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决问题(求经过时间)》教学与评析

(2019-09-24 16:18:16)
分类: 说评课稿
编者小语
李志名师工作室研修团队“主题研修日进校园活动”,2019年春季相继走进汉滨区江南小学,汉滨区果园小学,汉滨区流水镇中心小学、汉阴县漩涡镇中心小学后,于2019年8月26日再次走进石泉县城关第二小学。
本次活动主题是《小学数学数概念课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上午李志老师认真观摩学习了徐春梅、王全莉、张丽学校三位骨干教师的研讨课,课后及时与全体教师进行了现场交流与反馈,从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突出亮点和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下午就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和交流中的意见建议做了题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方略》专题报告。主要就小学数学数概念课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案例式解读。现就研修活动实况简要描述如下,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解决问题(求经过时间)》教学与评析
执教    石泉县城关二小  王全莉
评析  安康市教学研究室   李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解决简单的时间问题, 初步建立“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的数学模型。感知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
2.经历探索求经过时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从日常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信息,弄清题意,尝试解决,并能检查与反思。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中的成功与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解决简单的时间问题,初步形成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数学模型。
难点:求经过时间时退一小时当60分的时间的计算、求结束时刻、求开始时刻的时间问题。
三、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从家到学校一般要用了多长时间呢?你说、你说、大家都想说,一起说。
二、经历解题的过程
1.“阅读与理解”。
师:我发现你们有的用的时间长一些,有的用的时间短一些。你们想知道王老师从家到学校用多长时间吗?我不直接告诉你答案,但可以给你们提供一些信息。你觉得要解决王老师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你认为需要哪些信息?
师:大家都认为需要知道王老师出发的时间和到学校的时间。谁能帮我介绍这两个信息。(逐步呈现信息:7:30      7:45)
师:要求王老师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其实在算什么?
生:其实就是求从7:30开始到7:45结束,中间经过了多少时间。(板书:开始   结束)(板书:7:30 经过?时间7:45)
2.“分析与解答”。
(1)学生独立解答。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看一看钟面,也可以算一算,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2)呈现学生的不同方法。
师:比比谁最聪明,能看懂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师:我发现我们的同学特别聪明,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表扬xx听得最认真,比一比谁最聪明,能看懂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数大格:
生1: 他用的是数格子的方法,从6走到9,走了3大格,3×5=15(分)
师:谁也看明白了,再来说一说。
看来刚才这两位同学都会用数格子的方法,你们会数吗?(跟着屏幕数)
板书:数格子:3×5=15分
算一算:
师:这位同学是这样做的,谁看懂了?
生2: 45—30=15(分)
追问:45、30是哪来的?为什么用45-30,为什么7时不用写上去呢?(都是7时多,7-7等于0,用分的部分相减。)
生3:7时45分-7时30分=15分
 3.“回顾与反思”
师:同学们都这么棒,想到了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贾老师从家走到学校用了15分钟,这个结果对不对呢,我们还要检验,该怎么检验呢?
7时30分+15分=7时45分钟
三、建模的过程
1.尝试运用。
师:通过努力,我们解决了老师到校经过的时间的问题,你还能继续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小红去文具店时,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仔细观察,他遇到什么问题,需要什么信息?
(1)阅读与理解:从问题找条件
(2)生独立分析与解答
(3)方法反馈
(4)检验、得出结论
2.建模。
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其实在算什么?
生:其实都在算7时30分至7时45分,8时40分——9时之间经过的时间?
师:算经过的时间,你有什么秘诀呢?
引导:都用了减法,用什么时间减什么时间?
得出“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的数学模型。
师:下次遇到求经过的时间你有方法了吗?
四、综合运用
1.辨别时间标签。
师:生活中藏着很多的时间信息,我们来看几条吧,
这个信息忘记带自己的标签了,你知道他是什么信息吗?
2.尝试解决求“结束时刻”的时间问题,并反馈。
师:为什么用加法?
已知开始的时间和经过的时间,求结束时间,求后面的大的时间就用前面的时间加经过的时间。
3.尝试解决求“开始时刻”的时间问题,并反馈。
师:为什么用减法?
已知到达时间和经过的时间,求出发时间实际是求前面的小的时间,所以用后面的大的时间减经过的时间。
师:同学们真厉害,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发现了这么重要的秘密。
五、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1.揭题。
2.整理解题思路。
板书设计

