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2014-10-10 21:50:27)
标签:

育儿

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诞生于一九一二年,已走过了百年历程,在泰安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世纪实小,桃李争春。近年来,学校坚持求真、唯美、尚德、笃行的学校文化建设总思路,秉承“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用责任与爱心奠基幸福人生”的基本办学理念,努力创建充满“责任与爱”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自信自强,昂首天外”的泰山学子,成为泰安市乃至山东省的知名学校。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我们必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铸造国家未来的灵魂。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人文情怀,筑牢文化根基。用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以诵读经典为切入点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2006年,学校成为山东省重点实验课题 “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首批实验学校。我们采取“专家引领,文化奠基,课堂先行,活动为媒,家校合作”的实验方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经典阅读之路越走越宽。

经典阅读进课堂。低年级每周一节古诗文诵读课,中高年级每周一节阅读课,或在教室荐读赏析,或进阅览室默读品味。书香凝痕,《稚子妙语》、《采撷》、《一品书香》,读书摘记留下所读所悟;成长快乐,《童言童语》《一路花香》……个人作品集印下童年足迹。阅读,已成为学生的乐趣。课堂内,书香馥郁;校园里,书声琅琅;家庭中,书韵流芳。读书,让生命更加润泽。

2010年起,在山东省语文教研室李家栋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依托“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课题实验,致力于“文化引领、读写融合、一体化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历经四年,取得了初步成果。

1.注重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编撰完成《制度汇编》,用制度规范研究。

2.文化引领 ,书香育人。参与编撰了《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面向全国发行,用文化引领研究。

3.群策群力,研发教材。主编《诵读与写字》一年级教材,协编二到六年级教材,全省已有上百所学校使用,用教材呈现研究。

4.开设课程,确保效果。开设校本课程《诵读与写字》,探索“晨诵、午写、暮读”的实验模式,改革作业布置,减轻课业负担,促进全面发展,用课程承载研究。

5.改革课堂,提高效能。积极落实新课程理念,探索形成多种语文课型,构建了多元参与的课堂评价机制和多种课堂教学模式,涌现出了一大批课改典型和优秀教师。承办了省重点课题“诵读中外经典 享受读书乐趣”现场会和“诵读写字育人一体化研究”现场会。用课堂保障研究。

6.多元并举,读写育人。多年来,坚持开展语文系列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书林漫步》,享受经典;定期开展全员参与的诵读经典展示活动;做好诵写和其他活动的有机结合,获得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积极上好地方课程《传统文化》,选派优秀教师任教,引领学生在广博的传统文化中涵养心灵。

经典阅读,也成就了教师。《杏坛心语》《杏坛文萃》,记录下教师读书的真知灼见;读书论坛,分享名家教育智慧。我校在省课题研讨会上两次做典型发言,三位教师执教观摩课。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举办的名师讲坛,更为师生成长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

  二、以知行合一为落脚点

  言行并举、行而后知、寓教于生活之中,是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能够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最终落实到行动上也是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目的。

  学校编写了系列校本课程,开展了“养成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自信教育”“责任教育”,大力开展学孝、行孝、传孝学雅规、正雅态、扬雅风系列教育活动;开展洒扫应对日行一善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谦恭有礼的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孩子们寻善源、存善心、发善言、行善事。走出校园,学校还以社区为平台,开展了手拉手结对子一帮一等丰富多彩的互助活动,关爱空巢老人,培养孩子们的道德礼仪。在行动中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在践行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

在学习经典中,重在立行。学校紧密结合“传统文化进校园”、“经典诵读进校园”“感恩教育进校园”的“三项活动”的开展,秉承传统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校园。系列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精神,弘扬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形式多样的活动潜移默化中让经典成为学生行动指导。 

三、以传统节日为生发点

传统节日,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的厚重积淀。

2008年起,我校就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引领学生走进民族传统节日,接受传统文化熏陶。6年来,我们不断修正、补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情意浓浓话佳节》。它包含《喜气洋洋过大年》《梨花风起正清明》《粽子飘香话端午》《月儿圆圆话中秋》《人共菊花醉重阳》。课程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又先后开展了“亲近春联”、 “欢欢乐乐中国年”等活动,进一步延伸拓展课程的时空。

