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飞地“十八村”,多数冠县人不知道...

标签:
历史 |

历史上,冠县在直隶威县境内有一块飞地,孤悬漳卫河之北,被称为冠县“河北十八村”,其境北越馆陶县、邱县域,东界清河县的清河屯,西界威县的方家营,南界威县的沙儿寨,北界南宫县的红河村。东界和西界分别距冠县城65公里,南界距55公里,北界距70公里。1934年测定,全县面积为725平方公里,其中,“河北十八村”约100平方公里。
由于处在山东直隶省县交界处,远离朝廷衙门的管辖,农民们称这样的地方为“插花地”。这个地区名曰十八村,实际是二十四个村。据文献记载,该地旧有十八个村,后增六个村。包括梨园屯、小里固、葛家寨、小葛寨、陈家庄、陈固此六村为前冠县清渊乡;红桃园、孙庄、蒋家庄、固献此四村为前冠县博陵乡;王世公、小王曲、西小庄、祝家屯、梁庄、常庄、鸭窝、孟官庄此八村为前冠县崇文乡;田村、干集(时称中兴集)、后店、西河口、东赵村、宋家屯此六村为前冠县弇山乡。其中固献与他村不连,又是冠县飞地外的飞地。
据《冠县志》记载,在清代中期的时候,这里还有四个集市,到1830年后只剩下梨园屯和干集两个集市,其他两个集市被废弃,不过,这两个被废弃的集市在民国的时候又兴盛了起来,其中包括现在的固献乡。现在这个地区归属河北威县,分别设有梨园屯镇和固献乡。干集是冠县十八村的行政和文化中心,位于该地区的北边,这里设有钱粮柜,是村民们纳税的地方,当地的士绅也主要居住在这里。梨园屯位于十八村的西南边,是十八村中是最大的集镇,大约有300户人家,可以称之为镇。这里有条大道把村子分为前街、后街和西街三个街区,每逢五逢十便有集市,而且还有一些固定的店铺,算得上是这个地区的商业中心。
当地的一位村民则是这样描述他们那奇特的地理位置的:“俺们庄东二里、西二里都是威县地,西北十二里是丘县地,北十二里是南宫地,南十二里是鸡泽地,向东南十五里地是临清地,靠南十里是曲周地,西五里地有广宗地五顷,离冠县城百三十里地”。由于“飞地”统治薄弱,历来是强人、盗匪的渊薮。对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清政府鞭长莫及,难于管理。这一带乡团遍布,拳会林立,秘密会社,宗支复杂,门派众多。民国本《冠县志》对其飞地记载“突出于河北省清河、威县之间,距城百三十里,地势远隔,风俗攸殊,盗匪充斥,民教杂处”,“孤悬境外,隐然独立一小邑,控制既鞭长而莫及,治理亦梗塞而不通”。梨园屯处在这块“飞地”中央,设有大集、书院,地位重要。早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天主教在“冠县十八村”的传教活动便已开始。到80年代,“飞地”上已先后设立了11所天主教堂,其中大多数设于教民自己家中,未与村民发生纠纷。唯梨园屯天主教堂设于该屯之旧玉皇庙,民教之间屡起讼端,至1898年,梨园屯教案最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演变成闻名世界的义和拳运动。
这块插花地的历史极为复杂,以至于冠县及其周边的县志都没有记载这中间的变迁过程。是形成于南北朝时期,还是形成于明代的,但终因年代久远,谁也拿不出文献记载的确切证明,有一种源于元代说法,倒也是很难考证的事情。飞地内村庄也时有变化,有时说二十二个村,有时是二十四个,多时达三十一个村庄,据清道光版《冠县志》载:“旧志有南北寺、郭张家庄、杨家庄,于乾隆三年拨归直隶广宗县。”也就是自1738年以来200多年间,为二十四个村庄。1940年7月,“河北十八村”划属清江县。(戴敬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