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孕妈妈该如何应对分娩呢?听听谢立华医生的建议~

(2016-01-08 11:58:15)
标签:

杂谈

美中宜和妇儿医院妇产科主任 谢立华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c7cd1dac1a7ede82f74d4a6667c51b37.jpg


围绕分娩的担忧(二)

孕妈妈该如何应对分娩呢?最主要的就是要充分认识分娩,做有准备的分娩。

如何做有准备的分娩?首先我们要了解分娩过程。即将分娩的征兆最多见的是见红,这时候我们不用担心,因为一般见红24-48小时以后才会临产。我们感知临产是规律腹痛伴子宫紧硬间隔5-6分钟,持续30秒以上,这时我们要去医院看医生。医生检查后如宫颈管缩短,宫颈口扩张,我们就临产了。

从临产开始至胎儿娩出,初产妇大约11-12小时。临产的早期,即宫口开大3cm,是潜伏期,平均8小时左右,也就是大概2-3小时宫口扩张1cm。宫口开大3cm以后就进入活跃期了,一般到宫口开全平均4小时左右。这是第一产程。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f12d34887b8a8568d003909b001d3023.jpg

第一产程的时候孕妈妈只有两件事,一个是等待,一个是忍耐。忍耐着随着产程的进展渐进性加重的疼痛,这也是很多孕妈妈面对分娩最恐惧的事情。这个时候家人可以陪伴聊一聊天,听听音乐,看看电视等分散注意力,可以帮助减轻疼痛。还可以冲个热水澡,按摩肩颈部、背部减轻疼痛。我们还可以练习呼吸法减轻疼痛,在我们医院还可以坐分娩球来减轻疼痛。分娩镇痛可以直接减轻疼痛,当然如果能够实施分娩镇痛那可就是享受分娩了。实施分娩镇痛是一种安全可靠、没有副作用的辅助性分娩方法,加之药物直接送到镇痛部位,用药量小,不用担心分娩镇痛对母婴造成危害。当然,分娩镇痛采用的麻醉技术毕竟是复杂的治疗方法,麻醉意外仍有可能发生。要强调一点的是,要有足够的设备和受过良好训练的医师来为产妇作分娩镇痛。目前天津有一些医院是开展分娩镇痛的,比如美中宜和妇儿医院、河北区妇产科医院,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8557caaa0020850c0a4908339b911bc3.jpg

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是第二产程,初产妇平均约1小时。这段时间应该是疼痛最剧烈的,但是孕妈妈的感受却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时胎儿头部已经下降到盆底,压迫直肠及扩张阴道,孕妈妈感觉更强烈的是憋坠,需要用尽全身力气想要排便,也就是要把宝宝生出来,只有宝宝娩出了,这种感觉马上消失。您能明白吗?其实这时孕妈妈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更强烈的刺激吸引了。当然宝宝娩出后宫缩的疼痛也消失了。这个阶段是我们孕妈妈付出努力的阶段,当我们宫口开全以后,我们随着宫缩的到来屏气用力,配合我们的宝宝共同完成分娩。这个阶段也有很多孕妈妈担心会阴切开,一般情况下我们自身状况好,宝宝不缺氧,会阴弹性好是不用切开的。

第三产程是胎盘娩出的过程,大约10分钟左右,我们只要等待就可以了,医生会处理,这个阶段容易发生出血,但是我们不用担心,这是医生应该担心的问题,我们只负责配合医生就可以了。值得提醒的是我们要保持情绪的稳定,不要过喜过悲,不然会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出血。

接下来我们分析影响分娩的因素。我们一般认为有四方面:产力、产道、胎儿、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这几方面是相互影响的。产力中宫缩是自发的,不受我们的控制,但第二产程时的腹压可是我们能自主的。产道是天然的,我们无力改变,但是我们在孕期可以做一些运动增加身体的柔韧性,也是有利于分娩的。胎儿一方面是宝宝入盆的位置,我们只能听宝宝的;另一方面是宝宝的大小,我们通过孕期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却是可以控制的,当然对于我们一个个体来说宝宝越小会越好生了。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对产力会产生很大影响,产妇的紧张、恐惧、焦虑都会导致产力的异常,还会导致宝宝的缺氧。所以自我心理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能够顺利分娩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医生的专业素质,一方面是专业,一方面是素质。

围绕着分娩我们已经说了很多,孕妈妈们如果还有疑问和不解的焦虑,我愿意为你们提供专业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

想知道美中宜和“科学备二胎”的奥秘吗?关注服务号“天津美中宜和”与订阅号“天津美中宜和资讯”。更多精彩资讯,期待您的参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