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阶》磨课纪实(3)

(2020-06-02 10:05:59)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教学实录
刘风光

编者按:本文选自《好课的足迹——黄厚江与工作室学员磨课纪实》(南京大学出版社)。本文大约10000字,阅读需要20分钟。   

执教、整理:刘风光

主评、指导:黄厚江


四、教案优化

 

教学目标:

1.品读关于父亲的细节描写,分析父亲的形象。

2.指导朗读,体会父亲的复杂心理,理解小说主题。 

活动设计:

(一)导入:

有人说,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小说;没有读透细节,就不能算真正读懂小说。今天,我们就借助细节研读,来理解《台阶》这篇小说。

(二)初识父亲

1.父亲为什么要造台阶呢?

做好品读和朗读指导,引导感受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

2.小说哪些段落是写父亲造台阶的呢?从这个文字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圈划10-24自然段关于父亲造台阶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关注动词、数量词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父亲造台阶的决心、辛劳、兴奋、勤劳、能干等。

通过朗读指导体会父亲对台阶的期许、珍重、呵护、欣喜……

【小结:这是一个勤劳、坚韧、伟大的父亲。为了建造台阶,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只为那一天一块五毛钱的积攒,一片瓦、一块石头、一张毛票,这漫长的准备可谓是一生的辛劳。但是父亲辛劳着并快乐着,父亲不仅用一双手建造了台阶,更是用一生的勤恳告诉我们:为梦想而奋斗是一种幸福!】

(三)理解父亲

1.在台阶建成的那一瞬间,本该高兴的父亲却露出了尴尬的笑。尴尬是什么意思呢?父亲的尴尬表现在哪里?自由朗读21自然段,圈划细节,体会尴尬背后的内涵。

紧扣“父亲不敢放炮、手不知道该放哪里、仿佛,驼惯了”等细节进行分析理解父亲的不自在 。

2.父亲的不自在还表现在哪里呢?

品读25-30自然段,重点体会父亲举止神态及心里的变化。

如:熬不住——憋住——不自在——粗暴——烦躁——若有所失

朗读指导,尤其关注破折号背后的意蕴。

3.台阶建成后父亲的生活变得不顺利、不自在,父亲怎么了?

父亲以为台阶建好后,自己的地位会发生变化。但是事实上,他所期待的地位却并没有发生变化,反而限制了自己的生活,束缚了自己的习惯。

【小结:父亲看似如愿以偿,其实并没有如愿。父亲的内心压抑,不屈服、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困惑……】

(四)揭示主题

1.“过了好久,父亲像是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父亲到底在问谁?被问的人又会如何回答? 

初步理解主题

2.父亲建造了台阶,台阶却       了父亲呢?根据理解,你会在横线上填写什么词?

提炼升华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概括

3.小说最后一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句话背后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小说中的“我”为父亲一生的辛劳而感到心疼,为父亲的失落而感到心酸,为自己无法安慰父亲,更不能改变什么而感到无奈。

也有作者为像父亲一样活着的人们感到的悲痛,为“父亲”这样的生命状态的忧虑和反思,对特定文化影响人的思维的思考与认识。

再读第29-31自然段并适当指导。

4.其实,何止是父亲?我们又何尝不会面临人生的、精神的一个个台阶?我们又该如何突围呢?

适当延展学生对父亲的形象、对主题的理解。

结束语: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甚至三十年之后,再读这篇小说,同学们或许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希望同学们能够跨过人生的一个个台阶,突破一个个重围!时刻拥有为梦想而奋斗的幸福,并拥有享受梦想的内涵、能力!

 

五、再教感言

跨越《台阶》

李森祥的《台阶》入选人教、苏教及鲁教等多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就文体而言,是小说还是散文一直颇有争议。而对其主题的解读,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诚然,针对一般文学文本的批评与阐释,在某种程度上说,本就是见仁见智。黄老师的指导让我意识到:《台阶》作为教学文本,又有着其特殊性。在想清楚教什么之后,必须要思考“怎么教”。

于是,再次反复读文本。从隐隐的心酸到沉重的叹惋,从苦涩的理解到无奈的叹息……为父亲、为台阶,说不尽、道不明的情绪幻化成无尽的“台阶”延展开去……

教参对其价值定位是要让学生学习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虽然父亲艰苦奋斗的行为和精神是值得赞颂的,但台阶造成后父亲的“不自在”、 “烦躁”、“若有所失”如何能避而不谈呢?再者,虽然‘父亲’有着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品质,然而“父亲”的命运却是一个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为他设置的悲剧。那种得不到满足就“痛苦”,得到了又“无聊”的“父亲式”的悲剧正源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与物质上的求取的“错位”。所以,对于“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我们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而只有真正理解了父亲的形象,才能理解小说的主题。

为此,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品读关于父亲的细节描写,分析父亲的形象。2.指导朗读,体会父亲的复杂心理,理解小说主题。

《台阶》是耐人寻味的,无论从哪个门进去,都能看到风景。只是时间长短、路途远近的问题。而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思维的培养。所以,课堂环节之间,还要尽可能地兼顾知识,兼顾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文化意识的树立。因此,我选择关注“细节”,解读人物与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努力带着学生一起研读文本,一起去发现、去感悟、去收获……

单纯地抓“细节”是一把双刃剑。缺少了语言活动,“细节”就成了“零碎”,形式就变得单一。这一点在上课前也意识到了,但终究没有处理好。听了黄厚江老师的讲座,尤其是黄厚江老师讲座中的“特色与多样”以及“言与意”的共生,让我对“聚焦与整合” 有了方向。第二次教学时,我重点思考,如何设计有效的语言活动,如何将语言活动与教学内容融合一体。我借鉴了黄老师的建议,扣住“台阶”,梳理情节、理解主题。初读课文,你会在“父亲        台阶”之间添加一个什么动词呢?这一设计,既准确地了解了学生的初读感受,又能有效地整合、聚焦。师生的思维都有了聚焦,既放得出去,也收的回来。

二次教学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的细节、环节值得推敲,课堂还有一些地方值得改进。我想:我们的课堂,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会面临一个又一个的“台阶”?我们又该如何构建我们的“台阶”,又该如何突破“台阶”的束缚呢?这或许是《台阶》留给我的思索吧。

 

  二次教学和课后的反思,越发觉得黄老师、学员们的意见是那么的恳切。在此,再次感谢导师与同伴的指导、建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