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H:
首先特别感恩明尧老师,我虽学佛十几年,但一直不得力,受益很少进步也很慢。上次听完您的课以后,然后我就觉得条理一下清晰了很多,就是您提出那七个问题,比如说像离开当下而驰求,我自己在修行和生活基本上完全是分开的,就是很注重功课这种形式。心里觉得做功课是件大事,我必需得做功课,如果其它的事情影响我做功课了,我就会生烦恼,我觉得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了,其实没有把修行和生活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后面来读书会听您的开示,慢慢觉得当下的念头是需要自己关注的,所以闻思修学的理路必需要清楚些,框架必需的搭好。然后现在我开始练习关注当下的每一念,不管是好的坏的,虽然有时心还比较散往外跑。那现在呢,有一些感受比如说,我在做功课的时候,别人影响到我了。我会认为是我影响到别人,先得忏悔,然后这样就会好很多。我主要的问题还是修行基础还没有打好,特别是理路方面的不是很清楚,希望老师多多指点。
明尧老师:
你刚才提到的这个问题呢,确实在生活中怎么把修行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老和尚的生活禅着重要解决的问题。老和尚提出来修在当下、悟在当下、证在当下,这几个当下,这五个当下,把修行落在当下,这个东西如果我们没有一种圆顿的见地和信心的话,我们根本就不能明白他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的,也不可能把功夫落在实处。所以,在这个小册子上,我自己把一篇文章选了进来——《将修行落实于当下之解读》,我之所以选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想帮助各位树立这个圆顿的见地和信心。为什么说要把它跟生活结合在一起呢?它的原因在哪里?它的教理基础在哪里呢?只有把这个东西弄透了,才知道为什么在生活中完全能把它落实。这篇文章大家要好好地读一读,现在不懂没关系,等我们把这些课程学完以后,你再回来看就是另一番境界了。总之,这个古人就讲:“大道时刻在现前”。我们之所以就是不能跟它相应就是因为我们向外驰求,就是因为我们分别,就是我们起心动念。如果我们当下不起心动念,只是做一个绝对的旁观者,来看待周围的这一切,看待我们内心的起心动念,心里没有任何情绪的波动,同时又能了了分明的时候。这个恰恰是大道现前的时候。这点没有什么可怀疑的。我们之所以功夫不上路,是因为我们对这点不相信,总认为有一种更奇妙的东西等在未来,希望我们去追求。那个就是错误的。古人讲:“一念不生全体现,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大道本来在那里,我们起了一个“找”的时候就已经离开了本位,就已经落在了分别。比如,我们洗碗的时候,那你在洗碗的过程当中,首先把自己从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间链条当中把它切开,意味着你不考虑过去做错的事情也不考虑未来我要做的事情,不为它焦虑,完全安住在当下,这从时间上把它剥离开来。从空间上也可以把自己独立出来,比如我此刻在厨房里洗碗,那我就不要考虑办公室的事情,就不要考虑其他的事情。在空间上我也是独立的,在时间上是独立的,在空间上是独立的,这个时候,我就洗碗的时候,我们只是唯一的东西我就是洗碗,没有其他任何需要我做的事情,那么洗碗的时候,没有其他妄想、没有什么分别,没有说我还有功课没做,我赶快把碗洗完,连这个念头都没有。你洗碗就是认真洗碗,轻松地自然地放松的状态去洗碗,洗的时候你了了分明,没有第二念。在座的,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的话,请问你,你这个洗碗的动作跟你在禅堂里打坐有什么区别呢?没有区别。那么走路也是这样的,如果我在走路时我就认真地走路,注意自己的呼吸,体会自己全身的这种觉受,让自己这种整个身体觉受都笼罩在自己大圆境这样一个觉照当中,不想其他任何事情,了了分明,这个时候就是你用功的在道状态。关于这一点,我第三节课的时候谈一下宗门的用功特点,举几个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
https://mmbiz.qlogo.cn/mmbiz/QWEsMwshWgrAoHIdN7uldVTUaMJj76s5shFWNxWvvPQVvqlHDjTNkTic7kHSPmjyQUHHsHkld4wODnl4XMdhgOw/0修行中七大误区学员心得分享 " TITLE="[转载]【生活禅读书会】第二课: 修行中七大误区学员心得分享 " />
