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凡遇要处总诀—(清)施襄夏

(2012-07-07 13:06:01)
标签:

凡遇要处总诀

施襄夏

围棋棋理

杂谈

分类: 围棋棋理

起手据边隅,逸己攻人原在是。
入腹争正面,制孤克敌验于斯。
镇头大而含笼制虚,宽攻为妙。
尖路小以阻渡避坚,紧处方宜。
关胜长而路宽,须防挖断。
飞愈挺而头畅,且避连扳。
形方必觑,跳托递胜虎接。
头软须扳,退虎任易长关。
逼孤占地,拆三利敌角犹虚。
阻渡生根,托二宜其边已固。
奇路压扳长胜退,顶断须防。
争根点立渡输尖,立扳预占。
互关兼镇必关,任择飞尖与托。
两打同情不打,推敲扳虎兼长。
隔二隔三,局定飞边行乃紧。
拆三拆四,分势关腹补为良。
象眼尖穿忌两行,飞柔制劲。
马步镇逼常单跨,软扳硬冲。
并二腹中堪拆二,须防关扭。
双单形见定敲单,乃令粘重。
阴虎扁输阳虎畅,小飞窄逊大飞宽。
拆三利敌虚高一,隔二攻孤慎落单。
立二拆三三拆四,攻虚宜紧紧宜宽。
两番收腹成犹小,七子沿边活也输。
两处有情方可断,三方无应莫存孤。
精华已竭多堪弃,劳逸攸关少亦图。
滚打包收俱谨避,反敲盘渡并宜防。
静能制动劳输逸,实本攻虚柔克刚。
台象生根点胜托,矩形护断虎输飞。
觑敲有变宜从紧,刺引无根可待几。
凡义当争一看净,诸般莫待两番清。
逸劳互易忙须夺,彼此均先路必争。
二网张边侵共逼,两花争角逸兼攻。
后先有变机从紧,左右无孤势即空。
局定飞边根欲足,势分入腹路皆公。
休贪假利除他病,莫恋呆棋受敌制。
取重舍轻方得胜,东敲西击定成功。
当枰默会诸般诀,万法先几一顾中。



施襄夏

施襄夏,1710~1771,清代围棋国手。 施襄夏名绍暗,号定庵。浙江海宁人,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1年)。 施襄夏从小就读于私塾,是个老实、文静的孩子。他父亲是位雅士,擅长诗文书法,也画些兰竹之类。施襄夏念完功课,便坐在父亲身边,看他抚琴下棋。渐渐地,他对这棋艺发生了兴趣,开始向父询问其中的道理。


