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歌》是马勒根据汉斯·贝格的《中国之笛》中李白、钱起(长期以来误作张籍,最近我们确证为钱起)、孟浩然和王维所作七首德译唐诗创作的。《大地之歌》包括六个乐章: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歌词选自李白的《悲歌行》;第二乐章《寒秋孤影》(Der Einsame
im Herbst),歌词选自钱起的《效古秋夜长》;第三乐章《青春》(Von der
Jugend),歌词选自李白(?)的不明诗篇,德译名《琉璃亭》(Der Pavillon aus
Porzelian);第四乐章《美女》(Von der
Schonheit),歌词选自李白的《采莲曲》;第五乐章《春天里的醉汉》(Der Trunkene im
Fruhling),歌词选自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第六乐章《永别》(Der
Abschied),歌词选自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止》和王维的《送别》。
第一乐章:《悲歌行》 李白
悲来乎 悲来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 听我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 天下无人知我心
君有数斗酒 我有三尺琴
琴鸣酒乐两相得 一杯不啻千钧金
悲来乎 悲来乎
天虽长 地虽久
金玉满堂应不守 富贵百年能几何 死生一度人皆有
孤猿坐啼坟上月 且须一尽悲中酒
悲来乎 悲来乎
凤凰不至河无图 微子去之箕子奴
汉帝不忆李将军 楚王放却屈大夫
悲来乎 悲来乎
秦家李斯早追悔 虚名拨向身之外
范子何曾爱五湖 功成名遂身自退
剑是一夫用 书能知姓名
惠施不肯干万乘 卜式未必穷一经
还须黑头取方伯 莫谩白首为儒生
第二乐章:《效古秋夜长》 钱起
秋汉飞玉霜 北风扫荷香
含情纺织孤灯尽 拭泪相思寒漏长
檐前碧云静如水 月吊栖乌啼鸟起
谁家少妇事鸳机 锦幕云屏深掩扉
白玉窗中闻落叶 应怜寒女独无衣
第三乐章: 李白所作某首,但至今未找到。各种猜测版本见最后。
第四乐章:《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 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月 风飘香袖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 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 见此踟蹰空断肠
第五乐章:《春日醉起言志》 李白
处世若大梦 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 颓然卧前楹
觉来眄庭前 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 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 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 曲尽已忘情
第六乐章:《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 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 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 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 孤琴候萝径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最后,关于第三乐章,有人认为源于《宴陶家亭子》,有人认为源于《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有人认为源于《清平调三章》题注,也有人认为《青春》完全是译者的仿作。
第三乐章《青春》中文译文:
白瓷青亭伫在小池塘上
翠色拱桥如虎背
弓踞在亭岸之间
亭阁中有一群好友相聚
鲜著玉戴
肆酒喧哗
笔颂抑扬
他们的罗袖高挽
丝冠挣脱了礼缚
盘上他们的颈领
池面宁澈如镜
清晰灼映著池畔亭间的一景一物
白瓷青亭中的欢腾喧嚣
也倒映在这水镜之中
翠色拱桥的倒影如一弯明月
依偎在涟漪之间
池面上的倒影亭阁里
亦是一群相聚的好友
鲜著玉戴
肆酒喧哗
(朋友啊!