学员I:
感恩明尧老师,感恩各位师兄,我觉得这七点都特别重要,因为这七点都是我们在修行当中,在生活当中的烦恼。那么我觉得烦恼特别好,烦恼就是菩提,我们通过这些烦恼,能够真正地锻炼我们这颗心,我因为学佛时间并不长,最开始的时候,我看见同修们无论在禅堂都是希望能够有更好的境界,或者祈求菩萨加被弟子,然后有能够有更好的,就是不要在生活中出现违缘啊什么的。后来发现如果我们不对治违缘,或者不转化违缘,不用我们这颗心去来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其实我们就不是在修行,而是在迷信。这可能是我学佛以来最大的收获。感恩老师。
明尧老师:
这点就是最宝贵的。修行不为别的,我们不要求什么。不要求佛菩萨加持我,少一点违缘,顺缘多一点,什么都是顺事顺心。这实际上是一种心外求法的一种表现,也不符合因果。自作自受,你干了你就受了,你还求菩萨帮你,给你负担你的果报,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用功夫的时候,要时时刻刻考虑在心上做,不要向外求。
https://mmbiz.qlogo.cn/mmbiz/QWEsMwshWgrAoHIdN7uldVTUaMJj76s5FEtNBDRAdMfLkSRAHyLSMbKaMArT4gezNoaOMld2ZeooljDyiaUs8Ig/0修行中七大误区学员心得分享 " TITLE="[转载]【生活禅读书会】第二课: 修行中七大误区学员心得分享 " />
学员J:
感恩明尧老师,感恩各位师兄,就是这七点我自己是都有的。在没学佛之前呢,我们以前在生活当中就是喜欢有一个追求,就是在精神上有一个追求,我自己皈依三年半的时间。皈依学佛了以后,就觉得自己有了佛法的精神的追求,就觉得自己好像就想很快就在学佛上把它搞定了,然后再去做世间的事情。就觉得现在不学佛不行,不去诵经啊,不去道场啊,或者不去做义工啊好像你的生命没有意义。以前也喜欢打坐,其实那个时候也不懂禅,认为自己是在参禅,认为自己在打坐,比如以为战胜了腿疼,觉得好像很有成就感。也是参加了其他的学佛小组,慢慢了解到学佛是为了了脱生死。就觉得这个事特别的重要,其他的事都不重要。甚至有的时候,学佛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心特别地硬,就是挺冷漠的,有的时候好像连笑容,自己的身体出现了各种违缘,自己也有各种痛苦,因为没有正确的见地,然后特别感恩明尧老师把这些提出来。上一次学习的一些收获,就是能够建立圆顿的正见。所以我们来参加这个学习,我觉得闻思修,就是当我们建立这个正确的知见,可能比你在禅堂里打坐有的时候还更重要。当然打坐也是能够帮我们消业障,但如果没有正确的知见,只是战胜了腿疼,觉得自己有一点轻安,或者舒服的感受,我觉得那没有意义。相比之下,假如有了正确的知见再去参禅、洗碗、走路、工作等会更好一些。我觉得老和尚的生活禅特别的伟大,让我们没有机缘出家,或者没有一个特别暇满的环境去专心修行的人有一个特别好的修行的下手处,能够破除我自己执着心,我执着心特别重,有一点感受,还谈不上受用,还请明尧老师和同修多多指导,感恩大家。
明尧老师:
在家的居士有一种迫切的想修行、想做功课、想打坐、想到寺院里去这种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一件好事,表示自己道心很好,发心想修行。但是要注意,接下来要弄清楚什么是修行?修行是不是念得经越多,跑得寺院越多,打坐越多,就是修行。我们要把修行的真正含义能清楚,修行就是放下,让我们的心处在“四自”的状态。四自:上次我们讲过了。首先是自觉、其次要自主、第三个自足、第四个是自在。处在“四自”的状态里。比如,我们现在起了一个烦恼的念头,起了一个烦恼的念头,那么这个烦恼的念头生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这是首先我们做到的第一点——自觉。如果你不知道的话,你随着烦恼去跑了的话,你就是凡夫。所以我们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烦恼的念头起来的时候,我首先知道它起了烦恼,这是自觉。自觉了以后,我要知道我不应该被它转。然后我用种种方法来解决。比如说:“我这个烦恼从哪生起?我为什么烦恼啊?”把这个烦恼给转化掉,那么我这的心不被烦恼所转,不被它控制,这个叫自主。自觉自主之后,我们还有个就是叫自足,自足什么意思?就是完全不需要依赖外在的因缘就能够内心深处承担你自己的生命。这叫做自主。比如:“你坐在这里坐不住了,一会儿开电脑,一会儿打开ipad,一会儿拿起杂志,一会儿打开电视,一会儿打电话给朋友找他来聊聊天,所有这些东西都说明,我们心不自足。我们不能承担自己,是我们需要外在的东西来支撑我们的这个精神大厦。这就是一种不自足的表现。为什么?不自足的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一定是求。当你孤寂无聊的时候,这是什么状态?也是求的状态,因为你不自足。
