祖父母,无服同凡人。依礼,嫡子为父后及不为父后者,并不为出母之党服,即为继母之党服,此两党俱是外祖父母;若亲母死于室,为亲母之党服,不为继母之党服,此继母之党无服,即同凡人。又,妾子为父后及不为父后者,嫡母存,为其党服;嫡母亡,不为其党服。《礼》云:“所从亡,则已。”此既从嫡母而服,故嫡母亡,其党则已。“夫”者,依礼,有三月庙见,有未庙见,或就婚等三种之夫,并同夫法。其有克吉日及定婚夫等,唯不得违约改嫁,自馀相犯,并同凡人。五曰不道。(谓杀一家非死罪三人,支解人,造畜蛊毒、厌魅。)【疏】议曰:安忍残贼,背违正道,故曰“不道”。【疏】议曰:谓一家之中,三人被杀,俱无死罪者。若三人之内,有一人合死及于数家各杀二人,唯合死刑,不入十恶。或杀一家三人,本条罪不至死,亦不入十恶。支解人者,谓杀人而支解,亦据本罪合死者。【疏】议曰:谓造合成蛊;虽非造合,乃传畜,堪以害人者:皆是。即未成者,不入十恶。厌魅者,其事多端,不可具述,皆谓邪俗阴行不轨,欲令前人疾苦及死者。六曰大不敬。(谓盗大祀神御之物、乘舆服御物;盗及伪造御宝;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若造御膳,误犯食禁;御幸舟船,误不牢固;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及对捍制使,而无人臣之礼。)【疏】议曰:礼者,敬之本;敬者,礼之舆。故《礼运》云:“礼者君之柄,所以别嫌明微,考制度,别仁义。”责其所犯既大,皆无肃敬之心,故曰“大不敬”【疏】议曰:大祀者,依《祠令》:“昊天上帝、五方上帝、皇地祇、神州、宗庙等为大祀。”《职制律》又云:“凡言祀者,祭、享同。若大祭、大享,并同大祀。”神御之物者,谓神祇所御之物。本条注云:“谓供神御者,帷帐几杖亦同。”造成未供而盗,亦是。酒醴馔具及笾、豆、簠、簋之属,在神前而盗者,亦入“大不敬”;不在神所盗者,非也。乘舆服御物者,谓主上服御之物。人主以天下为家,乘舆巡幸,不敢指斥尊号,故讬“乘舆”以言之。本条注云:“服通衾、茵之属,真、副等。皆须监当之官部分拟进,乃为御物。”【疏】议曰:《说文》云:“玺者,印也。”古者尊卑共之,《左传》云:“襄公自楚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予之。”是其义也。秦汉以来,天子曰“玺”,诸侯曰“庸。开元岁中,改玺曰“宝”。本条云“伪造皇帝八宝”,此言“御宝”者,为摄三后宝并入十恶故也。【疏】议曰:合和御药,虽凭正方,中间错谬,误违本法。封题误者,谓依方合讫,封题有误,若以丸为散,应冷言热之类。【疏】议曰:《周礼》:“食医掌王之八珍。”所司特宜敬慎,营造御膳,须凭《食经》,误不依经,即是“不敬”。【疏】议曰:帝王所之,莫不庆幸,舟船既拟供御,故曰“御幸舟船”。工匠造船,备尽心力,误不牢固,即入此条。但“御幸舟船”以上三事,皆为因误得罪,设未进御,亦同十恶;如其故为,即从“谋反”科罪。其监当官司,准法减科,不入“不敬”。【疏】议曰:此谓情有觖望,发言谤毁,指斥乘舆,情理切害者。若使无心怨天,唯欲诬人罪,自依反坐之法,不入十恶之条。旧律云“言理切害”,今改为“情理切害”者,盖欲原其本情,广恩慎罚故也。【疏】议曰:奉制出使,宣布四方,有人对捍,不敬制命,而无人臣之礼者。制使者,谓奉敕定名及令所司差遣者是也。七曰不孝。(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供养有阙;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疏】议曰:善事父母曰孝。既有违犯,是名“不孝”。【疏】议曰:本条直云“告祖父母父母”,此注兼云“告言”者,文虽不同,其义一也。诅犹祝也,詈犹骂也。依本条“诅欲令死及疾苦者,皆以谋杀论”,自当“恶逆”。唯诅求爱媚,始入此条。问曰:依《贼盗律》:“子孙于祖父母父母求爱媚而厌、祝者,流二千里。”然厌魅、祝诅,罪无轻重。今诅为“不孝”,未知厌入何条?答曰:厌、祝虽复同文,理乃诅轻厌重。但厌魅凡人,则入“不道”;若祝诅者,不入十恶。名例云:“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然祝诅是轻,尚入“不孝”;明知厌魅是重,理入此条。