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彭绮文
彭绮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67
  • 关注人气: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莎士比亚研究:莎士比亚“悲喜剧”的艺术特征及意义

(2012-12-18 11:26:03)
标签:

杂谈

分类: 外国文学研究文摘

外国文学研究文摘49

 

        莎士比亚“悲喜剧”的艺术特征及意义

 

  莎士比亚曾写了三部既不同于悲剧,也不同于喜剧的作品,如《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作品具有喜剧性的结尾,和贯穿全剧的阴郁气氛。学者们把之定名为“悲喜剧”。

  莎士比亚悲喜剧的艺术特征:

  ①悲剧性的戏剧冲突在喜剧形式或背景上展现。《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通过对古代战争及其参战英雄的嘲讽,达到揭露当时社会的目的。该剧在形式上是讽刺喜剧,尽管戏剧冲突有悲剧色彩,但整个背景是喜剧性的。

  ②弥漫全剧,贯穿始终的阴郁气氛。在《一报还一报》中,安哲鲁依仗权势,胡作非为,而伊莎贝拉正直、善良,她与安哲鲁展开了力量悬殊的斗争,尽管正义在伊莎贝拉一方,但却摆脱不了安哲鲁虚伪、阴险的魔爪。

  ③形象塑造上的非英雄化和非夸张化倾向。《一报还一报》中的伊莎贝拉,是作者心目中“美与道德”的化身。她对生活不抱天真的幻想,并时时流露出对世事的冷漠。她的形象,明显区别于莎士比亚早期喜剧中欢快活跃、明媚娇艳的浪漫女性。

  ④蕴含悲剧性的喜剧性结尾。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在作品的结尾,都有一个情节的逆转。原本尖锐、激烈的悲剧性冲突,却突然以喜剧收场。

  莎士比亚悲喜剧产生的原因:

  ①时代的演变发展决定了戏剧模式的演变发展。人世间的善恶悲喜本来是交杂并存,相对而言的。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喜剧难以完满地反映社会的本来面目。于是,便产生悲喜剧。

  ②文艺观念的更新发展。社会生活的广泛性与活跃性使人们观念更新。作家的审美观念也发生深刻变化,一改过去专写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观念,市民登上了戏剧舞台。《终成眷属》中的海丽娜,是出生卑微的“闾巷平民”少女;《一报还一报》中的伊莎贝拉,是破落贵族中的一员。

  

  彭绮文摘自《安徽师大学报》1995年4期卫玮的《莎士比亚“悲喜剧”的艺术特征及其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