真正修行的时候就是人多的时候他是自足的,没有人的时候也能自足。有电影电视杂志刊看他是自足的,没有这些东西他还是自足的。这个东西是最难的。把一个修禅的人关在一个洞里面,关他十天二十天,没问题的,他不会疯的,为什么?他的心是自足的,他能安住在当下,他不求任何东西,他都可以把心安住。可是,把一个普通人,把在这个ipad时代滋养下的这些人放在洞里关他十天,试一试,十个有九个会疯的,会得病的,为什么?因为他心不自足。所以要自足。然后是自在,心里是悠闲的,轻松的,没有压迫感没有缺憾,没有紧张和焦虑。这个就是自在。所以,我们用功夫修行是什么就是要在当下体会自觉、自主、自足、自在。如果你做到这“四自”你就是在修行。如果没做到这“四自”,你说你修行恐怕还是形式上的东西。尤其是自足、自主特别重要。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体会过无聊的感觉,无聊就是不自足的表现。你为什么无聊?因为你的心不能安顿在当下,因为你还有所求啊。一个人真正地长期处在定境当中的人,他没有无聊的。虽然,你看他没有做事一个人在那里没人跟他聊天,成天一个人呆在那里他一样自足。为什么?他的心处在一个无分别的状态,觉照的状态,这才是叫修行。
https://mmbiz.qlogo.cn/mmbiz/QWEsMwshWgrAoHIdN7uldVTUaMJj76s5icmfz3eP4X7Qy4EGSyJlZfV9zGADDkZInHzdvvpPaJEcXkgZm5DCISQ/0修行中七大误区学员心得分享 " TITLE="[转载]【生活禅读书会】第二课: 修行中七大误区学员心得分享 " />
学员K:
明尧老师好,各位师兄好。老师说的七大误区特别地受用,
然后回去以后也是一个一个对照,检查自己存在的问题,对于我自己我来讲,我觉得最严重的是两点:一个是离开当下而驰求,以及贪好乐而厌杂染。对我感受最深的是受情绪的困扰特别的严重。我觉得如果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或者遇到一些逆境的时候,我根本不想去修行。我就想等到我心情好了,外界也好的时候我再去静下心来去修行。但是其实往往在烦恼的时候,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按道理来说应该最好的用功的时候。但每当这个时候我往往想到的是逃避,就不会想到修行。虽然道理觉得不对,但情绪上来的时候就没办法控制自己了。而且我现在非常大的一个感触是我刚才参加工作一年多,原来在学校的时候就开始学佛了,学校的环境非常的单纯,和同学的关系也非常的好,所以就觉得在修行的时候心能够静下来,而且觉得自己一直在进步,然后信心也越来越具足。但是当参加工作之后,发现整个人生观有种坍台的感觉,与同事的关系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反而觉得修行越来越退步,甚至信心也在慢慢地变少。很困惑,现在也并不是找到了很好的解决方法。希望老师和各位师兄多帮助。
明尧老师:
我们开这个班目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你刚才提的这个确实是带有普遍性的,我们每个人都会碰到这种情形的。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修行是为了解脱,解脱是什么,解脱是在当下每个念头上,你不被念头不被你这个情绪所控制,那么这是解脱最根本的。未来死后的往生也好,坐莲花也好,这些东西都是你现前每个念头上你能够自主、自觉、自在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你没有当下这个念头能够透脱的话,你说你能解脱是没有根据的。所以刚才这位居士提到当自己情绪上来的时候这个时候逃避,这是我们当下每个修行人都会有这样一种表现。但是这里面不仅仅是我们的功夫不到位的问题,还有就是我们见地不到位。因为我们的解脱就是在念头上做功夫,当下不好的情绪上来时候这个就是生死。我们要了生脱死就是从当下不好情绪生起来时候,我们要看透情绪的虚幻性,不被它转,这就是我们用功夫的要点,要害所在。那么,当然这个不好的情绪我们怎么对付它,有宗门的方法,也有教下的方法。
教下的方法,他会告诉你这个不好的情绪是怎么产生的有这么几点,把理由列出来。然后如果我们任凭这个不好的情绪往下去走,会有什么过患?怎么解决又有几点,比如:“如果你起了嗔恨,让你修慈悲观,如果你起了贪心就让你修布施观等等”。这是教下的用功方法。
