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阶》磨课纪实(1)

(2020-06-02 10:18:0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实录
刘风光

编者按:本文选自《好课的足迹——黄厚江与工作室学员磨课纪实》(南京大学出版社)。本文大约10000字,阅读需要20分钟。   

执教、整理:刘风光

主评、指导:黄厚江


一、原始教案

教学目标:

1.研读关于父亲的细节描写,分析父亲的形象。

2.通过台阶建成前后,父亲的不同表现,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研读细节描写,理解小说主题。 

活动设计:

(一)导入

有人说,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小说;没有读透细节,就不能算真正读懂小说。今天,我们就借助细节研读,来理解《台阶》这篇小说。

(二)初识父亲。

1.文章开头说“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底”,父亲为什么这样觉得呢?

2.父亲为什么会在意自己家和别人家的台阶呢?

3.父亲说“我们家的台阶低”这话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呢?

指导朗读,边读边体会父亲的复杂心理。

(三)理解父亲

1.父亲攒着一股劲要造台阶,为了造台阶,父亲都做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0-24自然段,圈划关于父亲的细节描写,并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学生先默读文章圈画,教师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及习惯,然后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朗读。)

2.台阶就要造好了,希望就在眼前了,这对父亲而言,该是多么开心的时刻啊。然而,当台阶建成的瞬间,本该高兴的父亲却露出了尴尬的笑,为什么呢?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了父亲的尴尬呢?

3.台阶建成后,父亲就觉察到了不对劲,为什么好久之后才问,这人怎么了?

  再读第29、30自然段。

(四)揭示主题

1.作者刻画的父亲的形象仅仅是要表现父亲一生的付出与内心的挣扎吗?

补充材料:浸泡在特定文化汁液中的人,其生活和心理都深受这种地方文化的影响和支配,左右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制约着他们的眼界和心胸,甚至支配着他们一生的选择和人生目标的追求。

明确:父亲身在这样特有的地域观点和文化氛围中,并深受影响,没有了独立的人格,没有了自由的精神,父亲的一生为台阶而活,为观念而活,唯独没有为自己而活。父亲的一生都没有的自我!

2.此时你是如何理解最后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句话呢?

学生交流

(五)课堂小结

其实,何止是父亲?我们又何尝不会面临人生的、精神的一个个台阶?我们又该如何突围呢?等大家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甚至三十年之后,再读这篇小说,或许会有更深刻的领悟。

板书:

台阶

高涨                      心疼

失落                      无奈

    

 

二、课堂实录

师:有人说,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小说;没有读透细节,就不能算真正读懂小说。今天,我们就借助细节研读,来理解《台阶》这篇小说。文章开头说“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底”,父亲为什么这样觉得呢?

生:我从第二段看出,我们家的台阶只有三级,而从第八段可以看出,有人家的台阶十几级。相比较而言,我们家的台阶低。

师:父亲为什么会在意自己家和别人家的台阶呢?

生:台阶高代表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师:是的,台阶越高,屋主人的地位就越高,所以乡邻们在一起常戏称——

生齐答:你们家的台阶高!

师:你能用戏称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吗?

生略显为难。老师鼓励试试看

一生试读

师:嗯,大家觉得他哪个地方读的特别好?

生齐答:高~

师:是的,语调一挑,戏称的味道就出来。被这样戏称的人家心里会是什么感觉呢?

生:我觉得会沾沾自喜,甚至有点得意的感觉。

师:可是父亲总说“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呢?

生:我觉得可能会有失落和对台阶高的人家的羡慕。

师:你能用失落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吗?

一生读

师:读的真好,请坐,父亲还会有什么心理呢?

生:父亲可能会有想建更高一点的台阶,改变现状的想法。

生:父亲会有一点自卑。

师:父亲仅仅是一味的自卑吗?

生:还会有一点不甘心。

师:短短的一句话,饱含了父亲复杂的心理,谁能读出这种复杂的味道?

1读、生2读、生3读

师:将“低”字的声音压低拖长可以更好地读出父亲的心理。

生自读体会

师:将乡邻的戏称与父亲的话放在一起对比着读,更能体会出父亲内心的复杂。我们一起合作试试看。老师读旁白,同学们读戏称的话和父亲的话。我们边读边体会。

师生合作读

师:父亲攒着一股劲要造台阶,为了造台阶,父亲付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0-24自然段,圈划关于父亲的细节描写,并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生默读文章,稍后有学生举手示意,可以交流。)

老师:大家都做了批注,我们先请第一个举手的同学交流。

生:请大家跟我看第10小节,“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这段话体现了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是从点点滴滴做起的,十分认真而且坚持不懈,表现父亲建台阶的愿望非常强烈,让人佩服又赞叹。

师:你从文字背后读出了好多好多的内涵,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文中说,这些都很微不足道,真的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千万滴水才能汇成江河。父亲注重平时的积累,一点一点的积攒,为将来造台阶做准备。

师:看似小事,实则是一桩浩大的工程,所以父亲做得很认真。还有同学交流其他的细节吗?

