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先分后数
——“分数的意义”教学新路径
北京
华应龙
摘自《人民教育》2011.6
一
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之后,教材都会在五年级再次安排认识分数的相关内容。大多数教材几乎都有差不多的表述:“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l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作单位‘1’。”
以前,我往往会这样教——
带着学生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得到分数1/2;再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5份,取其2份,得到分数2/5;再出示一盒糖,把这12块糖平均分给4位同学,得到分数1/4。
然后,指着板书,说:“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作单位‘1’。”再提问:“这个‘1’和我们一年级时所认识的‘1’一样吗?”接着,让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哪些具体的事物可以看作单位“1”。之后,再组织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2/5等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开始学得很是没劲,后来又是云里雾里:“穿上马甲”的“1”怎么就不一样了?现在我使用的教材里,虽然没有单位“1”的概念,但我还是不放心、不习惯,偷偷补讲单位“1”。单位“1”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一概念有多重要?
2009年版《辞海》把“分数”定义为:“把一个单位分成若干等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称为‘分数”’,强调的是“一个单位”。
因此,我反思:以前教学中,我出示右下图(4个方格拼合,其中三格涂上阴影),要求学生在括号中写出阴影部分所表示的数,没有规定单位是什么,向学生硬要“3/4”是不是有些不讲道理?如果以1个小正方形为单位,则应填3;以2个小正方形为单位,则应填3/2;以3个小正方形为单位,则应填l……
由此可以看出,是否产生分数,取决于确定的单位。“单位”是分数概念的关键。
“1”是重要的计数单位,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一年级认识数“1”的时候,就知道一只萝卜是“1”,一筐萝卜也是“1”。
分数,本质上是表示两数相除的结果,使得四则运算以及法则畅行无阻;在生活中,分数主要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整体”、“总量”这样的概念,学生是熟悉的,也是非常容易接受的。现行教材教法中,“单位‘1’的量”基本上都可以用“总量”来表达。2011年1月,张奠宙先生在《小学数学中若干科学性问题的探讨》一文中,在说到百分数问题时列出的关系式就是“数量=总量×百分比”。
那么,没有单位“1”这一概念,对学生后续学习有没有影响呢?北大附中特级教师张思明博士告诉我,初中、高中都没有这个概念,重要的是学生没有分数单位的思想,这一点妨碍了学生对有关分数问题的圆满解答。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学生大多不知道单位“1”这个概念。
我幡然醒悟:单位其实就是“1”,以前“我们用很多时间在学生的大脑灌输了呆滞的知识”。(怀特海语)
看来,“单位”是重要的,“l”是重要的,单位“1”是不重要的。可以不讲单位“1”,但要重讲“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作分数单位。”这是教材中对“分数单位”的表述。以往我对“分数单位”的教学往往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单位,是度量中规定的标准量。那么,如何加重分数单位的教学分量呢?度量可以很好地将分数理解为分数单位的累积。怎样发展一下,更好地体现“有单位才有度量,才有沟通与交流”?
我再追问:学生会背诵“分数的意义”,是否意味着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还是重在体会分数形式化的“概念”?
什么是分数?我们能否给学生’一个简单、通俗而有趣的说法?分数就是先分后数的数,是否合适?
……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确定的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分数,认识分数单位,感受单位的价值,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好玩,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二
课一开始,播放动画“大头儿子的难题”:大头儿子接完电话,在没有找到尺子的情况下,用小头爸爸的领带量出床是两个领带长,沙发没有一个领带长,然后他把这根领带对折3次,量得沙发有7个这么长。但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在解决了大头儿子难题之后,揭示课题,让学生提出关于“分数”自己想解决的问题。
接着,带领学生认识分数单位。
我首先让学生回顾要量教室、粉笔、米粒的长分别用什么做单位,然后指出:“单位不同,尺子就不一样。创造一把尺子,其实就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单位。所以大头儿子在家中没有找到尺子,用领带创造了一个单位。请回头看,刚才我们说沙发是7/8个领带长,7/8里有7个1/8。这里1/8就是一个单位。它很特别,是分数,所以叫分数单位。”进而让学生说说:3/4,4/5,3/7,5/7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把一根领带对折一次、两次、三次,创造的分数单位分别是什么;既然1/2,1/4也是一个分数单位,那么刚才量沙发长的时候为什么不用这两个单位来量,而用1/8来量呢?学生通过思考,体会到我们要根据需要创造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而,我又引入了炮兵创造的更为精确的单位——密位(1密位=6/100度),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为了了解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掌握得如何,我组织学生想一想,在练习纸上圈一圈:
下面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
①下面有6颗五角星,请圈出它的4/6。
②下面有9个月饼,请圈出它的2/3。
③下面有16个苹果,请圈出它的3/4。
在一阵讨论、引导之后,学生明白了“整体不同,虽然他给你的分数相同,但是圈出来的个数也不同”。
为了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我出示了这样一题——猪八戒吃一个西瓜的6/7,用了1分钟。这样,他吃完这个西瓜还要用多长时间?
最后,我回应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静下心来想一想:分数是什么?
生1:分数就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的数。
生2:分数就是用自然数和小数表示不出来的数。
生3:分数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我总结道:“简单地说,分数就是先分后数的数。…‘先分,分之后就确定了分母,就创造了一个单位。”“三年级时老师为什么要强调‘平均分’?(停顿)如果不平均,谁来做单位呢?然后再数,就是数有多少个单位,也就是确定分子。那为什么要有分数?”学生回答说:“表示用自然数表示不出来的数。”
我说:“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没法数了。分之后,就可以数了。最后和大家分享我本家的一句话,华罗庚先生说:‘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数和量都离不开单位。从单位的角度来看,分数很好玩,很有智慧。”
三
我询问学生的收获,不少学生说道:“学了这节课,我明白了生活中需要测量的时候不一定都要用尺子。”我欣欣然,因为这是我当初设计教学时就追求的副产品。
有学生说:“我明白了分数里有分数单位。”
其实,“分数是先分后数的数”和传统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是一致的,并不矛盾。“分数是先分后数的数”,这样的表达乃是一种简单的丰富——“分”,就是创造了一个单位;“数”,就是数有多少个单位——这样,从单位的角度来理解分数的意义,更有后劲。
当然,这样的教学很有些“不走寻常路”的感觉。不过,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不需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因为我们都在路上,没有看客,大家都在思考。我也不需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因为教学研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也不需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跟着自己走!”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保证自己所走的就是一条唯一的正确的道路。我需要说的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走得更好!”我的课并不完美,但一定会引起大家的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