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英】罗伯特.戴博德

(2020-12-31 20:40:12)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英】罗伯特.戴博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英】罗伯特.戴博德


“自我”、“自我负责”有新的思考,意识到多年处于“对抗状态”却不得其因,遇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主人翁回忆里的许多点、咨询师提出的观点刚好与自己的感受、想法不谋而合,这可能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反复阅览好几遍,它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人们的普遍问题。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代表了人格的结构: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人自我状态

一、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但我们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安全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当你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生活中处于“父母自我状态”的人很多,而他常常并不自知,所以不要用他人的评判轻易否认自己。

每个人都有“父母状态”,问题是“它是怎么运作的?” 

二、儿童自我状态

一个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是指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由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当作为个体开始发展时,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没有好坏,只是一个人的实际状态。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人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英】罗伯特.戴博德

自然型儿童

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这是一位儿童最自然与本真的样子。

适应型儿童

父母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此,他们学到一种生存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幸运的话,能用余下足够的精力来享受生活。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

一旦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自证预言是我们会控制事情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

责怪是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做的事情,好像你最喜欢待在那个状态里。但一个处在“成人自我状态”的人,可能会有怎样恰当的做法呢?”

 三、成人自我状态

不会表现得像父母,也不会感觉像孩子,更像当下的自己。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人生坐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英】罗伯特.戴博德

我不好,你好。

这代表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处在这个坐标的人容易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有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悲伤的儿童状态。

你在审判谁?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我们有时做选择是无意识的,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

你已经走到十字路口,没法儿再回头,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我好,你不好。

这描述的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好的那一类人。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这样就能玩他们的游戏了。

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

他们还会玩其他游戏,比如“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你怎么敢?”……这些施虐者利用时机制造一些能让他们评判和惩罚别人的情境,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有时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的姿态,诸如“我是为你好”或“我比你心痛”之类的话,但大部分人能听出这是虚情假意。

 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

 

如何表达愤怒?

愤怒是我们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压抑下去。有些人表达愤怒,选定目标释放愤怒,或造成伤害,比如:人际关系。有些人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让别人几乎察觉不到,这就不会让任何人不安。如:怄气,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英】罗伯特.戴博德

这个图的关键在于,你开始认识到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这危害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出来的。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每个人都在自我选择游戏方式。

游戏:PLOM可怜弱小的我

你是否对自己诚实?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当对方占了上风,你感觉又变回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所谓“共谋”是你偷偷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在玩心理游戏。

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自己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毕竟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

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你在情感层面做了努力,也就从中直接学到该学的东西。无论何时,只要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在实践中学习。自出生开始,我们便是以这种方式学习任何一种重要的东西。理解你的童年是理解你的关键所在。

高情商的人拥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倘若一个人被比自己强大许多倍还无法逃离的人欺凌和伤害,他可能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学习顺从压迫者,不与他们争抢,照着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不然可能无法生活下去。

顺从行为:同意、取悦、道歉、依赖

依赖——对抗依赖——走入独立状态,这说明你真正找到力量和勇气。终于理解那次争吵是自我表现,是个转折点,在宣告对自己拥有主权的那刻起,便能独立行事了。成长的本质叫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

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有时候,人们看到的世界如此不同,连信念和预设都不尽相同,最严重的时候,这些人在之后的人生里只能经过流血冲突才能达成和解。

无论你对生活形成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改变。

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因此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决定要让自己活得更真实一点儿。

困惑是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这说明固有知识的局限开始被打破。你要直面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会挑战你现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由此产生的焦虑是让你改变的动力,很可能也会开启你的创造力。

为什么对抗?

因为恐惧、焦虑。

渐渐获得一种能力,回忆时心情气和,不再谴责。

本我所在,自我相依。

时间不早不晚,刚好认识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