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醉翁亭记》“三乐”语言
(2015-04-15 21:51:46)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课题研究 |
品“山水之乐”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从“环”“望”“山行”可以看出,作者先是定点观察,由远山落笔,然后由远及近地表现醉翁亭赏心悦目的外景。
2:水声是听觉,泻出使视觉,静的山景和动的酿泉,动静结合地表现酿泉的美,表现作者的喜爱。
(穿插品读)“山行”“渐闻”生动地表现作者离亭越来越近。潺潺也水声清越,泻写出泉水喷涌而出的美。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暗含欣喜。
生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醉翁亭展翅欲飞的美。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写作顺序
1:按照从早到晚、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现了山间朝暮和四季变化之美。
描写角度
2: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表现山间春天野花盛开的生机美,表现了浓浓野趣。
词语运用
3:“发”和“香”准确地表现了春花芳烂漫,幽香扑鼻的特点。“秀”和“繁阴”生动地写出夏天浓荫蔽日的景象,给人以浓浓夏日的清凉。
4:“洁”字的运用准确传神,既写出霜色的洁白、纯净,又纯给人一种如入仙境般脱俗之美。
5:“落”和“出”表现了冬季的水瘦石枯,用奇形怪状的石头呈现出另一派生机。
师:大家注意到了语调的变化,而且语速适中,其中虚词“而”的作用不可小觑。我们试读一下,把“朝而往,暮而归”改成“朝往,暮归”有何不同?
生:改后就显得紧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归之感,插入两个“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之情、悠雅之兴全表现出来了。
品“宴酣之乐”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词语运用
1:用“鱼肥”“泉香”“酒洌”写出宴饮所需虽是就地取材,但却丰盛美好,从而表现宴酣之乐。
生2:就地取材还表现出滁地富足,太守乐在其中。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写作顺序
1:写宴饮欢乐的场面是由外而内的顺序。
描写角度
2:“觥筹交错”“起坐”“喧哗”运用动作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众宾宴饮之时的热闹场面,生动地表现了众宾尽欢的情态,表现了宴酣之乐。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描写角度
1:“苍颜白发”运用外貌描写,“颓然”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太守的苍老和醉态,从而表现出太守沉醉于众宾欢饮之中。
2: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太守颓然之静,生动地表现太守沉醉其中,生趣盎然。
品“与民同乐”
(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描写角度
用残阳息于山头的静映衬人影移散纷纷暮归的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从而表现太守与宾客醉归的乐,进而表现太守的与民同乐。
(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描写角度
树林之静对比出百鸟相鸣之动,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表现山间美景。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写作手法
(4)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歌”写出滁州百姓辛苦而歌,心情舒畅;“呼”和“应”以及“往来不绝”生动地写出了百姓相伴出行的热闹场面。这在作者看来是政治清明的意思,因而也会因百姓乐而乐。
2:“歌”和“休”也是有动有静,生动传神地表现滁人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