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牛耕田”之古韵今赏

偶然翻到一本老黄历,纸页陈旧并有些破损,随手一翻,竟掀开了一页绘图,上面有一幅“九牛耕田”的生动画图,这是对一年中农业耕作情势的预测。
同页上还印着“十二龙治水”,“四壬八丙”、“三日得辛”等几幅图画,这是旧时历书上对一年内旱涝、饥饱和收获状况的推断。
早些年,不仅在历书上,在每家每户供奉的灶君神像上,都会有一个“几牛耕田”的明显标注,还有“几龙治水”、“几壬几丙”、“几日得辛”和四时八节及其它的记载。
今年辛丑,生肖属牛,联想到旧时历书和灶君神像上“几牛耕田”的图标,不由得引发了一些关于“牛”的习俗文化的好奇与思考。
历经农耕文化悠久漫长的潜移浸润,“牛”已由犁地耕田的牲畜,演化成为了农耕、收获等农事行为的形意符号和概念象征。
不知何时,有人开始用“几牛耕田”的形象描述,对一年中的农业耕作状况进行预测与解读。“几牛耕田”,就是按农历干支历法,数一数正月初一至十二日之内,那一日是地支中的丑日,即随机判定本年为“几牛耕田”,并以耕牛多少这种谜语式的寓意,喻示本年农耕状况的预测信息,“牛多好耕田,牛少困惑多”。
这是古老悠久的农耕文明对“牛”文化的一个精妙创意。“牛”也就成为了农村和农民们特别关注的信息标识。
自兹始,每一本黄历中,就有了一幅“几牛耕田”的形象绘图。
自兹始,每一户供奉的灶君神像上,就有了一个“几牛耕田”的明显标注。
“牛”的形象信息,及其谜一般的趣味蕴涵,随同历书和灶神一起,进入了广阔地域中的千家万户,从而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解读、宣扬与普及。
每年春节时,人们就郑重的把一本黄历买回家,并虔诚地请来一幅灶君神像。通过对黄历和灶君神像上“几牛耕田”的信息梳理,对照干支卜义,就能对新一年农耕情势作出一个预测,并确定好自己的耕作计划、实施办法与应变策略。同时,在每个人的心底深处,就萌生起了一个对新一年农业丰收的沉甸甸的祈盼。
多少年来,人们都虔诚地认定这灶王爷就是一家之主。一幅灶君神像,就端端正正地贴挂在居家灶台的上方。一日三餐,人们就在灶王爷的注视下烧水煮饭,神像上那“几牛耕田”的几个字,就成为了对全家人的反复示喻,成为了激励人们勤奋耕作的精神动能。
春播夏管,秋收冬藏,一年结束,收获定局。到了腊月二十三,人们摘下供奉了一年的灶君神像,比照上面“几牛耕田”的标注,对全家一年来的耕播效益作一个认真的回顾与总结,然后焚香秉烛,恭送灶王爷上天述职,并虔诚地祷告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期盼为来年的农耕带来利好消息。
一本历书,一幅神像,以古老神奇的干支逻辑与卜易思维,用“几牛耕田”的特殊语言,推演着农耕情势年度变化的预测信息,支撑着人们趋利避害、勤劳奋发、不懈耕耘的心理意志。
在走出农耕时代,进入现代文明的今天,这“几牛耕田”的信奉与传承,已成了农耕史上一叶久远而厚重的记忆,成为了茶余饭后人们津津乐道的趣味谈资。
今年农历辛丑年,按干支历法推演,为“十一牛耕田”,“二龙治水”、“二壬六丙”、“一日得辛”。
外一篇:
今年辛丑,愿“牛”的生肖年份为人们带来好运。
牛是人们在农业耕作中最早驯养和使用的牲畜,几千年来,牛拓田垦地默默耕耘,同人类一起著述着悠久的农耕史话。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和发展,“牛”的内涵逐渐得以丰富、拓展与升华,牛不仅成为了农耕的符号、拓荒的图腾、勤奋的象征,还以特色鲜明、蕴涵独具的文化形态,悄无声息地融入了人文社会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古时,人们就以“鞭策春牛”的仪式迎接立春。这个“牛”,是新春开始的节令坐标。
在四时八节的节令循环中,人们念叨着“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谚语启动春耕。这个“牛”,是春回大地、农耕开始的生动描绘。
在十二生肖的地支流转中,人们遵循着“牛马年好种田”的古训,勤谨耕耘,储粮备荒。这个“牛”,是干支演变、规律循环的经验总结。
一代又一代英模志士,满怀着“牛气冲天”的壮志豪情,不畏艰辛,开拓进取,建功立业。这个“牛”,是凌云壮志的抒发、昂扬气势的展现。
数不清的人吟诵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胸怀着爱国爱家爱人民的高尚情操,拓展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就是鲁迅的一个经典诗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内涵得以拓展和升华。这个“牛”,成为了大公无私、甘心为民精神的彰显。
还有那耿直倔强的“牛脾气”、英勇无畏的“初生牛犊”、力大无穷的“九牛二虎”……都会让人唏嘘感叹。
牛的元素,牛的符号,牛的形态信息,牛的文化特色,融入了人们的思维意念,融入了淳朴的乡风民俗,融入了细微的社会生活,在华夏文明的历史沿革中留下了一道深刻而鲜明的印迹。
今年辛丑,望总书记“大力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之号召,能为祖国、为人民带来蓬勃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