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明一下,本文绝无贬义。我天生喜欢复姓,但可惜自己不是,既然如此,我的网名东方万洁,也算是不错吧。
包括《宋史·欧阳修传》说他四岁丧父,家里很穷,是母亲用荻草划地教他学会写字的。可他很争气,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他“举进士,试南宫第一”,也就是“省元”了。看来,他当年就是个有培养前途的好青年。
再听听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吧:
“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此两人(指韩愈与欧阳修)之力也”——这是《宋史》本传对他的评价;
“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此非予言也,天下之言也”——这是苏东坡在《居士集序》里的评语;
“即以词言,亦疏隽开子瞻(苏轼),深婉开少游(秦观)”——这是清人冯煦《蒿庵论词》里评价欧阳修在词史上贡献的名言。
还有很多很多。
欧阳修一生为人坦荡正直。在他晚年自编的《居士集》卷17中,收有一篇千古名文《朋党论》:“大凡君子与君子,与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这话直至今天,还很有借鉴意义的。
还有一则关于欧阳修的传说。据说当时有位“才子”,决心与欧阳修一较诗才。“才子”上门寻访,路遇一株大树,便诗兴大发:“门前一棵树,两朵大丫杈。”这时,背后有陌生人续吟道:“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才子”于是邀陌生人同路。二人来至江边,见一群鸭子扑入河中,“才子”又作诗曰:“一群好鸭婆,一同跳下河。”陌生人再续后两句:“白毛浮绿水,红爪荡清波。”最后俩人乘船过江,“才子”技痒,高声吟道:“两人同乘舟,去访欧阳修。”陌生人听后,微微一笑:“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原来,陌生人正是欧阳修。
呜呼!我辈小儒晚生千年,再不能亲耳聆听欧阳公“知羞不知羞”的高论,岂非人生的一大憾事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