成长之路
  父亲对他说:"学琴需要'淡雅',而不能'繁枝',学棋需要'灵益',而不能'沾滞'。你瘦弱多病,学琴好些。"于是施襄夏开始学琴了。不过没过多久,父亲发现儿子对围棋的喜爱甚于琴。当时,比施襄夏年长一岁的范西屏从师俞长侯学棋,到十二岁时,已与老师齐名,这使施襄夏十分羡慕。父亲便也把他送到了俞长侯门下。
  施襄夏不甘久居人下,他在俞长侯那儿,先生受先三子教了他一年,他便能与范西屏争个高下了,其间,老棋手徐星友也曾受先三子与施襄夏下过棋。老棋手慧眼识真珠,非常看重这位少年棋手,把自己的棋著《兼山堂弈谱》赠给他。施襄夏也果然不负厚望,对这本名著认真钻研数年,受益很大。
  施襄夏二十一岁时,在湖州遇见了四大家中的梁魏今程兰如,两位长者都受先与他下了几局棋,施襄夏从中又悟出不少道理。两年以后,施襄夏又遇梁魏今,他们同游砚山,见山下流水淙淙,都很兴奋。梁魏今对施襄夏说:"你的棋已经下得不错了,但你真的领会了其中奥妙了吗?下棋时该走的就得走,该停的就得停,要听其自然而不要强行,这才是下棋的道理。你虽然刻意追求,然而有'过犹不及'的毛病,所以三年来你仍未脱一先的水平。"施襄夏细细体会了这番深刻的议论,意识到自己以前好高骛远,走了弯路。从此,施襄夏一变往日棋风,终于成为一代名师。
集百家之长
  此后三十年间,施襄夏游历吴楚各地,与众多名手对弈,交流棋艺,五十岁以后,和范西屏一样,也客居扬州,教授学生,为培养下一代花了不少心血,他的学生很多,但他始终很谦逊。晚年在扬州,他还写了不少围棋著作,为后来棋手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施襄夏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出现在棋史上的。在《弈理指归·序》中,施襄夏对前辈和同辈棋手有十分精粹的论述:"圣朝以来,名流辈出,卓越超贤。如周东侯之新颖,周懒予之绵密,汪汉年之超轶,黄龙士之幽远,其以醇正胜者徐星友,清敏胜者娄子恩,细静胜者吴来仪,夺巧胜者梁魏今,至程兰如又以浑厚胜,而范西屏以遒劲胜者也。"正是基于对其他棋手如此深刻的研究分析,施襄夏集各家之长,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颗闪烁异彩的明星。
他人评价
  邓元穗说:"定庵如大海巨浸,含蓄深远","定庵邃密精严,如老骥驰骋,不失步骤。深谋远虑,稳扎稳打就是施襄夏棋风的主要特点。施襄夏自己也说过:"盖穷向背之由于无形,而决胜负之源于布局也。他在《自题诗》中写道:"弗思而应诚多败,信手频挥更鲜谋,不向静中参妙理,纵然颖悟也虚浮。"施襄夏特别强调这个"静",他在《凡遇要处总诀》中说:"静能制动劳输逸,实本攻虚柔克刚。"这和他说的"化机流行,无所迹向,百工造极,咸出自然","棋之止于中止",是一个意思。"静"即是"自然",即是"止于中止",也就是当年梁魏今对施襄夏说的"行乎当行","止乎当止"。这并不是提倡被动。施襄夏一向重视争取主动,他曾说:"逸劳互易忙须夺,彼此均先路必争。"这与"静"是不矛盾的。"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关键还在"行"和"止"都必须是主动的,这样才可能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实攻虚,以柔克刚,这正是施襄夏棋风的奥妙所在。
施襄夏与范西屏
  施襄夏
  http://img.ph.126.net/CZ1gCx_2zhk_9bO-rIPfdA==/4842214024354087931.jpg

