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的观影体验衡量了人类视听感官的百年“进化”

标签:
文化 |
在习惯了快节奏高刺激的视听冲击后,再来看默片时期的电影是一种挑战。茂瑙1926年上映的《浮士德》,只是挑选了浮士德中的恋爱的故事(实际上,很多改编也同样如此,古纳的格局同样是一个关于青春、恋情的浮士德),120分钟类似连环画的阅读效果,让人昏昏欲睡。
该片在当时据说已经是技术、风格上的极大突破,梦幻与现实的混合效果、光影之间的叙事、移动摄影、乃至对于“大场面”(浮士德和梅菲斯特在空中对地面的俯瞰)等等,当然还有茂瑙对于欧洲绘画传统的敬礼等,这些方面都能使其在电影史上留名。更为让人感叹的是,默片时代演员的表演的舞台效果。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剧本写作的台词应该贴近日常生活的平实性,实际上,有声彩色时代的电影表演也应合符日常的逻辑。但是默片时代不同,不管电影理论家如何宣称电影本体论,电影一开始的表演仍然带有强烈的舞台戏剧效果,夸张的动作、表情,尤其常常加以浓重的特写,再有在当时技术水平之下的照明,也使整个拍摄现场呈现为一个舞台。
这些应该是当时视听效果的最先进水平,然时过境迁,今天却是在一种让人昏昏欲睡中看完。一部电影的观影体验衡量了人类视听感官的百年“进化”。
如果说茂瑙时代电影的节奏和电影的时间使得一部完整的《浮士德》无法呈现,那么在今天节奏如此快速之下,在有着《十诫》《七个封印》《盗梦空间》等等叙事形式之后,《浮士德》全貌的电影改编却终未出现,各种版本的改编都始终围绕着爱情这个话题,这就使哥德所要表现的“浮士德精神”无法完成它的电影叙事。这是电影人的保守还是时代不需要浮士德精神?
http://s2/mw690/a7b59edagd8de997b5301&690
http://s6/bmiddle/a7b59edagd8de99e9e3a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