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群中,我们常会碰到不快乐的“他”或者“她”:无论生活现状怎么样,总是看起来神情憔悴、身心疲倦,一旦谈起话时,似乎心中有诉不尽的痛苦烦恼。能真实地感觉到他(她)们心中的疼痛与无奈,但站在旁观的角度上,往往又觉得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伤害了他(她)。听久了,我们往往会把这样一种类型的人格特质,归类为“对周围人事物只是‘索取’的心态,而不知满足更不愿付出,故而形成了‘抱怨型’”人格特质。
其实,如果善于观察自己的话,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我们也偶尔会出现这种特质,只不过因为是短暂的心情低迷,尤其很快会本能地找到“解药”,故而也就忽略过去了。
面对这部分人群,我们开始可能会很真诚、很耐心,尤其听他(她)诉说了一些在我们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后,就会热情地提出我们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之道,总希望能“晓之以理”帮助他(她)们。但是往往我们会发现,在下一次的会面中,他(她)们仍然在重复原来的问题原来的情绪,似乎我们所提供的建议一点都没被接受。这时,我们帮助人的热情就会有些受打击,来来回回几次后,很可能我们会非常无奈而真诚地下个结论:只知索取,抱怨一切,无可奈何,不可救药。
心中带着这样的结论,也许抱着同情的心情包容,也许带着无奈的眼神倾听,再和他(她)交往时,我们会更加证实先前的推断,因为发现他(她)的这种情形愈发明显了。但我们不知道的事实是,之所以他(她)的“抱怨型”人格愈来愈成型,我们也已经在其中推波助澜、难辞其咎了。
这种“抱怨型”人格的成因是什么?
一直以来,正慧致力于找到这种人格特质的成因,最近一次偶然的因缘,对此忽有所悟:
我们会发现这种“抱怨型”人格的人群,往往有一个外显的共同点: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换言之,他(她)的生活中一定会有为他(她)全力付出的人:或者是父母、或者是兄姐、或者是爱人、或者是朋友。。。。。。而且这些人对他(她)生活中的照顾,往往都会令我们觉得他(她)是被宠坏了,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我们常会认为他(她)应该学会感恩,应该出去独立;但同时我们一定会发觉他(她)其实是没有一般人的独立能力的。
提到这点,是因为这其中恰恰是
“抱怨型”人格特质成因的主要部分:
这个对他(她)生活中全力照顾的亲人、朋友,正是他(她)“抱怨型”人格特质形成的主要诱因!
不是因为这些亲人、朋友对他(她)照顾太多而宠坏的缘故----爱,是永远宠不坏人的。而是因为这些亲人对他(她)照顾的同时一直在对他(她)进行真正的伤害!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最残酷的事,就是打击摧残一个人的自信!
我们也都知道一个事实:世界上最能摧残一个人自信的,就是那个对自己最好,所以令自己最信赖的人!
现在,大家可能已经明白正慧要说的发现了:他(她)们“只知索取、抱怨型人格”的主要诱因,正是他(她)身边的这个亲人、朋友:他们会给他最好的生活上的照顾----衣食住行甚至常人不可理解的一切,都能包办代替,但给予这一切照顾的同时,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念头中都包含了一句话:你是无用的!
每一言、每一行中都在向他(她)传递一个信息:你一无是处!
最糟糕的是,当亲人、朋友努力想帮他(她)故而说出往往有些“夸张”的表扬、甚至赞美的话语时,这时的伤害,显得最为残酷—--因为他(她)的亲人、朋友真心真意却违心拙劣地在帮一个他们真诚无奈地认为“非常差劲几乎没有优点”的人。
问题的关键,恰恰就在这些亲人、朋友心中真诚的认定:他(她)是差劲的!这是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相处的底蕴,而且是无论如何都藏不住的!由此,很自然,当外显的形式与之正好相反时—--比如一个“恨铁不成钢”的母亲强忍着心中的失望,违心地“赏识”自己的孩子时,孩子接收到的当然是自己“真的不可救药”的信息,长此以往,内疚、沮丧,受伤害又无处反抗的情绪积累下来,“抱怨型”人格就形成了。
这样,生活中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他(她)不得不信赖亲人、朋友对自己的好;同时,精神上无处不在的打击,让他(她)最终不快乐、不自信,根本没有了自己独立面对生活的勇气,这样恶性循环下去,自然就是我们碰到的这部分不快乐的人—--对自己不自信的人,怎么可能会感恩,怎么可能真正面对生活呢?!