还有一种用功方法就是宗门最直接的方法。因为前面修慈悲观也好,修布施观也好,都是为了消解我们当下这一念的不好的情绪,对吧?那我们宗门的用功方法也很简单,单刀直入,它直接看,看我这不好的情绪,这一刻这不好的情绪在哪里?大家回光返照,找一找,这个不好的情绪那个东西找的到吗?找不找的到?找不到对吧。当我问,我这个不好的情绪从何处升起?是谁在不高兴的时候?有没有别的妄想?没有其他的妄想,既然没有其他的妄想,这个不好的情绪也找不到,同时这个过程你清不清楚?清不清楚?你这样问的时候你对你的内心的这个过程清不清楚?是清楚的。那好了,这三个要素也就是我们参禅的最主要的内容全部在这里。我们通过这样一找,发现这个不好的情绪了不可得的时候,它为什么了不可得?因为它是无常的,是空性的啊。我们所说的空性没有那么玄秘,就是对当下这一念追问当中“我这个不好的情绪在哪里?从何处升起?”它的空性当下现前,当下现前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发现你的情绪了不可得的时候,你被它转了吗?你没有被它转,你是已经做主了。你这一念你已经做主了,你就解脱了,然后你把这种功夫把它变熟了,变成熟练了,变成非常自然而然的觉照。那你就真正的,彻底的解脱了。修行就这样的。所以你刚才提的问题提的非常好,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我们应该像这样去树立正知正见来对待它,不要害怕。所以我就说烦恼是富矿,烦恼越重的人,他一旦修行,他将来得到的后得智也是最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就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中国历史上凡是大的祖师,像雪峰义存禅师,像这个临济义玄禅师,他们很多祖师,越是门庭广大、后代子孙兴旺的,往往都是这位祖师在修行过程中受到的挫折最多,磨难越多,打击最大。然后他一旦开悟之后,他人品爆发,为什么爆发?因为他什么苦都受过了,开悟之后,所有苦难的人他都能够对付。因为他都走过,路都走过。所以烦恼越重,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我们是一个富矿,是高品质的矿产。所以我们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心,透过它,一旦透过的话,我们的功夫是不可思议,但透过需要我们有圆顿的见地、需要有信心、需要有方法,这是我们整个读书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https://mmbiz.qlogo.cn/mmbiz/QWEsMwshWgrAoHIdN7uldVTUaMJj76s5PT6pFBwU1icRZ0A7YDPmUGHZmkJdqsricBiaIFnEPbLiahuuibjnuqFHVdg/0修行中七大误区学员心得分享 " TITLE="[转载]【生活禅读书会】第二课: 修行中七大误区学员心得分享 " />
学员L:
明尧老师好,各位同修好,那个我学的时间不长,我烦恼比较多,特别是我上了班之后,更向往某些工作,排斥某些工作,但际遇不是自己能求到的,偏偏做了自己不喜欢做的工作,几年时间,就觉得烦恼越来越重,身体也越来越不好。在这个过程里面,自己本身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当然参加咱们这个活动是因为老和尚的因缘在,也学过一些中医方面的基础的知识,然后包括禅宗,也看一些西方心理学的,但是慢慢的我发现这些东西其相互在融合。包括很多中医老师也在学佛,包括身体的问题最终也是归结到心性上来,包括西方心理学那一篇《少有人走的路》,我就觉得我们大家现在走的这条路,可能不是大多数人会走的这条路。但是却是能够让我们自己更加简单,更加快乐的一条路,我很庆幸可以和大家结伴而行。
就是上一次课我们听明尧老师讲的七个误区,我觉得我自己可能或多或少都有。在学的过程中我可能也是东看细看,心理学的也看,中医的,佛学的传统文化的都看,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方向。通过咱们这个学习能给自己一个方向,我希望在老师和同修的帮助下不断努力精进,然后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的问题,并且帮助周围的一些人。因为我觉得好像我们上班的时候周一的时候大家都在食堂里一聚说第一句话是“又到周一了。”所以我觉得身边人都有这些问题,如果能把我们的这些经验和探索能够集结起来,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帮助他们获得一个比较轻松快乐的生活也是很好的。
