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
(2022-12-19 10:23:17)
标签:
历史休闲杂谈 |
花
路银须
花生学名“落花生”,村里人称为“花生”,年长些的人们却习惯称其为“仁果”。
一种低矮分枝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有柔毛,复叶羽状,花开黄色。花序萎谢,花梗在端顶托起子房,向土壤处弯屈伸长着寻觅着陆点,钉尖状的子房一旦于地面接触,即硬生生扎入地下一二寸发育成荚果,荚果成熟后表面有缩缢网纹,不易開裂,每个果荚内含1-3粒花生豆。因花生豆富含蛋白质及脂肪,可食、可榨油、可作饲料,故被广泛栽培。
诗意悠然的勾画
花生,玲珑质朴、灵动精致,酥香魅人;其灵巧的形象,坚韧的特性,美妙的味道,契合了人们心灵深处敏感的意念思维,于润物无声中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在不经意间调理了人们的生活情调。
雪天雨夜,仨邻俩友侃大山,捧两捧花生品闲嘴,惬意满满。访亲探友,宾来客到,端一盘花生作招待,情谊悠悠。在普通百姓枯燥简朴的日子里,花生给人们分享着恣意悠然的惬意。
孤独书生,南窗品茶,摆一碟花生当茶点,诗意悠然。耕读人家,炕头小酌,上一碟花生米作酒菜,恣情陶醉。花生,在几许孤独寂寞的心灵中,启迪着诗情画意的潇洒。
花生,是简朴生活中一道美妙淳朴的味觉搭配,在喧嚣尘世间恣意放飞着一丝丝飘逸悠然的心绪。
花生,以简单点掇为切入点,定格着人间烟火中一个个诗情画意的生活瞬间。
爱国情愫的传承
革命胜利了,共和国成立了,那是建国后的一个春节,村里炒得一锅花生,烧了两壶开水,把烈属、军属、伤残军人、退伍军人邀到一起,举办了一个简约质朴、情深意长的“茶果会”。
大家围坐一堂,剥几粒花生豆,斟一碗清茶水,追忆革命史,叙说军民情,唠唠家常话。村里人怀念那些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先烈,感恩那些撇家舍业从军卫国的战士。
自兹始,每年春节,村里都要举办一个这样的“茶果会”,一直传承至今,且还在一年一年的沿续着……
一颗颗花生,承载着草根百姓追忆先烈、拥军爱国的延绵情愫,并演化成一种简约质朴的表达方式而在村子里百年传承,这或许应算是一个神话。
吉祥喜庆的象征
花生是最具美好寓意“吉祥果”,在传统婚礼上从不缺位。
新婚衾被中要装入花生,这就把“子孙满堂”的殷殷期盼装入了新婚衾被,把“儿女双全”美好意念浸入了婚夜的热吻。
有新婚者,结婚前一个月,要为新郎新娘准备新婚被褥。在院子里铺上几领苇席,请街坊四邻的婶子大娘大嫂们来共同缝制,把准备好的新里新表新棉花铺平续好,被褥缝合时,婶子大嫂们都会记着往里面塞上几把花生,同时装入的还有红枣、栗子等几种人们认定的吉祥物。花生就是子孙繁衍、家族兴旺的美好寄托。
婚庆品茶,一碟炒花生就是最具吉祥意义的茶点。唢呐声声,鞭炮齐鸣,花轿进门,拜过天地,夫妻入堂,宾客落座,首先是摆茶招待,郑重摆上桌面的,是一壶香茶和几碟茶点,于同桌佐茶的各色果品糕点相比较,炒花生肯定是最具灵动喜庆、吉祥如意形象的担纲茶点。无论婚宴菜谱中的鸡鱼肘肉、七荤八素如何精致,何等丰盛,但在婚宴开席前,让新郎新娘、亲朋宾客先剥几颗花生放在嘴里嚼一嚼,酥香流淌就是美好吉祥的味道,这就是花生的秘意所在。
节庆欢乐的张扬
早年间的春节,花生和春联、鞭炮、猪肉、白面,是为各家各户必备的年货。
除夕夜,亲情融融的花生。年夜饭吃罢,点上红红的蜡烛,燃起震耳的鞭炮,一家老少齐聚一堂,磕着花生,品着香茶,尽享天伦之乐。嚼一颗花生豆,唇齿酥香,含一枚香糖块,满口甜甜,喝一杯菊花茶,神清气爽。幸福满满,亲情融融。