当湖十局细解


与范西屏本是同乡,年龄又相仿,未出名前,两人常在一起下棋。起先施襄夏并不精心于围棋,见到同乡范西屏棋艺出众,闻名乡里,就向范西屏请教,开始范西屏要让施襄夏三子,一年以后两人就可以分先对弈。不久二人同时拜师俞长候,共同学弈,二十岁不到,前辈棋手梁魏今、程兰如等均不是范、施的对手,二人同时齐名于天下。时人曾如此评论施范二人:“西屏奇妙高远,如神龙变化,莫测首尾。定庵(施襄夏名号)邃密精严,如老骥驰骋,不失步骤。与之诗中李杜(好像诗人李白杜甫),询为至今。”
  后来,二人相继成为国手,便分道扬镰,各奔前程,相聚时便不多了。据《国弈初刊·序》引胡敬夫的话,范、施于雍正末,乾隆初曾在京师对弈十局,可惜这十局棋的记录现已无处找寻。以后,乾隆四年时,范、施二人受当湖(又名平湖)张永年邀请,前往授弈。张永年请二位名手对局以为示范,范、施二人就此下了著名的“当湖十局”。原本十三局,现存十一局,"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是范西屏、施襄夏一生中最精妙的杰作,也是我国古代对局中登峰造极之局。同代棋手对其评价很高。钱保塘说:"昔抱朴子言,善围棋者,世谓之棋圣。若两先生者,真无愧棋圣之名。虽寥寥十局,妙绝千古。"邓元穗认为这十局是棋中"至当"。
围棋理论家
  施襄夏在理论上也贡献很大,他是在认真总结了前人棋著的得失之后,写出自己的著作的,他十分推崇《兼山堂弈谱》和《晚香亭弈谱》,但也大胆、尖锐地指出了它们的缺陷,他在自己的《弈理指归·序》中说:"徐著《兼山堂弈谱》诚弈学大宗,所论正兵大意皆可法,唯短兵相接处,或有未尽然者。程著《晚香亭弈谱》惜语简而少,凡评通当然之着,或收功于百十着之后,或较胜于千百变之间,义理深隐,总难断详,未人室者仍属望洋犹叹。二谱守经之法未全,行权之义未析也。"这种科学态度是难能可贵的,这使得施襄夏的著作较前人有了很大发展。他的《弈理指归》二卷,是我国古棋谱的典范,是施襄夏一生心血的结晶,可与《桃花泉弈谱》媲美。因此书原文是文言口诀,字句深奥,图势较少,钱长泽为之增订,配以图势,集成《弈理指归图》三卷。
弈理指归续篇
  施襄夏死后,他的学生李良为他出版了《弈理指归续篇》,这本书的《凡遇要处总诀》部分,几乎总结了当时围棋的全部着法,是部全面论述围棋战术的著作,是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十分少见的精品。这些口诀,都是施襄夏平生实战和研究的心得,句法精炼,内容丰富。以范西屏、施襄夏为代表的康熙、乾隆时代的棋艺水准,是整个围棋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范西屏、施襄夏等人把围棋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范西屏(1709—1769) 名世勋。海宁郭店人.幼聪颖,3岁时见其父与人弈,常在旁牙牙指画。后拜名棋手山阴俞长侯为师,潜心钻研,13岁即崭露头角,16岁随师游松江,屡胜名家,成为国手。20余岁游京师,与各地名手较量,战无不胜,名驰全国。被棋坛推崇为“棋圣”。他弈棋出神入化,落子敏捷,灵活多变。人评论称:“布局投子,初似草草,绝不经意,及一着落枰中,瓦砾虫沙尽变为风云雷电,而全局遂获大胜。”袁枚曾为其作墓志铭,称:“西屏之于弈,可谓圣矣。”当时,唯有同乡同学施定庵可以匹敌。其为人介朴,毕生从事弈棋授徒,弈以外,虽诱以千金,不动。“爱习前贤之谱,罔不究心”。著有《桃花泉弈谱》2卷,总结前人经验,推陈出新。为清代棋谱中权威之作,流传颇广。另著有《二子谱》等。    海内棋圣范西屏    范西屏(又作西坪)是四大家中的佼佼者,在袁枚的《范西屏墓志铭》和毕沉《秋学对弈歌序》等诗文中,对他的生平都有较详细的记载。    范西屏名世勋,浙江海宁人,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范西屏的父亲是个棋迷,直下到家道败落仍未尽兴。可惜棋艺始终不高,只把这一嗜好传给了儿子,范西屏三岁时,看父亲与人对弈,便在一旁呀呀说话,指手画脚了。    父亲见儿子与己同好,甚是欢喜,唯恐儿子和自己一样不成气候,当下带儿子拜乡里名手郭唐镇和张良臣为师,棋艺日见长进。了久两位老师的棋力都不及他了。父亲又送他拜山阴著名棋手俞长侯为师,俞长侯棋居三品。有这位名师指点,范西屏长进更快,十二岁时就与俞长侯齐名了。三年后,西屏竟已受先与先生下了。他与先生下了十局,先生完全不能招架学生的凌厉攻势,均败在学生手下。