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人类情感最好的表达方式
——读白公智诗歌《说话》
文/刘亚明
《说话》
文/白公智
娘,最烦你说话了
从吃饭到穿衣,从做人到做事
你都要说,一遍又一遍
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耳朵都听出茧子了,你还要说,还要说
娘,那时最期望的事
就是你不再唠叨了,该多好
娘,你真的不唠叨了
你安静地躲在客厅的一面墙上
听我一遍,一遍,又一遍地
跟你唠叨
(注,读吉葡乐诗歌《说话》有感,同题一首。感恩节,怀念逝去的父母。)
想起一句古话:“子欲养而亲不待”。
对此,《说话》的诗作者白公智想必也感同身受。母亲故去了,在记忆中翻检往事,曾经的“烦”逐渐清晰,仿佛这些一定要用“经历”的代价才能体会。白公智以母亲的“唠叨”为诗歌的切入点,似乎这样更能迅速进入诗境,更能容易引发共鸣。
思念母亲的诗歌在打动读者方面总是具备一种天然的优势。母子之情,作为一种跨越时空与血脉的情感,源远流长,至善至美。毋庸置疑,亲情母爱渗透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用诗歌来表现“唠叨”这样“细微”的小事,目的就是为了体现亲情母爱,为了“以小见大”。那么,提及“烦”母亲说话,当然是指母亲在世的时候,作为子女听惯了母亲的“唠叨”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耳朵都听出茧子了,你还要说,还要说”,如此抱怨母亲的絮叨,在一些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我们姑且不说母亲唠叨的是什么,也不必探寻母亲说话内容的对与错,我揣摩,白公智在写怀念母亲的诗歌中如此下笔,分明就是想通过“唠叨”,寻找母亲生前的影子。我们可以把“唠叨”作为母亲和“我”之间沟通交流的关键词语。前者的唠叨,属于母亲对孩子的爱,后者的唠叨说出了孩子对母亲的思念,这都是真情的流露。
诗歌是人类情感最好的表达方式。很多时候,只需要抓住一些细小的事,便可以用诗歌写出母爱,但有时因为一些情境的“司空见惯”,我们往往忽视了表达的纯真。读白公智这样的诗,很容易让人发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情感:
娘,你真的不唠叨了
你安静地躲在客厅的一面墙上
听我一遍,一遍,又一遍地
跟你唠叨
如果说母亲在世的时候,没有领会到母爱,那么在母亲辞世后,“我”延续了母亲的“唠叨”,意味深长。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白公智诗歌隐含的表现手法和灵性的笔触。全诗100多字,没表明时间的流逝,也没写物是人非,却不失为细腻的情节画面。
这首诗读来如此深切,我觉得是因为作者抓住了细节描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0649700102vais.html原文地址。深谢刘亚明老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53396640102veil.html庄周文艺诗刊,谢谢李星兄弟。
http://zgsglp.com/thread-330248-1-1.html流派网推介。
http://dbssk.xlkf.cn/thread-23906-1-1.html大别山诗刊论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