明尧老师:
你看你这个对传统文化又感兴趣、又喜欢心理学,又喜欢中医,这些东西的话都是我们将来能够帮助其他人的方便智,方便智慧。如果能在学习班的这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你能够在宗门的圆顿的见地和信心,包括用功方法上面如果你能够扎下根来的话,你能够把你前面学的这些东西融为一体,而且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把他们带到光明。所以你有这方面的潜质,当然你能够坚持下去。
https://mmbiz.qlogo.cn/mmbiz/QWEsMwshWgrAoHIdN7uldVTUaMJj76s5QUyib2vQo24NtqaEJC8DC3ew2wkFKRM8ibUoI5icZgDQXpH3xnviapM5RA/0修行中七大误区学员心得分享 " TITLE="[转载]【生活禅读书会】第二课: 修行中七大误区学员心得分享 " />
学员M:
明尧老师好,各位同修好,我是去年六月初六(7月13日)在咱们茶馆皈依的,上次课也听了明尧老师的课,老师讲了我们的心就是一座富矿,从七个误区是七个主要的入口。我上次刚上完课就跟老师讲,不好意思老师,我落在第八个误区里面了。因为这七个误区,不管是形式,心性,还是听闻,功夫都差的太多。自己还不配落在这七个误区里面。像第一个我认为是一个总提纲,我们所有的修行,所有的用功夫都离不开当下这两个字,等一下请老师再开示一下当下这两个字。因为七个误区里当下这个词出现了两次。从这个误区2,误区4,6和7,这都是有一定功夫,或者教下和宗门的修行都进行了长时间的修行的师兄才会遇到这些问题。
就我而言,因为修行的时间还比较短,我觉得这个误区3和误区5,可能自己落在这方面还比较多。我就是非常的二元两边,分别心特别强,原来特别期望,有放光动地,甚至做梦有没有异像啊,瑞像啊等好的境界来带给我些信心。不管是人事上的,或者平时工作生活方面的事情,一点有一点不顺利,我执啊就非常强烈。觉得呢这个怎么会这样的?我也做功夫的,我也诵经啊,我也行善啊,我也坐地铁让座的,我也让别人免费搭我的车啊,我怎么还有这么多违缘。后来特别是上节课,听了老师的课,这个二元的心态就是生死,就是烦恼。不管学佛不学佛吧,哪怕我平时跟许多没有学佛的朋友接触,我也不能说我是学佛的也不能整天佛字挂在嘴边,也不好吸引更多的朋友和同事来接触佛法,来接引人家入门。现在看来是误区3是我最大的问题,与其说是一种瑞像,不如说是一种态度。
因为现在我们生为人啊,我们有好多高级的生命形态的存在。但实际上,天人也好,下三道众生也好,他们其实学佛的解脱的机缘,其实并不比我们娑婆世界,我们堪忍世界的这种人,我们有苦有乐,恰好是在二元情况下,我们如果每个当下能够抓住,我们有圆顿的正见的信心的话,我们能够抓住,这是我们功夫的最好的一种状态。然后包括这个误区5还想提两句——忘失正念跟境界做斗争,我现在感觉与其做斗争,这个时间和这个心力,不如老师在其他地方也讲过这种,我念佛,我持名念佛,那我就募直念去,我不跟你玩,这样一路走下去了。还想请老师继续开示这个“当下”,因为就从十二因缘角度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个咱们意识,包括从心理学角度讲,我们可能只能到六入名色,我们父精母血合成的时候,是名色嘛,那么前面的无名不说了,行和识,一般人的心力根本无法分解到,用心理学来讲潜意识,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我们的心根本分解不到那个层次。或者一个刹那,一个刹那有多少个生灭,我们的心思根本无法细化到那种情况下,我想请老师从这个角度再开示一下,
“当下”,我做功夫的时候该怎么样。上一节课我也讲了,坐公共汽车的时候,已经过站了,我还觉得很好啊。有一点沾沾自喜的感觉。现在知道了自己的心态还是有很大的问题的,还是请明尧老师慈悲开示一下。
明尧老师:
上次我们提到的七个问题,实际上我们把它展开来是对宗门的用功特色应该有个全面的了解。刚才他提到
了“当下”的问题,根源涉及到宗门用功特色之一——“现前一念,在因地上解脱”是整个宗门用功方法的求解脱的最核心的东西。现前一念,重视现前一念,因地之解脱。这是宗门的特征之一。涉及到当下的概念,我们可以对我们的生命做一个分析。