生:请大家跟我看第11小节,这里写出父亲一年到头都在辛勤劳作,为将来造台阶准备材料,特别体现了父亲造台阶的渴望和辛劳。

师:这一小节中,哪些词语特别能体现父亲的辛劳?

生:七个月、四个月、半个月、一个月。

师:你从时间词上,看出了父亲的辛劳。但是有一个时间词你说错了,不是“一个月”,而是“半个月”。请坐。

生:请大家看第15段,文章写父亲鸡叫到第三遍时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从出发到归来,一天的时间都在外面劳作,体现了父亲工作的时间之长,尤其是破草鞋的数量之多体现了父亲为造台阶付出的辛劳。第11段是写一年的辛劳,这里是每天的辛劳,所以说父亲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在为台阶而辛勤劳作。

师:你分析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而且还善于总结。

生:请大家看第16小节的数量词——几次,这里可以看出父亲攒钱的艰难和成效;还有“门口空地上的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也体现了父亲的坚持不懈、认真及其成果的来之不易。

师:是啊,父亲就是这样一直在坚持,老师还关注到这段中的“终于”二字,为什么说是“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呢,父亲不是一开始就决定要造屋的吗?

生:“终于”说明父亲经历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和准备,可能还有比较、衡量,好不容易决定的。

师:第17小节中,也有一个“终于”,它又表现了什么呢?谁能来说说?

生:“终于”体现了父亲在造屋的时候精力旺盛、十分的开心,屋子造好,就可以造台阶了,父亲的内心充满了欣喜和期盼。

……

师:一个“惯”字,写出了父亲一生的辛劳与谦卑,父亲一直认为自己的地位低,他的“心”也是“驼惯了的”。这时的父亲就显得不自在。请同学速读第25-28自然段,说说父亲的不自在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第25段,父亲想往台阶上磕烟灰,可是猛然醒悟新台阶是不禁磕的。而且,这与第14小节青石板的台阶形成了对比。

师:你的解读能力真强大,尤其是你能联系前文来解读文本,特别了不起!你有没有关注到,这一段中,父亲的心理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生:以往在台阶上是自在的、随意的,如今爱惜台阶,而且觉得自己应该表现和以往不一样,想磕又舍不得磕的矛盾。

师:你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能不能从这一段中看出父亲心理的变化呢?刚坐到台阶上是什么心情,后来是什么感觉?

生:一开始坐在台上是兴奋的,从“熬不住,当天就坐上去”可以看出,后来,突然觉得不能磕,心理就不自在,最后就只能憋住不磕。

师:新建的高台阶给父亲带来了不自在,我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也让父亲不自在,谁注意到这个细节了呢?

生:第27段,父亲挑水时,习惯了三级的台阶,一开始很轻松,到了第四级台阶差点踏空,我想上前帮助父亲,父亲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

师:低眉顺眼了一辈子的父亲,却突然粗暴起来。你能用粗暴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吗?

一生读。

师:老师注意到你读的时候顿了一下,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因为,有一个破折号。而且,父亲感觉自己不像从前那样强壮了。

师:你的意思是说,父亲意识到自己老了,变得烦躁不安。

生:是的。

师:老师也来读读这句话,你能从老师的朗读中听出什么呢?

生:我觉得这句话里一开始有父亲对自己的自信,说了一半又有点自我怀疑,说完之后又有些失落,因为,他发现自己真的老了。

师:你有很强的语言敏感力。小小的一句话,你听出了父亲复杂的心理。请坐。

师:联系后文,父亲的腰闪了,从这个破折号中还能读出什么呢?

生:父亲内心的疼痛。

师:是的,小小的破折号暗含着父亲身心的巨痛。我们一起朗读这句话,读出这种疼痛的感觉。

师生齐读,老师指导、再读。

师:父亲老了,连一担水都挑不动了。可是,文章的结尾,父亲却说,这人怎么了?他为什么不问“这人怎么就老了”?而是问“这人怎么了”?

生:因为,父亲不愿意承认自己老了,不愿意接受自己老了的现实。

师:就是父亲不服老。

生,父亲的确是老了,他问的时候可能回想到自己年轻力壮的时候,有不服输的心理。他以为台阶高了,地位高了,以后还可以更好,但是却老了,不能再干了。

师:也就是说,父亲当年为了造台阶很忙碌、很充实、很快乐;而现在呢?

生:父亲闲着没事可做变得烦躁,内心变得失落。以往的状态和现在的状况对比,让父亲很迷茫。

师:你的解读非常理性。文中说,“即使是出去,回来也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父亲到底失去了什么呢?

生:父亲一直想着要造一个高台阶,如今台阶造好了,实现了愿望,他不知道还能再做什么。

师:你的意思是,父亲失去了……?

生:父亲失去了人生的目标。

生:失去了原来自由自在的舒坦的生活状态。

生:父亲失去了青春与活力、还有健康。

师:台阶建成了,父亲失去了青春、健康、自由舒坦的生活、人生的目标,这些失去真的换来父亲地位、身份的变化了吗?

生:没有,父亲的身份、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