年初一,热情满满的花生。年长辈尊的老人,早早的就把盛着花生的簸箩摆放在堂前,还有糖果和卷烟,为招待登门拜年的人们作准备。天色微明,在噼噼啪啪鞭炮声中,走街入户的拜年活动开始了。一拨又一拨前来拜年的亲族乡邻被热情招呼着抽烟、吃糖、磕花生。临出门,往随行孩子们的小手中、袄兜里塞上一把炒花生,随带着几粒糖块。
当年人们日子艰辛,存点花生平时舍不得吃,春节时翻找出来,自家用铁锅烫沙进行焙炒。焙炒好的花生,外表色泽形状完好如初,荚内之豆已香脆干酥。
2000年以后的几年里,每到头年的日子,村里就都会来几拨专门炒花生的,在街里支起一个半自动的干炒设施,为人们炒焙过年用的花生。而最近这几年,人们都到超市去购买了,炒花生的口味也丰富多彩起来。
花生,玲珑精致,吉祥灵动,酥香味美,炒作简易,储存方便,成为家庭聚会、亲朋招待时既简捷方便,又朴实典雅的节日用品。
门口一幅彤红的春联,院内一地爆碎的鞭屑,屋里随处磕开的花生壳,这才是村里吉祥热闹的春节氛围,这才是欢乐喜庆的农家大年。
花生,不经意间的几处点缀,使纯朴的亲情得以烘托、喜庆氛围得以渲染、吉祥的祈盼得以寄托,将春节点缀成为一曲古朴醇厚的歌。
殷殷可期的节日
秋分,生产队里收花生的日子。
人民公社时期,在生产队里,在社员们心中,收花生似是一个殷殷可期的节日。
到了收花生的日子,全队男女老少,全员出动,青壮拎镐锨,妇孺携筐篮,牛驴负犁套,骡马驾辕车,浩浩荡荡向花生地进发。
花生地头,人马齐集,队长一声令下,花生收获开始。骡马牛驴顺准方位,拉着犁铧顺垄翻;青壮劳力站好畦垄,轮着镐头挨棵刨;老弱妇孺,排定序位,拾秧、抖土、摘仁果。
马嘶驴叫,人声攘攘,惊扰了这片秋意朦胧的土地,寄居在秧棵中的蝈蝈、蚂蚱、蟋蟀急蹦乱跳,隐匿在畦垄间的野兔仓皇逃生。
钢镐起处,一棵花生刨出地面,秧棵提起,抖掉根部的泥土,许多果梗依序展现开来,约莫各长一、两寸,下端均倒系着一枚花生果。玲珑精致的花生果簇玲吊挂,灵动闪现,散发着泥土特有的鲜味,让人略感陶醉,这或许是农家收获时特有的心灵感应。
急不可耐地摘下一颗,剥开湿潮的果壳,一对淡粉色花生豆闪入掌心,水润十足、丰盈饱满、鲜嫩诱人。捏一粒送入嘴中嚼一嚼,口感脆嫩,津汁清爽。
要说吃起来口感好,还是要把花生搞熟才行。于是,人们就地取材,用土坷垃支起一个小土窑,点燃干柴在其中猛烧,待四面的土坷垃微红滚烫时,将摘好的花生果放入其中,把土坷垃捣塌,待会儿里面的花生焖熟了,工间休息时刨出来吃,火候刚好,比刚才吃生豆,果然品味更加鲜美可口。
也有人会在地上挖一个土坑,在坑内点起柴火,抱一抱带秧的花生,带秧慢火烧烤,秧烧的差不多完了,秧上的花生果也就熟了。余火未尽,青烟还冒,人们等不及了,用棍棒把花生从余火灰烬中拨出来,花生皮剥开时烫手,花生豆入嘴时烫口,双手紧倒,哈气直吹,别有一番风趣。
一个生产队,一般种十几、二十来亩花生,一天收完。
收工时谁也不许带走一粒花生,出了这块花生地,队里的花生谁也不能再随便吃了,这是当年生产队里人人都懂的规矩。
花生收回后,队里要统一晒干,优先完成国家的油料征购任务,再留足队里明年的籽种,然后才能给社员们分配。当年的花生是珍贵的物品。
我总在想,收获花生,一项极其普通的农事活动,怎就能在生产队里诱发起人们殷殷期盼的思绪、激发出人们踊跃参与的热情、渲染出节日般欢愉与躁动的氛围呢?
或许是因花生是第一个成熟收获的大秋作物,花生收获是队里秋收的第一镐,似秋收的誓师,又似秋收队伍的校阅。辛劳一年的人们,面对开始的收获,欣喜激动,跃跃欲试。何况,花生又那么玲珑可爱。
还有就是当年物质匮乏,人们想在收花生时,趁公社、大队无人管控之机,吃几把新刨的花生豆,填填肚子,解解嘴馋,不计指标。有人说是为品尝新鲜花生独特清新的味道,那是佯作高雅;有人说是为享受作物收获的乐趣,那是掩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