“情意浓浓话佳节”,活动迎来满园春。同学们兴趣盎然地走进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体验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在孩子心中再也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节日,而是一个个生动、具体承载着我们文化传统精髓的节日。在活动中,同学们传承了民族文化,丰厚了文化底蕴,培养了爱国情操。

“情意浓浓话佳节”,赢得八方宾朋赞。“我们的节日”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成就了学生,成就了老师,成就了学校。市区教育视导中,领导给予高度评价;2010年省规范化学校复验,获得充分肯定;2011年山东省“阅读中外经典 享受读书乐趣”现场会上,全省同行交口称赞;李甜甜老师执教的《粽子飘香话端午》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情意浓浓话佳节》2010年获山东省美文诵读比赛一等奖第一名,节目在山东教育电视台展播。

“情意浓浓话佳节”,传统节日课程,正以它独特的魅力,涵养着学生的心田,氤氲着幸福的味道。

四、以丰富内涵为力量源

  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名篇典集,更存在于文化遗产、传统艺术、地方风俗等多种形式的载体中。传统文化进校园,也应该渗透于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积极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与形式多样的活动结合,与校园文化结合,与地域文化结合,使之成为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播的力量源泉。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剪纸艺术教育走进我校,扬帆起航。

学校拥有优秀的剪纸艺术传承团队。赵爱娣老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赵老师酷爱剪纸,对剪纸艺术有独到的研究,其剪纸作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她的作品多次被学校作为礼物,赠送给做客学校“名师讲坛”的专家学者及来校考察的国外友人,架起了国际交流、增进友谊的桥梁。为将剪纸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早在2006年,赵老师就开设了剪纸兴趣小组。她引导孩子从剪直线、曲线开始,慢慢过渡到剪简单的圆形,再逐渐剪图案等等,使孩子有一个适应并接受的过程,很快,学生就喜欢上了剪纸。现在,学校的剪纸兴趣小组已有原来的10多人增加到150多人。在赵老师的带动影响下,美术组老师都喜爱上了剪纸,他们虚心请教,掌握技艺。学校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举办名师讲坛,让老师感受名家教育智慧;邀请校外艺术教育专家,进行传、帮、带;市、区教研员更是经常莅临我校指导剪纸艺术教育工作。德艺双馨的剪纸教师团队为学校的剪纸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为了进一步推进剪纸艺术进课堂,营造全校师生学剪纸的氛围,学校校本课程编委会从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精心策划,编写出了《快乐剪纸》(《基础篇》《提高篇》《创作篇》)3套不同程度的剪纸教材,将剪纸纳入课程,每周每班一课时。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剪纸社团活动,成立剪纸社团梯队(基础班、提高班、精英班),发现培育艺术新苗,让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继续提升剪纸水平,传承中华优秀艺术。

为保证剪纸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加大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学校建设了剪纸活动室、作品陈列室,完成了班班通工程,教学器材、资料不断充实。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更是鼎力支持,不遗余力。

快乐剪纸,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剪纸艺术、学习剪纸技艺乃至继承剪纸艺术的平台。快乐剪纸,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更是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民族艺术的教育。“快乐剪纸”放飞了学生的心灵,启迪了他们的智慧,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增强了他们的自信。

快乐剪纸,剪出丰收的喜悦。2009年,《快乐剪纸》被评为泰安市优秀校本课程。赵爱娣老师被评为泰安市教学先进个人,多位老师在泰山区校本教研现场会上执教剪纸观摩课。学校也在市区教学工作会上做特色课程介绍。在山东省美育现场会、山东省“诵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现场会、泰山区素质教育展上,均获得与会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师生作品更是作为礼物赠送给参加百年校庆的校友们。美国中小学校长教育考察团、澳大利亚教育代表团、台北教育大学附设国民实验小学师生访问团的教育同仁都走进了我们的剪纸课堂,拿起剪刀,体味剪纸的快乐。

