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歧义辩析
(2013-09-22 09:23:57)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散文类 |
《论语》歧义辩析
文/江南小隐
由于文言文之多义,故历代学者在注释《论语》时,于其某种特殊语句之确切意义,常产生分歧,存在不同的理解。或互无冲突,两者皆可;或略有歧义,无伤大雅;然冲突明显,南辕北辙之处,亦时有所见,让后学无所适从,故实有认真梳理,以正视听之必要。笔者闲余,作此《论语》歧义辩析,虽采杂说,亦不免挂一漏万,因缪种之误传,而贻笑于大方之家。故一孔之见,仅供广大《论语》爱好者作对照与参考,不足尽信云云!
辩析1:学而时习之。来源于学而篇。
原句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第1种解释
学:学习。时:时常、经常。习:温习、练习。
翻译:孔子说:学习后再经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一种快乐吗?
第2种解释
学:学说、主张。时:时下、代指社会。习:采用,推行。
翻译:孔子说:学说和主张被当下的社会所采纳和推行,不也是一种快乐吗?
观学而篇,多以谈学习为主,开篇言学习之快乐,似更接近孔子原义。至于第2种解释,于原义略显牵强。孔子至死政治主张仍未得以推行,大谈学说被采纳和推行之乐,似有不宜之处。然就意义来说,两种解释从不同角度阐述人生之乐,都各有道理。
辩析2: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来源于学而篇。
原句为:子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第1种解释
导:治理。人:指士以上的官僚阶层。民:普通老百姓。
翻译:孔子说:治理有一千辆兵车这样的大国,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节约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耽误农时。
第2种解释
导:治理。人、民:都指一般百姓。
翻译:孔子说:治理有一千辆兵车这样的大国,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节约开支而又爱护老百姓,役使他们要不耽误农时。
第1种解释更合理,人、民分开,似更符合孔子当时的等级时代特征。
辩析3:学则不固。来源于学而篇。
原句为:
第1种解释
重:庄重。学:所学的知识。固:坚固、牢固。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威严,掌握的知识也不牢固。
第2种解释
重:庄重。学:学习。固:固陋。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威严,学习了才可以不固陋。
第1种解释语气上下承接较为自然。第2种解释语气含有转折。两义皆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