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六)——《包装的学问》教学实录

标签:
教学案例 |
分类: 课题研究 |
《包装的学问》教学实录及反思
优点:
1.课堂设计合理,构思巧妙,层层推进。
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我经过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学实际,选择了包装香烟盒这一鲜活的素材,这样学具的问题就很容易被解决了。从包装1个、2个香烟盒……一直到10个,再拓展到生活中整条香烟的包装,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整个课堂井然有序,节奏感极强。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活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上课前,我通过“怒掷酒瓶振国威”这一个小故事,迅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尾又通过一组欣赏,使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包装在生活重的应用。
2.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过程性评价。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才会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每一个环节的完成都尽量让孩子自己来完成。学生能办到的,教师绝不干预。
俗话说:“二尺五是假的,人人爱戴”。我上课时,孩子已经连续上了两节赛教课了,早已“人困马乏”。一看到上课安排,我就马上意识到:今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迅速从“疲劳期”转化为“兴奋期”。因此,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师评、他评、自评相结合,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个微笑……都可以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节课堂,学生兴趣较高,效果良好。
3.能正确认识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我们曾一度走进一个误区,片面地认为用多媒体上的课才是好课。于是,出现了“学生兴冲冲看动画,教师急忙忙点鼠标”的现象,一堂课下来好不热闹,师生均忙得“不亦乐乎”,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其实,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只是辅助教学,只能用在当用之时。如果超越了它的“度”,那就会适得其反。
4.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本节课,我根据课堂生成,及时调整了教学的思路,从“计算”转移到“思维”的锻炼。孩子在包装时迅速明确了“要使表面积小,重叠的面积就应尽可能大,即尽可能重叠大面”。但随着烟盒数量的增多,情况就复杂了。当6个香烟盒在一起包装时,方案(一)重叠了10个大面,方案(二)则重叠了8个大面和6个中面。如何比较“10个大面”与“8个大面、6个中面”的大小呢?在我的引导下,孩子的思维是令人欣慰的:
要比较:
只需比较:
进而只需比较: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孩子,他们严密的思维能力难道不值得我们欣慰和赞叹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定是智慧的闪光。
不足:
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也正是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不断地进步,这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
1.课堂组织还不能完全做到收放自如、谈笑风生。
2.在对教材处理上,我做了一些尝试,放弃了课本上所给的素材,大胆采用了“烟盒”这一学具,显然还有些不成熟,需要各位专家给予指正。
启示:
我理想中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流转圆美如弹丸”的“活儿不乱”的教学氛围。通过这次学习和展示,我也是收获良多。
1.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个人素质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乃至成败。因此,我觉得我们每位教师都要把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作为当前的一个首要任务,并且永远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我们的“那桶水”才会是“不竭之水”。
2.课堂教学的形式再变,但有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那就是教学的有效性。任何无效,甚或低效的教学方式我们都应该摒弃。我们需要根据实际,努力实施有效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