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024-01-31 15:00:45)自古以来,节俭就被视为治国之道、兴业之基、持家之宝、做人之本。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国无俭必亡。无论我们国家的经济再发达、物质再丰富,人民的财富再增加、生活再美好,节俭的意识也不能丢,节俭的传统美德需要代代弘扬。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人们有必要冷静思考,在富起来的今天,如何既弘扬中华民族节俭美德,又与时俱进,形成人人重视节俭,自觉做到节俭,以俭修身,用俭养德的良好习惯呢?那就要对“俭以养德”有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
“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是《钱氏家训》中关于治家理念的内容之一。“勤”是勤劳,在工作上多努力、多出成果,这是开源;“俭”是俭朴,在生活中少享受、少些浪费,这是节流。一个家庭能够开源节流,自然会积累许多财富。“忠”是为人忠诚,尽心竭力;“厚”是待人宽厚,宽容大度。一个家族只有以“忠厚”为传家的信条,才能长久地延续。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1700多年过去了,这句话仍对人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在当今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情形下,“俭以养德”更值得人们深思。
俭朴的人谦虚谨慎,不口大气粗、固执己见,不会因为有钱就任性。清廉俭朴的人物质需求不高,没有太大的欲望,不容易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等等。由此可见,俭与德密不可分,俭确实能够有利于人的自身修身,淳养好的品德。
由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正如一位哲人所言: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节俭是一种美德,更是人生的美好追求。人们应该居安思危,生活越富足,越要重视节俭,从一点一滴做起,让节俭成为一种时尚,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增添新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