佛陀在世时,有一天提出问题:“人命几何间?”就是人这一生当中多长?那么有的比丘说几十年,佛说你不知道生命。有的比丘说是几年的功夫,佛陀说:“你还是不了解生命!”有个比丘说:“生命在一呼一吸间”佛陀说:“你真正知道了生命的状态。”那么,我们所说的生命我们一般认为是从生到死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无穷的记忆构成了一个很丰满的这样一个时间段的这样的生命历程。我们一般的人对生命的理解是这样的。实际上我们仔细想一想,一呼一吸之前我们的话我们能把握住它吗?你把握不了,它已经过去了。那么未来你能把握吗?你也不能把握,一点办法没有。生命对我们来说,实在的,可以有所作为的,可以施加我们主观意识来改变的,就是当下这一呼一吸啊,就是当下这一念,一念过去了的你也把握不了,你也改变不了,一念未生的你也把握不了,它还没来。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可以左右的就是当下这一念。
那么,真正的最彻底的现实主义就是禅宗,禅宗是最彻底的现实主义。它不带任何幻想,它不沉迷于过去,它也不沉迷于未来。它唯一的就是抓住的就是当下这一念,为什么?当下这一念最现实的,也是我们最有可能把握它的,离开了这个东西,你说你改造命运,你要做什么东西,都是不现实的。当下这一念是我们契入生命的时间点也是一个空间点,离开了这一点你说你契入生命、把握生命都是空话。所以生命从当下这一念构成的。这一念它是即是过去无量劫来生命的一个果,同时也是你未来生命的一个因。当下一念,对于未来是因,如果我们把这个因变成善的话,清净的因,毫无疑问我们未来一定是善的果,清静的果。对于未来来说,我们把握当下这一念,意味着我把当下这一念变成清静的因,变成解脱的因,变成善的因。那么,未来你不用考虑,一定是善的果,清静的果,解脱的果。离开当下这一念,你去幻想未来你要如何或怎样都是没有意义的。
那么,当下一念对于过去来说,还是过去所有造作的因得以成熟的缘。为什么是缘呢?我们过去当中过去世造了很多很多善因与恶因,这些善因或恶因就好比种子,那么这种子要成熟它需要阳光,土壤,水分,温度或者外面的各种条件,那么现前我这一念,就是过去造下的因得以成熟的一个外在的主要的一个缘。那么如果我们现在这一念是烦恼念头,是恶念的话,就意味着我为过去我种下恶的因恶的种子提供了得以成熟的缘,让它成熟了。所以你现在烦恼念头,恶念的话,那就意味着你为你为过去的恶业,它的成熟提供了条件。那么相反,如果我把当下这一念我是保持一种清静的念头,善的念头,是一种解脱的念头,换句话就是我每个念头都觉悟了,不被它转。这个时候就意味着过去恶种它成熟的缘不存在了。那么,过去善的种子它的缘就成熟了。过去善的东西就可以能够变成好的果报。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现前一念是过去种子得以成熟的缘,也是未来的果得以成立的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前这一念对于过去是有所作为的,通过缘来保证过去恶念不现前,让过去善的种子现前,对过去有所作为的。对于未来,也是有所作为的,现前这一念,我保持解脱的念头、清静的念头、善的念头的话就意味着我的未来就没有不好的果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前这一念永远是最实在的,也是我们唯一对我们生命可以把握的。正因为如此,禅宗时时刻刻强调现前这一念的这个解脱。这是最现实的。它不指望我们幻想未来会如何,就是讲你现前这一念。你问你将来能不能解脱?不用问,就问你现前这一念烦恼的情绪起来时你清不清楚,第二你能不能自主,你能做到不被它转吗?现前这一刻你能够不攀缘吗?能够安住在当下,能自足吗?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你将来一定能解脱。如果你做不到,你的未来都是打问号的。
所以,宗门里面强调现前这一念因地解脱是整个解脱的根本。所以上次我们提到的,途中即家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回家,但是家不在遥远的未来,在哪里?就在我们当下一念。如果这一念你看到了它的虚幻、不被它转的时候,你当下就已经回家。相反你在分别取舍当中,在向外弛求当中的话,那么你的家就在未来。只要你的家在未来,你的焦虑是永远没有办法消除的。在座的各位这一点可能你们一定有一种亲切感。我打个比喻,你们现在很多人念佛,我们很多人念佛的时候,念的都很认真,一万声,两万声,有的人五万声都有。但很多人念了三、五年、十年以后,一想到自己的未来能不能解脱,他的内心仍然是徘徊的,茫然的,没有把握的,甚至是焦虑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就是因为我们在念佛的过程中,我们的见地不是建立在当下这个圆顿的解脱之上的。把这个念佛当作未来求结果的方式。念佛的目标是当下化解我们的负面情绪、不好的念头,让我们在这个念头能够做主。这是最根本的。假如,我们念佛的时候,我是这样一种心态来念佛的。我告诉自己这是我生命的最后一个时刻,我马上就完蛋了。