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例谈

分类: 教学论文 |
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例谈
安康教学研究室
李志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性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需要求真、求实,求新;数学教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求简、求美、求全。如何让理性严谨的数学教学更有艺术的价值,精心的教学设计必不可少。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一节课的统领和骨架,一个合理、科学的教学设计能为接下来的课堂实操奠定成功的基础。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有艺术性,课堂才有魅力,会传神,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若想有效实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让数学课更具直观性和实效性,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对其进行艺术性的加工处理。下面笔者以几个教学环节为例谈谈自己对教学设计艺术性的探索。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性
我们都知道概念课教学非常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保留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结论、轻过程,从而使学生觉得数学概念的形成枯燥乏味。其实,在数学概念课的教学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教师思考与改进。
(一)课堂导入设计的艺术性。无论学段的高低,数学的导入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情境导入;二是问题引入。但无论是哪一类,都必须基于学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的长期发展有帮助。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方的意义,笔者做如下导入:“纸的厚度为0.1,先对折一次,然后再对折一次,依次进行下去,纸被折叠越来越厚,这样折叠20次后,厚度比30层楼房还高,这样折叠27次后,厚度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你相信吗?”许多同学对此持怀疑态度,纷纷动手尝试,取一张纸开始对折,大概对折六七次后,因为纸张折得太厚,他们无法继续进行对折,这时,笔者顺势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探究兴趣正浓,课堂效果自然很好。学完新课内容后,为了巩固知识,也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究欲,笔者引导学生再次回到课堂开始的问题,完成引例的计算:
对折1次的厚度:0.1×2=0.2;
对折2次的厚度:0.1×2×2=0.4;
对折3次的厚度:0.1×2×2×2=0.8;
对折4次的厚度:0.1×2×2×2×2=1.6;
……
对折20次的厚度:104 857.6=104.857 6m。
对折27次的厚度:13 421 772.8=13 421.772
8m。
这样的导入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使课堂充满活力。
(二)课堂活动设计的艺术性。“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概念课的教学中,教师若是设计不当,往往会让整节课变得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氛围、学习状态,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轻松的活动过程中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时,笔者巧妙的设计了古人捕获猎物计数的方式。课件中描述的场景是古人将捕获的猎物用小石子代替,有几个小石子,就有几只猎物。当小石子够10颗时,可以用一个大石块代替,继续计数。从小石子到大石块,看似是实物形态的变化,实际上巧妙的渗透了十进制计数法的雏形。让学生体会到数字的起源,同时进一步理解“十进制”的实际意义。这样的设计,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更有艺术性。让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简单,直观,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练习设计的艺术性。数学练习的设计既要体现数学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和拓展性,又要突显一定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二、课堂实践的艺术性
数学教师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生涯的根本任务。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融德育于数学课堂之中,让学生在抽象、推理、建模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一)把质疑问难的机会还给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大多是教师提出来的,学生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们要么提不出来问题,要么是只能提出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提出核心问题,我们可以激励、启发和引导学生,如“某某同学是今天课堂上第一个提出这么有价值的好问题的同学,大家要向他学习”。由于学生的好胜心强,这样的激励和表扬往往能够发挥很大的激励作用,长期这样训练,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体验的机会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这样一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好机会。
例如:讲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时,在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由此实验获得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再引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样深入思考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大有裨益。
(三)在课堂教学之中彰显教学风格。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自己属于哪一类教师应该心中有数。
1.讲授型。就是要简洁讲学生不会的或者模糊不清的知识点。在数学概念课教学中,数学概念的归纳、抽象与概括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例如,学习“数据的分析”可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参与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等概念,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2.合作探究型。就是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探究方案,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的生长点。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节课时,可设计如下问题情境: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m,消防员取来6.5m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m,请问消防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产生于人的需求,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然后引出教材的实验探究:(1)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向外作正方形,探究三个正方形的面积;(2)沿一般直角三角形三边向外作正方形,探究三个正方形的面积。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了基础,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归纳总结型。有经验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或者列表等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阶段性梳理,以便他们在系统复习时能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平行四边形”一章的整理和复习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列图表、折几何图形、制作手抄报等方式,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三、课堂评价的艺术性
课堂评价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数学课堂评价应该做到目标多元,方法多样。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基于学情和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4]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评价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很多教师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激励学生。一句好的课堂评价语言,可能会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一次刻骨铭心的评价也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课堂评价成为教师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课堂评价的重要性。在课堂中,表现尤为明显的课堂评价一般为以下三种。
(一)师评生(点评式)。教师可根据课堂的实际进程,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进行及时评价,评价可以采取语言激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方式。这种评价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评价形式,但由于教师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语言掌控能力不同,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例如,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走近学生,用信任的目光看着他:“回答错了也没有关系。”若学生还是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接着说:“别着急,我们再等等,或许你会有新的灵感。”几秒钟后,学生还是回答不出来,教师便轻声说:“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一种学习”,然后从容离开,再继续倾听下一位学生的发言。这时如果是有经验的教师,他可能还会让刚才那位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把正确的答案重复一遍。这样的师生评价就是心中有学生的评价,也是以人为本的评价。
(二)生评生(互评式)。生生评价,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语言对话、情境交流、活动参与等形式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价形式。可以是生生之间即兴评价,也可以进行量化打分或者个性化的评价等。这种评价形式要调控好课堂教学节奏,既不让优秀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代言人,也不让基础差的学生只做课堂的观众。教师要合理、科学的把握时机,充分调动不同层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观点可以表达。
例如,学习“正方体展开图”一课时,笔者通过让学生折纸制作正方体,了解正方体展开图有多种类型。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既可以对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同伴作出的类型进行描述和总结,使学生在分享、交流、评价中对11种正方体展开图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生评师(探评式)。学生评价教师,可以是现场语言描述,也可以通过课后的量化打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形式进行。我们都知道,学生都有很强的“向师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这种评价一般以正面评价居多,很少听到不同的声音。因此,实际中,我们可以设计星级评价表格,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组织与调控进行打分,课后教师回收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然后根据这个结果,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从而优化教学设计。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体现在多个方面,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学习和积累,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研究如何提高课堂的艺术性,从而以研促教,以教促学,以学促研,提高课堂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志.小学数学课堂探索与实践[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走进新课堂:数学分册[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政涛.教育常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马立平(美).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M].李士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前一篇:“空中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后一篇:关于课题成果凝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