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吴正宪老师视频课《小数除法》体会
(2017-07-06 10:46:29)观看吴正宪老师视频课《小数除法》体会
马桥镇小学
7月5日学校进行暑期培训,组织我们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小数除法》,这是我第一次听吴老师的课,现在已经深深的喜欢上了她得课堂。也正是因为这节课让我觉得参加这次暑期培训太值了。在听课前我设想了很多种方案,吴老师怎样把这节计算课上出彩?情景教学?自主探讨?合作学习?要想把计算课上得不平凡还真难,算理要说明白,竖式格式要规范这些都非常枯燥,学生一般积极性不高,有些会做的学生不耐烦,不会的学生又听不懂,最后老师总是埋怨学生怎么如此粗心,总是算错……然后不断的练习、练习!
吴老师上课前没有太多的课前谈话和铺垫,互相问好后直接上课,一开始就口述一个情景,让学生记录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不仅锻炼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还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吴老师课堂的特点是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显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甲乙丙丁4个人去吃饭,甲先给了100元找回3元,他们决定平坦,每人要出多少钱?学生很容易就算出:24余1,每个人要出24元吗?显然不是,剩下的1元怎么办?不给,甲不干,怎么办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展示自己的想法,有一个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将那1元换成10角,又将余下的2角换成20分,吴老师紧抓这个例子,余下的1元是可以继续分的,只是要把1元破坏掉,变成10角,就活了,又可以分、分、分。就这样在学生已经的经验上找准知识连接点,将复杂的算理变成简单的分分分,学生由衷的感谢小数点,向小数点致敬,感受到了小数点在小数除法中的重要性,自主将分的过程用竖式表达出来,吴老师到此还没有结束,将分“钱”迁移到了分“米”、分“数”,小数除法的意义由具象到了抽象,这样的过程多么自然,没有半点牵强,全部是由学生自已一点一点的升华,最后学生还提出: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一直分下去?这样的深入思考,多么的可贵呀!
在吴老师的课上,类似“有没有问题问她?”“你有什么问题吗?”这样的话贯穿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在不断的提问、思考、解决、领悟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这是一种自发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因此,我们也应该着重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引导孩子们多提问,多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
在这堂课上,吴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分钱”到”“分米”等行为,最终了解了小数除法的本质其实就是分计数单位,大得计数单位不够分,就化成小的计数单位继续分,强调没分完就继续分,成功地将一节枯燥的计算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分分分”的课堂。是啊,在今后的数学课堂上,我们也应该着重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引导孩子们多提问,多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另外在这节课上,吴老师也充分展示了对于孩子们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这节课上,吴老师对孩子们数学运算和直观想象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培养,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让孩子们逐步理解了小数除法的本质。吴老师说:“数学核心素质与教学内容相比,更加重要,教不完的内容明天继续教。”
观看吴正宪老师视频课《小数除法》体会
马桥镇小学
7月5日学校进行暑期培训,组织我们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小数除法》,这是我第一次听吴老师的课,现在已经深深的喜欢上了她得课堂。也正是因为这节课让我觉得参加这次暑期培训太值了。在听课前我设想了很多种方案,吴老师怎样把这节计算课上出彩?情景教学?自主探讨?合作学习?要想把计算课上得不平凡还真难,算理要说明白,竖式格式要规范这些都非常枯燥,学生一般积极性不高,有些会做的学生不耐烦,不会的学生又听不懂,最后老师总是埋怨学生怎么如此粗心,总是算错……然后不断的练习、练习!
吴老师上课前没有太多的课前谈话和铺垫,互相问好后直接上课,一开始就口述一个情景,让学生记录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不仅锻炼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还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吴老师课堂的特点是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显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甲乙丙丁4个人去吃饭,甲先给了100元找回3元,他们决定平坦,每人要出多少钱?学生很容易就算出:24余1,每个人要出24元吗?显然不是,剩下的1元怎么办?不给,甲不干,怎么办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展示自己的想法,有一个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将那1元换成10角,又将余下的2角换成20分,吴老师紧抓这个例子,余下的1元是可以继续分的,只是要把1元破坏掉,变成10角,就活了,又可以分、分、分。就这样在学生已经的经验上找准知识连接点,将复杂的算理变成简单的分分分,学生由衷的感谢小数点,向小数点致敬,感受到了小数点在小数除法中的重要性,自主将分的过程用竖式表达出来,吴老师到此还没有结束,将分“钱”迁移到了分“米”、分“数”,小数除法的意义由具象到了抽象,这样的过程多么自然,没有半点牵强,全部是由学生自已一点一点的升华,最后学生还提出: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一直分下去?这样的深入思考,多么的可贵呀!
在吴老师的课上,类似“有没有问题问她?”“你有什么问题吗?”这样的话贯穿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在不断的提问、思考、解决、领悟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这节课的知识,这是一种自发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因此,我们也应该着重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引导孩子们多提问,多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
在这堂课上,吴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分钱”到”“分米”等行为,最终了解了小数除法的本质其实就是分计数单位,大得计数单位不够分,就化成小的计数单位继续分,强调没分完就继续分,成功地将一节枯燥的计算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分分分”的课堂。是啊,在今后的数学课堂上,我们也应该着重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引导孩子们多提问,多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另外在这节课上,吴老师也充分展示了对于孩子们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这节课上,吴老师对孩子们数学运算和直观想象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培养,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让孩子们逐步理解了小数除法的本质。吴老师说:“数学核心素质与教学内容相比,更加重要,教不完的内容明天继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