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股神巴菲特
股神巴菲特讲过一段非常经典的话:“作为一名投资者,你的目标应当仅仅是以理性的价格买入一家有所了解的公司的部分股权。在时间的长河中,你会发现只有几家公司符合这些标准——所以一旦看到一家合格的,就应当买入相当数量的股票。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家股票10年,那就甚至不要考虑拥有它10分钟。” 在巴菲特看来,投资不是从价格波动中赚钱,而是投资伟大的公司。伟大的公司是那种“具有市场统治地位,别人难以模仿,耐久可靠的大公司”。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这些伟大公司的具体代表就是可口可乐、吉列、华盛顿邮报、富国银行等等。伟大的公司是由优秀的经理人创造的,这些优秀的经理人必须具备“热爱自己的公司,像所有者那样思考,廉洁奉公才华横溢”三种品质。但是,即使是由优秀经理人管理的伟大公司,投资者买进它的股票时,必须对公司进行正确估价,也就是要确定内在价值。内在价值是指“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有了伟大公司、优秀经理和确定的估值三个因素之后,就要耐心等待市场先生不定期提供的有足够安全边际的买入机会。如果找到了一个“处于合适价格的合适企业”,就应该全力以赴,进行集中投资,再借助复利的奇迹创造你的投资奇迹。巴菲特能有今日的投资业绩,就是靠找到了几个伟大的公司,并在合适的价位买进尽可能多的股份。不要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作为一个价值投资的初学者和实践者,巴菲特在书中阐述的投资哲学非常简单,就是每个人脑海中的常识,这些常识一直在主宰每个人的日常行为。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拥有一个生意兴隆的铺面,肯定不会因为赚钱了就转让出去,当然,如果转让价格高到离谱也是可以的。但在股市上,我们常常把赚了钱的公司卖掉,而紧紧拿着那些赔钱的股票。这种行为是“铲除鲜花,浇灌杂草。”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如果我们拥有管理优秀的杰出公司的股份,我们喜爱的持股期是永远。”
巴菲特在华尔街并不流行,在全世界也并不普遍,尽管他以50年的投资神话征服了华尔街甚至世界。不是巴菲特的投资哲学难懂,也不是其秘而不宣,但他的观点为何不流行呢?“人的行为总是有些荒谬,喜欢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人类似乎不喜欢简单的东西,如果不把一门学问弄得玄妙莫测、艰涩无比,这门学问就没有人去学。更关键的是,许多人获益于把事情搞得复杂。比如巴菲特认为投资专业的学生只要学两门课程就足够了,那就是“如何评估一家公司,以及如何考虑市场价格。”如果按照巴菲特的思路,那么多大学金融系教授不都得失业。再如,巴菲特不主张给管理层发放期权,如果真照着巴菲特的方案执行,那些期权设计者就只能喝西北风了。又如,巴菲特不喜欢股票交易太活跃,也不希望自己的股票频繁换股东,如果投资者普遍接受了巴菲特的做法,长期持股而不交易,那么多证券公司又靠什么养活呢?从投资哲学源头的大学开始,到华尔街上大量靠频繁交易(包括公司兼并、重组、杠杆收购)赚取手续费的公司的存在,涉及那么多的利益链条,巴菲特当然不会在华尔街占据统治地位。巴菲特说:“我在股市闯荡了35年,也没发现任何进行价值投资的趋势。”即使到现在,价值投资也并不深入人心,巴菲特学(Buffettology)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热门学科,巴菲特本人则成为人们口头上的神,敬而远之。知行合一才是成功个关键,在漫长的投资路上愿朋友们共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