从此,俞长侯不再和他下棋。他十六岁时,便成为闻名天下的国手。    范西屏学成时,正值雍正、乾隆年间。他和俞长侯同住松江,受到棋艺家钱长泽的盛情招待。十余年后,范西屏再访松江,帮助钱长泽,"晨夕参研"成《残局类选》。    范西屏出名之时,天下太平,大官们多闲聊无事,他们争着拿银子请强手与范西屏较量,以此为乐。当时棋林高手梁魏今、程兰如、韩学之、黄及侣都纷纷败在范西屏手中。棋手胡兆麟,人称"胡铁头",棋力甚凶猛,也常是范西屏手下败将。    当时能与范西屏抗衡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四大家之一的施襄夏。不过,据各种史料记载来看,施襄夏思路不如范西屏敏捷灵活,两人对弈,施襄夏常锁眉沉思,半天下不了一子,范西屏却轻松得很,似乎全不把棋局放在心上,甚至应子之后便去睡觉。有一回对局,范西屏全局危急,观棋的人,都认为他毫无得胜希望了,必输无疑。范西屏仍不以为然,隔了一会儿,他打一劫,果然柳暗花明,七十二路棋死而复生,观棋者无不惊叹。    范西屏和施襄夏本是同乡,年龄又相仿,未出名前,两人常在一起下棋。后来他们相继成为国手,便分道扬镰,各奔前程,相聚时便不多了。据《国弈初刊·序》引胡敬夫的话,范、施雍正未,乾隆初曾在京师对弈十局,可惜这十局棋的记录现已无处找寻。以后,乾隆四年时,范、施二人受当湖(又名平湖)张永年邀请,前往授弈。张永年请二位名手对局以为示范,范、施二人就此下了著名的"当湖十局,。原本十三局,现存十一局,"当湖十局"下得谅心动魄,是范西屏、施襄夏一生中最精妙的杰作,也是我国古代对局中登峰造极之局。同代棋手对其评价很高。钱保塘说:"昔抱朴子言,善围棋者,世谓之棋圣。若两先生者,真无愧棋圣之名。虽寥寥十局,妙绝千古。"邓元穗认为这十局是棋中"至当"。    在当湖,范、施除对弈外,主要是教张永年和他的儿子张世仁、张世昌下棋。张氏父于都能文工弈,棋达三品,有"三张"之称、范、施教其间,与三张受子对局,后选出了精彩的二十八局,刻成《三张弈谱》一书。    范西屏和施襄夏棋力远在众多棋手之上,能与他们对子者寥若晨星,一般棋手者如张氏父子,受子后方可开局。当时受棋者从二子到十一子不等。凡让子者,均称指导棋,是当时培养后进的一种较为实际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范、施二人都亲自面授了不少门徒,为发展围棋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范西屏棋名已闻达四海,他的学生毕沅曾写了一首长诗《秋学对弈歌》,其中有这样一句:"君今海内推棋圣"。那时,范西屏还不到四十岁。    范西屏晚年客居扬州,当时,扬州是围棋的中心之一。范西屏居此期间,学生卞文恒携来施襄夏的新著《弈理指归》,向范西屏请教。(卞也是施的学生),范据书中棋局,参以新意,写成棋谱二卷。扬州盐运史高恒,为了附冀名彰,特以官署古井"桃花泉"名之,并用署中公款代印此书。这就是《桃花泉弈谱》。范西屏在扬州还写了其它围棋著作。    范西屏晚年并未完全放弃围棋实践,《墨余录》记载:嘉庆初年,范西屏前往上海。当时上海最优秀的棋手是倪克让,其次是宫加录等人。倪克让不屑与他人对弈,富加录等人则在豫园设棋局与四方棋手下棋赌钱。范西屏一日来到豫园,见有人对弈便站下了。看了一会见客方将输,便给他出主意,旁边人不高兴了,对范说:"这是赌博,旁观者不能多话。你既然会下棋,为什么不自己来决一胜负呢?"范西屏笑了笑,从怀里取出一大锭银子,对欢人说:"这就是我的赌注。"看到这么多银子,所有的人都眼红了,纷纷争着要和范对弈。范接着说:"我下棋于不怕别人说话,你们可以合在一起和我对局。"棋没下到一半,对手们已经手足无措,一筹莫展了。于是有人赶紧去报告富加录。富加录赶到,范西屏坦然自若,先受先三子与他下了一局,富加录输了。范西屏再让,富加录还是输了。大家傻了眼。不得不去搬来最后的援兵倪克让。倪克让闻风而至,一见面,二活没说,伸手弄乱了棋盘,告诉众人;"这是范先生,你们哪是他的对手!"这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上海的富豪们纷纷请他教棋。范西屏在西仓桥潘家受先四子与倪克让下了棋,观棋者把对局情况记录下来,编成《四子谱》一书。    范西屏卒年不详,大文学家袁玫曾写过一篇《范西屏墓志铭》,其中卒年、岁数和葬处均未说明,只写了"以某月日卒,葬"。袁玫亡故于1797年,事实上此后史料上还有范赴沪对弈一事的详细记载。