财富、家人、朋友、地位所有这一切东西对于我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帮不了我。这个时候唯一能帮助我的就是我所信仰的佛法,信仰的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然后你告诉你自己,现在我只有一口气,其他的一切东西对于我来说你想也是白想,马上就完蛋了。作为一个聪明的想法,应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刻我要牢牢抓住圣号,我只有念好三声圣号的机会,或五声圣号的机会。念完了我就完蛋了。如果我没有把握这个机会,而是去想我的家人、我的财富、我没有处理的事情、我的遗嘱没有立完,如果你想这些东西,结果会怎么样?因为一口气之后你就完蛋了。你会怎么样?你想这些东西你能解决吗?解决不了。不仅不能解决,还耽误你解脱,你会随业力流转,在生死中轮回。你这样思维的时候,会发现那是不聪明的做法。真正聪明的做法是我现在要念好这三声或五声佛号,这是第一个观想。
第二个观想就是佛经上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菩萨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时时刻刻在我们眼前放光动地,但是我们看不到它。《华严经》里有句偈子讲的很好——“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就是说诸佛菩萨像月亮一样时时刻刻在那里,在天上,像月亮一样的,月光朗照,皓月当空,时时刻刻都是这样的。那为什么我们不能感现到他们存在呢?不能跟他们打交道的呢?就因为我们的心是浑浊的,如果我们的心是平静的,佛菩萨的月影就会出现在我们的心水当中。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告诉自己就在这一时刻佛菩萨就和我们在一起,他没有离开过我们,告诉自己,我念这声佛号,只要念得清楚没有其他妄想时候,这个时候我已和佛融为一体了。当你带着这两个观想来念这声佛号,从容不迫地不追求数量也不追求速度,念三声,念完这三声再念下面三声。大家想想当你这样念佛的时候,你还有焦虑感吗?你之所以焦虑第一是因为你不相信阿弥陀佛跟你在一起。第二,你不相信这个佛号能帮你解脱;第三,你不相信你通过念佛能把你当下所有的不安念头消化掉。所以你就感觉到你念佛的时候不得力。那么,如果我们像我刚才说的这样带着这两种观想念佛的时候,尤其是当你有焦虑感的时候,那恰恰是因为你对这两点信不及,如果你相信佛菩萨、阿弥陀佛就在跟前,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们,你相信我念这声佛号没有其他妄想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已经跟阿弥陀佛相感应了,如果你相信这一点的话,你的焦虑还有吗?没有了。所以我们如果是这样念佛的时候,我们是真正贯彻了禅宗里面“现前一念,因地解脱”,你把这个观念真正落实在念佛当中,这个念佛就是实相念佛。什么叫实相念佛?就是当下一念解脱,念这声佛号,当下一念解脱,当下就是解脱,当下就是成佛,当下就是往生,当下就是度身,它是这样一种东西,并不是说你要死后才往生。
大家知道生死有两种,一种是一期生死,就是我从出生到死亡,20年,30年,80年,这是一期生死;还有一个生死叫什么?刹那生死,就是我们每一个念头都在生灭当中,那么净土宗的往生是强调一期生死之后往生,死了以后去往生,我临终的时候道友给我助念,我自己念佛,然后我就跳到莲花台上,阿弥陀佛把我接走了,这是我们从一期生死的角度讲往生。那么还有一种往生就是在刹那生死之中,在每一个念头上面,你通过佛号把这个念头消解掉了,不被念头所流转,这就是往生啊,这就是现前一念往生,这就是禅宗里面实相念佛。禅宗里面念佛就是强调在刹那生死当中,在每一个念头上面,通过这个佛号把它所有的负面的情绪,负面的念头都把它消解掉,然后不被它所转,那么这个就是往生。所以我说宗门的修证特色,第一个特色就是重视现前一念心性上的解脱,这是我们宗门用功夫的特征,跟教下不一样。净土宗的话都是临终往生,对吧?都是信愿行,临终往生。
