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辩墓志铭”梳理

标签:
文化原创 |
分类: 书法研究 |
编辑欧阳询法帖,我本着两条:一要找到高质量的图版,给学书者以清晰的临摹范本;二是讲清该帖的来龙去脉,让读者既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原来,这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书---去书店买书和去图书馆查书,寻找所需的内容。这种干法,费力费时又费钱,找到的结果往往还不彻底。有了电脑,搜索功能帮了大忙,变寻找为过滤和筛选。将浩瀚的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可谓沙里淘金。花了三天时间,我大概理清了“姚辩墓志铭”是怎么回事。
“姚辩墓志铭”,全称“隋故左屯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姚恭公墓志铭”。墓主姚辩,是隋炀帝时的著名武将。隋大业七年(公元六一一)三月十九日病故,终年六十六岁。其时,欧阳询与姚辩同朝为官,任太常博士。姚辩故后,君敕朝臣虞世基(虞世南之兄)撰辩之墓志铭文,欧阳询书丹。询书此铭二十一年后,于唐贞观六年(公元六三二)夏,又为唐太宗李世民书写了其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因此而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扛鼎人物。
史载,“姚辩墓志铭”原石早已不存。有多种后人重刻本,与原铭差异较大,规格各不相同,均为竖式长方形。
据此我设想,图2和图3的“坊间传整拓本之二”,即是姚志的隋拓样式;图1的“坊间传整拓本之一”,则应为宋代重刻本样式。那次的重刻,不是为了达到经济目的的肖似,只为传承。因此在没有与隋姚志相同石料的情况下,以一方小石“一石二面”的完成了重刻,达到了传承的目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设想而已。
前一篇:“欧楷字汇”出版记3
后一篇:书名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