【疏】议曰: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就养无方,出告反面,无自专之道。而有异财、别籍,情无至孝之心,名义以之俱沦,情节于兹并弃,稽之典礼,罪恶难容。二事既不相须,违者并当十恶。【疏】议曰:礼云:“孝子之养亲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以其饮食而忠养之。”其有堪供而阙者,祖父母、父母告乃坐。【疏】议曰:“居父母丧,身自嫁娶”,皆谓首从得罪者。若其独坐主婚,男女即非“不孝”。所以称“身自嫁娶”,以明主婚不同十恶故也。其男夫居丧娶妾,合免所居之一官;女子居丧为妾,得减妻罪三等:并不入“不孝”。若作乐者,自作、遣人等。乐,谓击钟、鼓,奏丝、竹、匏、磬、埙、篪,歌舞,散乐之类。“释服从吉”,谓丧制未终,而在二十七月之内,释去衰裳而著吉服者。【疏】议曰:依《礼》:“闻亲丧,以哭答使者,尽哀而问故。”父母之丧,创巨尤切,闻即崩殒,擗踊号天。今乃匿不举哀,或拣择时日者,并是。其“诈称祖父母父母死”,谓祖父母、父母见在而诈称死者。若先死而诈称始死者,非。八曰不睦。(谓谋杀及卖缌麻以上亲,殴告夫及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疏】议曰:《礼》云:“讲信修睦。”《孝经》云:“民用和睦。”睦者,亲也。此条之内,皆是亲族相犯,为九族不相协睦,故曰“不睦”。【疏】议曰:但有谋杀及卖缌麻以上亲,无问尊卑长幼,总入此条。若谋杀期亲尊长等,杀讫即入“恶逆”。今直言谋杀,不言故、斗,若故、斗杀讫,亦入“不睦”。举谋杀未伤是轻,明故、斗已杀是重,轻重相明,理同十恶。卖缌麻以上亲者,无问强、和,俱入“不睦”。卖未售者,非。【疏】议曰:依《礼》:“夫者,妇之天。”又云:“妻者,齐也。”恐不同尊长,故别言夫号。大功尊长者,依礼,男子无大功尊,唯妇人于夫之祖父母及夫之伯叔父母是大功尊。大功长者,谓从父兄姊是也。“以上”者,伯叔父母、姑、兄姊之类。小功尊属者,谓从祖父母、姑,从祖伯叔父母、姑,外祖父母,舅、姨之类。九曰不义。(谓杀本属府主、刺史、县令、见受业师,吏、卒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及闻夫丧匿不举哀,若作乐,释服从吉及改嫁。)【疏】议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此条元非血属,本止以义相从,背义乖仁,故曰“不义”。【疏】议曰:府主者,依令“职事官五品以上,带勋官三品以上,得亲事、帐内”,于所事之主,名为“府主”。国官、邑官于其所属之主,亦与府主同。其都督、刺史,皆据制书出日;六品以下,皆据画讫始是。“见受业师”,谓伏膺儒业,而非私学者。若杀讫,入“不义”;谋而未杀,自从杂犯。【疏】议曰:“吏”,谓流外官以下。“卒”,谓庶士、卫士之类。此等色人,类例不少,有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并入“不义”。官长者,依令:“诸司尚书,同长官之例。”【疏】议曰:夫者,妻之天也。移父之服而服,为夫斩衰,恩义既崇,闻丧即须号恸。而有匿哀不举,居丧作乐,释服从吉,改嫁忘忧,皆是背礼违义,故俱为十恶。其改嫁为妾者,非。十曰内乱。(谓奸小功以上亲、父祖妾及与和者。)【疏】议曰:《左传》云:“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易此则乱。”若有禽兽其行,朋淫于家,紊乱礼经,故曰“内乱”。【疏】议曰:奸小功以上亲者,谓据礼,男子为妇人着小功服而奸者。若妇人为男夫虽有小功之服,男子为报服缌麻者,非。谓外孙女于外祖父及外甥于舅之类。【疏】议曰:父祖妾者,有子、无子并同,媵亦是;“及与和者”,谓妇人共男子和奸者:并入“内乱”。若被强奸,后遂和可者,亦是。
儒教法原则:重惩“十恶”;“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准五服以制罪”——亲疏有别、尊卑有别;“亲亲相隐”;矜恤老幼妇孺;加重株连禁累人心;贵贱有别、良贱有别;公私有别;从严治吏、整肃官纪;华夷有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