说出这个原因,正慧心中其实也是沉重的。因为这样一说,势必会让“抱怨型”这部分人更找到抱怨的理由,同时会伤害一直真心真意对他(她)们好,却也无奈“他(她)就是不争气”的这些亲人、朋友们。
所以,正慧还想强调的是:这些亲人、朋友对他(她)生活上的照顾是真诚的;对他(她)自信心的打击是无意的—--因为没有人是圣人。只是因缘如此,对他(她)的好是本能;对他(她)的不欣赏,也是本能—--就像我们在世间,常会有欣赏、不欣赏的人,与这个人真的是否优秀无关,只是因缘如此,只是与我们的习性观念相应或不相应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亲近或远离。但在这里,不巧的是:“不欣赏”与“最关心”碰到了一起----因缘又很深,却又真的不欣赏,所以就成为现状了。
分析这一点,对于“抱怨型”人格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成因是自信心受挫;受挫是因为没有分清“因缘深、能信赖”的亲人、朋友的评价,不等于客观公正的评价。
因此,“抱怨型”人格的解药,恰恰也是从此处开始的:对自己所天天受到的不合理的消极评价,开始能客观地面对:“这不是真实的。真正的我不是这样的”。心理上能坦然包容,同时去寻找自己最能入手的特长,来开启自己身上的宝藏,自信起来,阳光起来走向生活。
一切的改变,其实只是从心态的改变;心态的改变,只有从观念的变化开始—从被动接受消极的评价,转而主动改变自己的状态。
就当作是自己的一个功课:每天在面对任何不公平、不欣赏的信息时,不要再无条件地接受,而是当成一次训练自己的机会:“我能理解亲人、朋友这样评价我是因为不了解真正的我。感谢他们对我的照顾和好,但我的长处他们的确看不到,我能谅解他们。更要努力发掘自己的特长,让自己真正做一个自信阳光能利益大众因而有价值的人!”
作为朋友,当我们遇到这样人格特质的人群时,我们不要再说教,更不要要求,尤其不要以同情的目光、怜悯的心态第二次伤害他(她)了,而是给予发自内心的的欣赏与爱(当然,这是需要大智慧的平等心、真慈悲的包容心而予以细致的观察与诚恳的发现的):
面对一个营养严重缺乏以至无法正常行走的人,我们知道需要先慢慢给他能吸收的食物以有一定的体力,然后才帮助他开始适合的锻炼,一点点真正健康起来;
面对一个精神营养严重缺乏的人,我们也应该先慢慢给予他(她)能接收的欣赏与爱,当他(她)有一点精神能量时,再以他(她)能相应的方式帮他重新建立观念:没有人能定论一个人的价值,即使最信赖的亲人、朋友,也不知道我们真正的价值。宽容理解亲人不公平的评价,感恩亲人对自己真诚的好,对自己有信心,给自己一点时间,相信自己一定会真正健康阳光起来!
同时,我们可以启发、陪伴他(她)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以此为基点,真正地在利益大众实现自己价值的过程中一点点真实地阳光、坦然地自信起来。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但正是因为这份爱,可以因为欣赏与尊重,成就一个真正健康的孩子;也可以因为偏见与无知,扼杀了一个原本可以灿烂的生命!
不要让我们的偏见与自以为是,使爱成了残害我们最爱的人的毒药;
不要因为我们的无知与伤痛,令真诚对我们好、只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对我们好的亲人、朋友,受到更无辜的伤害!
爱与包容,是一个人真正成长的动力。
爱自己、包容自己,会使自己的生命健康阳光;
爱他人、包容他人,会令整个人生明媚温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