那我们禅宗讲的是现前一念往生,因为现前一念如果你不能通过佛号来透过的话,那你临终的往生是没有指望的,就是打问号的。所以我们与其徒劳地为未来的往生而焦虑,还不如把这个焦虑当下一念变成佛号,变成正念。你为未来而焦虑,为未来的往生而焦虑,这个本身就是生死,也是你要透脱的,透脱的。所以我们宗门的用功夫,它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要把所有的对未来解脱的希望和愿望变成当下念头的透脱上面,“透”是穿透的“透”,“脱”是脱离“脱”,透脱上面,这个是用功夫最实在的东西。离开了这一点的话,我们都是脚不点地,脚不点地。所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啊。并不是说我回头要游很远才回到岸上,不是,你当下一念,你不被这个念头转,你当下就在岸上,并不是说你要游500米,1000米,或者游半个月以后、游30年以后你才到岸上,那个是教下的看法,我们宗门里面当下回头,当下就在岸上,比如说你现在起了个烦恼念头,那你问一下,我这个烦恼念头是何处生起,你看着它,当你在看着它的时候,烦恼念头不在了就,那你就已经在岸上了。
https://mmbiz.qlogo.cn/mmbiz/QWEsMwshWgrAoHIdN7uldVTUaMJj76s5f9EHLg06JCl35Siae0BCicNdZRlFfJTzL8sbStr7oQEhEvYDZkXlfg0g/0修行中七大误区学员心得分享 " TITLE="[转载]【生活禅读书会】第二课: 修行中七大误区学员心得分享 " />
学员问:明尧老师,我一看金刚经有一句话一直不很理解:“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也问了很多人,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不是太了解。我突然想“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好理解,“现在心不可得”,那我要得,能得个什么?
老师答:是,现在心是不可得的,比如我刚才说的,现在你起了一个烦恼的念头,这是生死,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问一下子,我现前这一念烦恼它在哪里?那这个烦恼是不可得的,对不对?那能找的能问的这个现前一念烦恼在哪里,这个能问的,这个东西能找到吗?这个也了不可得。好,能找的找不到,所找的找不到,那么就意味着这个时候你不被所找的所控制,对不对?能找的东西也没有,但是这个过程当中你又是清楚的,对不对?那这个时候,不可得中这么得的,呵呵,已经得到了,你还要得到什么啊?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中的这句话落实在我们禅宗里面,就是要现前一念当中解脱,不要向过去求解脱,没有,解脱不了,也不要向未来求解脱,你就是当下这一念当中透脱出来,这就是解脱,这就是三心不可得。
所以我们修行,在座的各位一定要特别有信心,这点特别重要。当你坐在公共汽车上感觉人那么多,还要坐那么长时间,还想着回家以后已经九点多了,已经没时间做功课而焦虑的时候,这一念焦虑就是你要解脱的生死,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呢?这就是刚才这个王居士说的,就在这个时候你提起功夫,公共汽车上就是你的道场,这一个半小时的公共汽车就是你用功夫的场所。你首先就是把这种焦虑消解掉--我没有时间休息,我九点才回去,今天的功课做不完,首先把这个焦虑消除掉,怎么消除掉?告诉自己:大道就在眼前,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们,当下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圆顿的见地,首先把我们这种驰求的心、焦虑的心消解掉,那么消解掉之后我们接下来怎么办?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云遮天。告诉我们自己现在这一刻我回到自己的呼吸,我安住在坐车这个状态下,心里不焦虑,接受这种现实。但是接受这种现实的同时,我心里没有任何好恶的心理、取舍的心理、逃避的心理。没有。心里完全的、坦然的、包容的心态来接受这一切,那么在接受这一切的时候,我又清楚地对我的呼吸、对我的觉受、对我的念头了了分明,不随它转,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修行,当下就已经踏到实处了,这就是我们宗门用功夫的最关键的一点。
所以在座的各位,当你心里为想到修行而不安的时候,你的心一定没有安住在当下,你的见地不圆满。所以我们要用这样一种圆顿的见地,把焦虑的心理消解掉,然后回到当下。不一定说你念佛才是修行,不一定说你在打坐才是修行,你在现前坐在公共汽车上,你把这种焦虑的心情消除掉,当下心里很自在、很轻松,同时了了分明、没有妄想,这个就是修行,这是修行最根本的含义。念经也好、念佛也好,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为了达到这样一种目的,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