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图片来自搜图网-中国人文地理图库:www.sophoto.com.cn
关于查干湖冬捕,记忆最深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国》中描述的这一段。在滴水成冰的冬季,天还没亮,捕鱼的队伍就开始向查干湖出发。没看过的小伙伴,戳视频预习一下吧~
吉林省西部松花江畔的前郭尔罗斯大草原上,有一个巨大的湖泊,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湖泊盛产胖头鱼、鲤鱼、鲢鱼等多种鱼类,因此也是吉林省著名的渔业生产基地。
每年12月末至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查干湖就进入了冬捕的黄金时期。因为在冬季,捕获的鱼更加容易存储。这一古老的冬捕方式源于史前,盛于辽金,延续至今,千年不变。因为《舌尖上的中国》,查干湖的胖头鱼开始出现在更多人的餐桌上,这一古老的冬捕方式也开始渐渐的被更多人关注。
捕鱼的场面非常壮观,一踏上冰面,渔工们就忙碌开,由马拉动出网轮,随着绞盘的不停转动,大网在冰下蹿动,马拉着绞盘转动带着大网前进,一直把鱼拉出来。
由于室外温度极低,捕到的鱼出水后1分钟内,就由活蹦乱跳的鱼变成了冻鱼。相较于活鱼,冻鱼更方便存储,而且这种速冻的方式产生的冰晶小,对肉的组织破坏性小,其营养价值得到最大化保留,水分流失少,肉质口感较好,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基本没有繁殖的机会。
其实冬捕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周围环境十分恶劣,温度可达到零下30摄氏度。捕捞的方式也依然沿袭着最古老的方式,完全靠人力和马车来完成,在现场,基本是看不到现代化机械运作的,唯一能看见的是一群坚毅的汉子,弓着脊背,拉着沉重的渔网。
更多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