估计袁玫写墓志铭时,范西屏并未去世,是所谓"生吊生祭",当然这是推测而已。    范西屏为人耿直朴实,他不求下棋之外的生财之道。有了钱财,也将一半分给同乡中的困难人家。袁玫对他的为人盛赞不已,说:"余不嗜弈而嗜西屏"。他认为那些"尊官文儒"都不及范西屏人品高尚。    范西屏的棋风,前人有不少总结。棋手李步青曾对任渭南说:"君等于弈只一面,余尚有两面,若西屏先生则四面受敌者也。"这是说范西屏全局观念特别强。李松石在《受子谱·序》中谈得更为详细,他说:范西屏"能以弃为取,以屈为伸,失西隅补以东隅,屈于此即伸于彼,时时转换,每出意表,盖局中之妙。"范西屏不很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更多地从全局着眼。具体手法就是"时时转换,每出意表"。这种手法不少棋手都有领教,评价甚高。施襄夏说:"范西屏以遒劲胜者也。"邓元穗说:"西屏奇妙高远,如神龙变化,莫测首尾"。"西屏崇山峻岭,抱负高奇。"毕沉在《秋堂对弈歌》中,也这样描述了范西屏的棋风:"淮阴将兵信指挥,矩鹿破楚操神机。鏖战昆阴雷雨击,虎豹股粟瓦尾飞。乌道偏师方折挫,余子纷纷尽袒左。忽讶奇兵天上下,当食不食全局破。"    清代棋艺家李汝珍谈到四大家时曾说:"此四子者,皆新奇独造,高出往古。而范尤以出神入化,想人非非。"对范西屏如此高的评价并非偶然,他不仅汲取了前人的全部经验,而且有所创见,有所发展。这从他写的《桃花泉弈谱·序》中,可以看出,在这篇《序》里,他先谈到下围棋"实用心之事",他自己"自髫年爱习前贤之谱,罔不究心。"接着,他谈到了明代棋坛的情况:"有明作者,皆浑而不举,言先后,言虚实,言向背而已,"这是棋谱家的缺点,也是棋手的缺点。他又谈到清朝初年的棋手:"国初弈乐园诸公冥心孤诣,直造单微,于先后之中生先后,虚实之中生虚实,向背之中生向背,各就英分所极,自成一家。堂堂正正,怪怪奇奇,突过前人。"然后,他又谈到了他这一代棋手:"至三十年来,国手则不然,较大小于毫厘,决存亡于官冥。交易变易,时时存一片灵机;隔二隔三,处处用通盘打算。数至此,尽心至此,"范西屏认为,围棋之所以这样不断向前发展,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不坐困千古也"。这充分说明范西屏不迷信前人的创新精神。李松石还说过这么句话:"范于弈道,如将中之武穆公,不循古法,战无不胜。"范西屏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并不认为围棋发展到自己这几就停止了。他认为围棋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他说:"以心制数数无穷头,以数写心心无尽日。勋生今之时,为今之弈,后此者又安知其不愈出愈奇?"可见这位围棋大师的胸襟是很宽阔的,对围棋事业的发展也是充满信心的。    范西屏的《桃花泉弈谱》二卷,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价值最大的古谱之一,这本书,"戛戛独造,不袭前贤",内容异常丰富、全面,精辟地记载了范西屏对于围棋的独特见解。此书则一出版,便轰动棋坛,风行一时,以后重刻版本很多,二百年来影响了无数棋手。   **************************************************    深谋远虑施襄夏    清代棋坛的一座高峰当推施襄夏了。施襄夏名绍暗,号定庵。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1年)。他也是浙江海宁人,与范西屏是同乡。《扬州画肪录》上说,范、施二人系同母异父兄弟,此说未必真实。施襄夏在为《弈理指归》写的自序中较详实地记载了他的生平。    施襄夏从小就读于私塾,是个老实、文静的孩子。他父亲是位雅士,擅长诗文书法,也画些兰竹之类。晚年退隐家中,常焚香抚琴,或陪客下棋。施襄夏念完功课,便坐在父亲身边,看他抚琴下棋。渐渐地,他对这棋艺发生了兴趣,开始向父询问其中的道理。父亲对他说:"学琴需要'淡雅',而不能'繁枝',学棋需要'灵益',而不能'沾滞'。你瘦弱多病,学琴好些。"于是施襄夏开始学琴了。不过没过多久,父亲发现儿子对围棋的喜爱甚于琴。当时,比施襄夏年长一岁的范西屏从师俞长侯学棋,到十二岁时,已与老师齐名,这使施襄夏十分羡慕。父亲便也把他送到了俞长侯门下。    