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怎样爱你》
作者:伊丽莎白·芭莱特·白朗宁 译者
方平
我是怎样地爱你?让我逐一细算。
我爱你尽我的心灵所能及到的
深邃、宽广、和高度——正象我探求
玄冥中上帝的存在和深厚的神恩。
我爱你的程度,就象日光和烛焰下
那每天不用说得的需要。我不加思虑地
爱你,就象男子们为正义而斗争;
我纯洁地爱你,象他们在赞美前低头。
我爱你以我童年的信仰;我爱你
以满怀热情,就象往日满腔的辛酸;
我爱你,抵得上那似乎随着消失的圣者
而消逝的爱慕。我爱你以我终生的
呼吸,微笑和泪珠——假使是上帝的
意旨,那么,我死了我还要更加爱你!
伊丽莎白·芭莱特·白朗宁(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1806.3.6—1861.6.29),又称勃朗宁夫人、白朗宁夫人,原名伊里莎白•芭莱特,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诗人,生于1806年3月6日。巴莱特出生于英格兰的达勒姆一个富裕的种植园主家庭,在英国西南部乡间长大,从小就显现出文学上的才华。她8岁学会写诗,9岁写出一首叙事诗,10岁创作了一部法国悲剧,13岁“发表”(父亲为她印了50本私印本)了一部咏叹希腊马拉松战役的四卷史诗。不幸的是15岁时她骑马跌落损伤了脊椎,从此下肢瘫痪达24年。祸不单行:继之母亲去世,弟弟溺死,巴莱特深陷哀痛与内疚——弟弟是陪她在乡间养病期间发生的意外。回到阴寒潮湿的伦敦,她的身体每况愈下。整个夏天她强打精神让人抱下楼晒过一两次太阳;漫长的冬天只能蛰居在房里和床上。她把悲哀和希望化成诗句,1833年和1838年,先后出版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英译本和诗集《天使们》。1843年,反映矿区童工悲惨生活的160行长诗《孩子们的呼声》,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第二年,国会被迫通过禁止雇佣童工的附加条款,这里面应该也有巴莱特的一份力量。

伊丽莎白·芭莱特·白朗宁
1844年,她的两卷本诗集相继出版,在她的创作生活中这个事件堪称为里程碑。也正是因此39岁的伊丽莎白·芭莱特结识了小她6岁的诗人罗伯特•白朗宁(1812年—1889年),幸福的奇缘成为她命运和生命的转折点。1846年9月12日,40岁的巴莱特和34岁的白朗宁悄悄地结婚了。一周后巴莱特带着忠心的女仆和爱犬,以及一年又八个月的情书,随夫婿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欧洲。在比萨小住一年半后,他们最终定居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满的婚姻生活,令原本长期缠绵病榻的巴莱特像换了一个人,她竟然可以随丈夫一起探幽访胜、登山涉水,去了很多国家。婚后第三年,43岁的白朗宁夫人生下了儿子贝尼尼。婚后,白朗宁夫人给父亲写去许多信,老父均原封不动退回。1851年夫妇俩携两岁幼儿一起回到英国,恭敬给父亲写去信函,请求原谅,众亲友也极力疏通,但始终无法撼动老巴莱特的决绝。让白朗宁夫人内心不快的是她始终得不到父亲的宽恕和她热爱的意大利还没有统一。1851年她在新诗集《“吉第居”窗前所见》中,倾注了对意大利的满腔热爱。她的《逃奴》和《对于一个民族的诅咒》,以激越的情绪谴责美国的蓄奴制度。1856年,她“最成熟”的作品《奥萝拉•莉》在伦敦出版,受到极大欢迎。
芭莱特原本是一个残废的病人,生命的乐章只剩下一长串没有欢乐的休止符;青春在生与死的边缘上黯然消逝。如今,在迟暮的岁月里赶上了无比珍贵的爱情,从此爱情——这个她生命里一个崭新的主旋律诞生。诗人白朗宁的爱帮助芭莱特战胜了死亡的阴影。她对于人生开始有了信心,这份爱情使她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在病室中被禁锢了24年之后,她终于可以凭自己的双脚重新走到阳光下了。白朗宁夫妇一起度过了15年幸福的生活,在这15年中,他们从不知道总有一天分离。1861年6月29日,白朗宁夫人永别了她的Robert。临终之前,她并没多大病疼,也没有预感,只是觉得倦。那是一个晚上,她正和勃朗宁商量消夏的计划。她和他谈心说笑,用最温存的话表示她的爱情;后来她感到疲倦,就偎依在勃朗宁的胸前睡去了。就这样她睡了几分钟头突然垂了下来;他以为她是一时昏晕,但是勃朗宁夫人从此再也没有苏醒。


我怎样爱你?让我来告诉你。
我用我灵魂所能达到的极限来爱你,
就像在黑暗中感受
生命的尽头和上帝的恩惠。
我爱你,是日光和烛焰下,
最基本的需要。
我无拘无束的爱你,就像人们为权利而斗争。
我无比纯洁的爱你,就像人们不为赞美而陶醉。
我爱你,我的深情不再留给往日的悲伤,
我爱你,用我童年的信念,
我爱你,就像爱那些天上的圣人,
我爱你,用我生命中所有的呼吸、微笑和泪水,
如果上帝让我去死,我会接受,
但死后我会更加爱你。

白朗宁夫人最初开始写十四行组诗大约是在她答应了她爱人的求婚以后的那一段时间。在诗稿的最后一首诗(第四十四首)上,她留下的日期是:“1846年9月,温波尔街50号。”她不让白朗宁知道她的工作,只在信上隐约提到过“将来到了比萨,我再让你看我现在不给你看的东西。”1847年初,他们已在比萨住了下来,从住所里可以望见著名的斜塔。有一天,早餐过后,白朗宁夫人照例上楼去工作,把楼下让给白朗宁。他在窗前站了一会儿,眺望街景,忽然觉得屋子里有人偷偷地走着,正要回头,身子却给他的妻子推住了。她不许他回头来看,一面却把一卷稿子塞进了他的口袋,要他看一遍,还说要是他不喜欢,就把它撕去好了。她说罢就逃去了楼上。这就是那完成了的十四行诗的原稿。白朗宁没读到一半,就跳起身来,激动地奔向楼上他妻子的房中去了。他嚷道:“这是自莎士比亚以来最出色的十四行诗!”他不敢把这文学上的无价之宝留给他一个人享受。可是白朗宁夫人却很不愿意把个人的情诗公开发表。结果这诗集就在那年由私人(她的朋友)印行了少数本子,未标书名,内封面上简单的写着“十四行诗集,E·B·B
作”。1850年白朗宁夫人出版了一卷诗集,把这十四行诗也收进在内,这是这组诗的第一次公开发表,共四十三首,取名《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1856年,1850版的诗集第三次出版,白朗宁夫人随后她把十四行组诗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并把诗集中的另一首题为《将来与过去》的十四行诗,统筹到组诗里来作为第四十二首诗,这样,全诗有了四十四首,这个组诗就成为定本。《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实际是白朗宁夫妇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珍品,其美丽动人甚至超过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在19世纪的美国和英国有文化教养的读者中,从来没有比伊丽莎白·芭莱特·白朗宁获得更多尊敬的女诗人。她的《我怎样爱你》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一样,成为经典爱情诗,并为人们永恒传颂!
注:后一首《我怎样爱你》为阮一峰译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