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分类: 教学设计 |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白河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王金荣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5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着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
2.让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 、
谈话导入 ,铺垫关系
1.出示唐僧和孙悟空,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吗?举例说一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2.没有了父亲与孩子就不存在父子关系,没有老师和学生,就不存在师生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相互依存(板书:相互依存)的关系。
3.在生活中有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同学们想了解吗?(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电影演员,举例说说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为本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设置,来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
、观察分类 ,感知概念
1.出示课件:计算下面各题
12÷2=
8÷3=
9÷5=
30÷6=
26÷8=
19÷7=
20÷10=
21÷21=
63÷9=
2.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除法算式,除数和被除数都是整数)
3.你能不能按照它的商把这些除法算式分分类。(小组合作完成,打开信封,把算式卡片分类摆一摆。)
4.小组汇报,交流。
第一类:商是整数的算式
12÷2=6
20÷10=2
30÷6=5
21÷21= 1
63÷9=7
第二类:商不是整数的算式
9÷5=1.8
19÷7=2……5
26÷8=3.25
8÷3=2……2
5.现在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第一类算式上,它们都是整数除法,而且它们的商也都是整数没有余数,在这样的整数除法算式里,它们就存在着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到底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呢?它们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6.课件出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设计意图:因数与倍数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对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在这里利用知识的迁移方式,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算式的结果,再小组合作按一定的标准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并通过自主介绍的方式,感知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学生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三
、结合算式 ,理解概念
1.自己读一读这句话,体会它的意思。谁能结合12÷2=6这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一个算式,同桌相互说一说在这些算式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21÷21=1,21是21和1的倍数,21和1是21的因数。
……
3.大家说得真好,为什么都要说谁是谁的因数呢?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是什么呢?
4.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也像刚开始我们谈到的爸爸和儿子的关系一样,它们也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必须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二者不能单独存在。
5.我们知道了谁是谁的因数,反过来也就知道了谁是谁的倍数,像这样的除法算式还有吗?同桌之间相互举例说一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体现了数学的抽象性,渗透了数学的模型化思想,也为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构建了基本的数学结构。)
四
、启思导疑 ,构建模型
1.像上面那样的算式有很多,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出这样的除法算式呢?
如果α÷b=c,那么α就是b、c
的倍数;b、c就是α的因数。(α、b、c是非0的自然数)。
2.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设计意图:利用“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概括和提升,培养学生的总结、语言表达、质疑分析等能力。)
五
、实践应用 ,拓展思维
1.动口说一说
(1)像0,1,2,3,4…这样的数是(
),最小的自然数是( )。
(2)在20÷4=5中,( )是(
)和5的倍数,( )和(
)是( )的因数。
(3)在3×6=18中,3和6是18的( ),18是(
)和( )的(
)。
2.用心判一判。
(1)36÷9=4,所以36是9的倍数。(
)
(2)15是倍数,3是因数。
(
)
(3)5.7是3的倍数。
(
)
3.动笔做一做。
下面的四组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
26和13
75和25
36和7
4.动脑想一想。
妈妈买来30个苹果,让小明把苹果放入篮子中。不许一次拿完,也不许一个一个地拿,要每次拿的个数相同,拿到最后一个不剩,小明共有几种拿法?每种拿法每次各拿几个?
(设计意图:课堂反馈是重要的环节,不仅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反映出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上,以教材为主,体现了层次性要求,由浅到深
,也为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