施襄夏不甘久居人下,他在俞长侯那儿,先生受先三子教了他一年,他便能与范西屏争个高下了,其间,老棋手徐星友也曾受先三于与施襄夏下过棋。老棋手慧眼识真珠,非常看重这位少年棋手,把自己的棋著《兼山堂弈谱》赠给他。施襄夏也果然不负厚望,对这本名著认真钻研数年,受益很大。    施襄夏二十一岁时,在湖州遇见了四大家中的梁魏今和程兰如,两位长者都受先与他下了几局棋,施襄夏从中又悟出不少道理。两年以后,施襄夏又遇梁魏今,他们同游砚山,见山下流水淙淙,都很兴奋。梁魏今对施说:"你的棋已经下得不错了,但你真的领会了其中奥妙了吗?下棋时该走的就得走,该停的就得停,要听其自然而不要强行,这才是下棋的道理。你虽然刻意追求,然而有'过犹不及'的毛病,所以三年来你仍未脱一先的水平。"施襄夏细细体会了这番深刻的议论,意识到自己以前好高骛远,走了弯路。从此,施襄夏一变往日棋风,终于成为一代名师。    此后三十年间,他游历吴楚各地,与众多名手对弈,交流棋艺,五十岁以后,和范西屏一样,也客居扬州,教授学生,为培养下一代花了不少心血,他的学生很多,但他始终很谦逊。晚年在扬州,他还写了不少围棋著作,为后来棋手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施襄夏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出现在棋史上的。在《弈理指归·序》中,施襄夏对前辈和同辈棋手有十分精粹的论述:"圣朝以来,名流辈出,卓越超贤。如周东侯之新颖,周懒予之绵密,汪汉年之超轶,黄龙士之幽远,其以醇正胜者徐星友,清敏胜者娄子恩,细静胜者吴来仪,夺巧胜者梁魏今,至程兰如又以浑厚胜,而范西屏以遭劲胜者也。"正是基于对其他棋手如此深刻的研究分析,施襄夏集各家之长,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颗闪烁异彩的明星。    邓元穗说:"定庵如大海巨浸,含蓄深远","定庵邃密精严,如老骥驰骋,不失步骤。深谋远虑,稳扎稳打就是施襄夏棋风的主要特点。施襄夏自己也说过:"盖穷向背之由于无形,而决胜负之源于布局也。他在《自题诗》中写道:"弗思而应诚多败,信手频挥更鲜谋,不向静中参妙理,纵然颖悟也虚浮。"施襄夏特别强调这个"静",他在《凡遇要处总诀》中说:"静能制动劳输逸,实本攻虚柔克刚。"这和他说的"化机流行,无所迹向,百工造极,咸出自然","棋之止于中止",是一个意思。"静"即是"自然",即是"止于中止",也就是当年梁魏今对施襄夏说的"行乎当行","止乎当止"。这并不是提倡被动。施襄夏一向重视争取主动,他曾说:"逸劳互易忙须夺,彼此均先路必争。"这与"静"是不矛盾的。"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关键还在"行"和"止"都必须是主动的,这样才可能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以实攻虚,以柔克刚,这正是施襄夏棋风的奥妙所在。    施襄夏在理论上也贡献很大,他是在认真总结了前人棋著的得失之后,写出自己的著作的,他十分推崇《兼山堂弈谱》和《晚香亭弈谱》,但也大胆、尖锐地指出了它们的缺陷,他在自己的《弈理指归·序》中说:"徐著《兼山堂弈谱》诚弈学大宗,所论正兵大意皆可法,唯短兵相接处,或有未尽然者。程著《晚香亭弈谱》惜语简而少,凡评通当然之着,或收功于百十着之后,或较胜于千百变之间,义理深隐,总难断详,未人室者仍属望洋犹叹。二谱守经之法未全,行权之义未析也。"这种科学态度是难能可贵的,这使得施襄夏的著作较前人有了很大发展。他的《弈理指归》二卷,是我国古棋谱的典范,是施襄夏一生心血的结晶,可与《桃花泉弈谱》媲美。因此书原文是文言口诀,字句深奥,图势较少,钱长泽为之增订,配以图势,集成《弈理指归图》三卷。    施襄夏死后,他的学生李良为他出版了《弈理指归续篇》,这本书的《凡遇要处总诀》部分,几乎总结了当时围棋的全部着法,是部全面论述围棋战术的著作,是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十分少见的精品。这些口诀,都是施襄夏平生实战和研究的心得,句法精炼,内容丰富。以范西屏、施襄夏为代表的康熙、乾隆时代的棋艺水准,是整个围棋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范西屏、施襄夏等人把围棋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