问题解决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解决问题(求经过时间)》教学与评析


《解决问题(求经过时间)》教学与评析
安康市教学研究室   李 

(一)本节课的特点
本节课最大亮点是设计严谨,建立的模型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又好上又不好上的课,这节课看似简单实则有一定的挑战性。这里面的核心是由十进制变成了六十进制,时间的计算这个问题。好在时间的计算,小朋友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说,小朋友们在生活中都已经有了电话手表,而电话手表它是电子显示,从几点到几点学生都不用算,因此中间这个经过的过程就省略了。学生只知道开始和结果,就忽略了中间这个经过的时间。所以经过时间就是小学生在学习时间的计算上最难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了经过时间的学习难点的引导和强化。几点出发?经过了多长时间?几点到达?会议几点开始?几点结束?中间开了多长时间?这些都是我们小朋友现在学习当中的难点。那么既然是难点,王老师在课堂上就很好的抓住了这个实质性的问题,反复锤炼,反复打磨,反复试验,直到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基本的数学模型为止。通过模型的建立,让学生内化了时间计算中六十进制的基本原理,掌握了时间计算的方法;把开始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直接公式化、数字化、符号化。这样建立起来的时间计算的数学模型,学生理解更具体,掌握更容易,应用更灵活。在实际教学中王老师选取了好几个数量关系,然后运用这种数量关系,让学生去找一找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如何求经过时间?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用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就等于经过时间。还可以用结束时间减去经过时间就可以求出开始时间。当然还能再推。这种数量关系的建立教材上不明显,王老师在这里把它抽取出来,作为这节课一个教学的重点来建立这个数学模型。把抽象的时间分段聚焦在具体的数据变化之中,从而很好的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疏理,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都可以运用今天抽象出来的数量关系来进行解决。以一当十,以点代全,很好的落实了数学的核心素养,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很好的培养了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
《解决问题(求经过时间)》教学与评析

(二)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这节课在计算当中也遇到了一个障碍,就是时间的计算。第一个例题计算“7时45分-7时30分”,可以直接减,这个非常简单,一下就减出来了。但是到了第二个题目“9时-8时40分”,不能直接相减。所以有的孩子采用描述的方法,描述的还比较复杂。这个时候老师问学生你们听懂了吗?学生没有应答。老师就采取了一种策略,你不答我来答,我理解了,我给大家讲一遍。这个地方老师处理的方式稍微有点着急,可以再让两个学生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充分交流一下他们的想法,看似耽搁了数学课堂的学习时间,其实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对数学知识的深层理解上是大有裨益的。一则能够给学生学生内化知识的机会;二则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经验;三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表达。因次,从培养学生学习的长远目标来看,这个地方把教学的节奏慢下来,并不影响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因为学生只要懂了,比老师讲十遍效果都好。如果学生要是不懂,老师即使给他讲十遍,他也未必就懂了,会做了,会灵活运用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一是让学生说,二是让其他学生听,听完以后再说。一定要把十进制与六十进制之间的区别找出来,弄清楚、想明白、做实在。当不够减的时候就需要从前退1时当60分,再与分合起来计算,学生有十进制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所以通过迁移类推学习,就能完成。所以在这些问题上,就是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自主去发现,自主去交流,然后获得一些问题,最后教师们再进行引导,最后归纳总结。所以教师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再突破一点的话,就能为学生突破第二个学习难点——时间的计算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2.教师如果再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再举出一些有关于几时开始,几时结束的时间问题,让他们之间相互说一说,然后再找一两个同学给大家汇报一下,这样就把教材彻底变成了素材,把死的知识变为了活的技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富有成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也会落实的更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积累到更多的有关解决时间问题的经验。从而把数学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有味、有收获。
《解决问题(求经过时间)》教学与评析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够在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创设了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建立数学模型,帮助学生把无形的数学学习,变为有形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两次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多给学生一些探究的机会,实践的机会,表达的机会,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解决问题(求经过时间)》教学与评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