快乐剪纸,促进了我校剪纸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泰安日报、《齐鲁晚报》都做过专题报道。

受剪纸教育的启发,我们有开发了《拓青乐园》,版画也走进了我们的校园,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在各级比赛中屡屡获奖。版画艺术,和剪纸一道,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催生着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而地域文化无疑是更贴近学生生活的部分,我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注重与我市的市情、市况结合,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我校坐落在泰山脚下,岱庙之邻,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泰山,承载者厚重的文化。我们早在2004年就编写了校本课程《灵芝娃娃走泰山》,引领学生走进泰山,了解泰山,热爱泰山。我们先后举办了讲泰山传说故事比赛、泰山诗文吟诵比赛、泰山风光摄影比赛、“我爱泰山”及“岱下新韵”实践活动。《巍巍泰山中华魂》美文诵读获市一等奖,以泰山为主题排练的两个舞蹈节目正准备参加山东省中小学生舞蹈大赛。

我们与岱庙合作,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生定期参观游览,部分学生节假日走进岱庙,成为小导游。

中华泰山,国泰民安。家乡,深深印在了学生心田。

结合教师专业加特长工程的开展,自2011年起,学校大胆创新,开设了《插花》《五彩脸谱》《国画》《十字绣》《珠艺》《古诗新唱》等30余门自选校本课程,组建了趣味数学、小导游、小摄影师、儿童剧苑等20余个社团。同学们在这个五彩缤纷的舞台上,正演绎着生命的精彩!

五、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内涵发展、传承创新、文化引领、特色带动”的发展思路,以文化立校、文化兴校,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制度文化、教学文化、管理文化、校园文化等。如,自2008年起,学校结合“浸润中外经典,打造书香校园”的文化理念,进行了大规模的校园文化定位与全面建设。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艺术欣赏,展现了上下五千年文明古卷中熠熠生辉的中华国粹;“大道至简”、“道简易行”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孝、礼、勤、诚、义”等文言警句,寓诗文、讲解、绘画于一体,在历史文化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让中华美德深入人心……教师们在 “励耘苑”品茗静默,学生们在读书角捧书潜读。《泰山诗词》走廊,青砖灰瓦、镂窗水墨散发古典韵味,李杜诗词彰显百年老校和本土文化历史厚重与幽远;与学校后院一楼的《泰山文化》版面遥相呼应,为弘扬和传承泰山文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和途径。我们改建了大型阅览室,可同时容纳150人阅读,全天对学生开放。在这里,学生自由借阅、随意阅读,沐浴在书香之中。此外,各教室在完善图书角藏书和借阅制度以及推行飘书活动的基础上,举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师生生命中最不可缺少的部分。参与编撰了《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面向全省发行。

六、引导教师家长积极参与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和家长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承载着孩子学校教育的重要角色,而家长则承载着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古人对教育有着很好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育子使为圣人也。而现在很多教育存在着误区,单纯把教育归结为理论,少见于行动。绝大多数教师可以按照客场标准向学生传播知识,却忽略了自己也是所施的一部分,需知行合一。而家长更多时候是充当讲大道理的角色,忘记了榜样的力量。

  在教育中,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和家长应该成为通力合作的双方,因为大家的目标一致都希望育人成才。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我校非常注重对教师的培养以及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举措,如:邀请《论语》研究专家为教师作了三次专题辅导,教师人手一本《论语》导读进行自学;邀请本土文化研究专家作本土文化的专题讲座;要求教师每学期读一至二本有关华夏传统文化的专著。学校每年开展一次校长赠书活动,定期举办读书论坛。学校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座谈讨论、观看录像、心得交流等形式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们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爱岗敬业,勤于奉献的教师多了,教师在课堂上不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将传统教育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学校还积极为教师家长沟通搭建平台,建立了网上班级在线,每学期举行一次校园开放周,家长可以在课堂听课,感受我们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向家长收集意见,建立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对于学校或学生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告知,形成家长与学校共同朝一个方向进行教育的良好态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今在实小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里,播下的希望的种子,已经萌芽,已经成长,已有花开,香气满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