须知你我今朝的欢乐
就如同这池面上的浮光掠影
当日暮西沉
一切终将消逝在黑暗之中)
《青春》歌词源于戈谢《玉书》的《琉璃亭》。
下面是戈谢《琉璃亭》的译文(译自《玉书》第179-180页):
在小小的人工湖中央,
有一座绿白两色的琉璃亭;
通过一条虎背似的拱形玉桥,
就可以到那里。
亭中有几个朋友,
穿着亮丽的长袍,
在一起饮微温的酒。
他们兴高采烈地聊天、赋诗,
因而把帽子往后推,
把袖子稍稍撂起。
在湖中倒映出小桥,
像玉色的新月,
几个朋友,
穿着亮丽的长袍,
头脚倒置地在琉璃亭中饮酒。
《宴陶家亭子》
曲巷幽人宅,高门大士家。池开照胆镜,林吐破颜花。
绿水藏春日,青轩秘晚霞。若闻弦管妙,金谷不能夸。
《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
通驿公馆南有水亭焉。四甍军羽飞,绝浦屿。盖有前摄令河东薛公栋而宇之。今宰陇西李公明化开物成务,又横其梁而阁之。昼鸣闲琴,夕酌清月。盖为接輶轩,祖远客之佳境也。制置既久,莫知何名。司马武公长才博古,独映方外。因据胡床,岸帻啸咏,而谓前长史李公及诸公曰:“此亭跨姑熟之水,可称为姑熟亭焉。”嘉名胜概,自我作也。且夫曹官绂冕者,大贤处之,若游青山,卧白云,逍遥偃傲,何适不可?小才居之,窘而自拘,悄若桎梏,则清风朗月,河英岳秀,皆为弃物,安得称焉?所以司马南邻,当文章之旗,翰林客卿,挥辞锋以战胜。名教乐地,无非得俊之场也。千载一时,言诗纪志。
《清平调三章》题注
天宝中,白供奉翰林。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会花开,上乘照夜白,太真以步辇从,诏选梨园中弟子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手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白承诏,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龟年歌之。太真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歌词,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偏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饮罢,敛绣巾重拜。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
个人倾向于《宴陶家亭子》这首诗,具体请参看钱仁康教授于《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的《〈大地之歌〉唐诗谜十七年前已解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50b31010006ct.html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43746.htm
《大地之歌》唱响唐诗:
http://shwomen.eastday.com/renda/node5661/node5663/node5676/userobject1ai1428277.html
马勒《大地之歌》第二第三乐章试解:
http://news.sina.com.cn/culture/1999-10-21/24234.html
关于马勒《大地之歌》唐诗歌词之解译研究的综述:
http://www.guoxue.com/?p=1682
马勒《大地之歌》唐诗歌词解译 及作品评价学术研讨会召开:
http://philosophyol.com/bbs/viewthread.php?tid=8752
马勒《大地之歌》的唐诗谜
(2006-11-03
22:32:12)
马勒的《大地之歌》,是根据中国唐诗的意境,加上作曲家自身的情感,于上世纪初谱成的。
今日重听,发现注释中第二、三乐章所对应的唐诗还搞清楚,因此在网上搜索,终于找到可信的答案了,觉得还蛮有趣的,也颇长见识。有了这些背景材料,再听此曲,恐怕有不同的感觉。
《大地之歌》唐诗谜十七年前已解疑
钱仁康
一
从“世纪之谜”说起
1999年5月29日《深圳商报·深圳周末》发表陈秉安《谁能破译两首唐诗的密码?》一文,引起了学术界研讨“世纪之谜”的热潮。其实早在1983年,英国专门研究马勒的音乐学家米歇尔博士就来信和我商讨《大地之歌》第二、三乐章中两首唐诗的来源。当时(1983年夏季)我经过审慎周密的调查研究和苦心孤诣的求索考证,确认第二乐章《寒秋孤影》来源于钱起的《效古秋夜长》;不久又查明第三乐章《青春》来源于李白的《宴陶家亭子》。这两首德译唐诗都来自德国作家汉斯·贝特该的诗集《中国之笛》,贝特该是参照法国女作家戈蒂埃的《玉书》创作《寒秋孤影》(在《玉书》中题作《秋夜》)和《青春》(在《玉书》和《中国之笛》中原题《陶亭》)的。
二 考证《寒秋孤影》的来源
《中国之笛》收有三首Tschang-Tsi的诗,《寒秋孤影》是其中一首;另一首《忠诚的妻子》显然是张籍的《节妇吟》,可见Tschang-Tsi就是张籍。但我遍查《全唐诗》中张籍的诗,却找不到一首与《寒秋孤影》内容相近的诗。后来想起钱起的姓名也和Tschang-Tsi仿佛近似,才从钱起的诗中找到了内容与《塞秋孤影》相契合的《效古秋夜长》。可见戈蒂埃是把钱起和张籍误为一人,才把两人的诗都注明为Tschang-Tsi所作。《寒秋孤影》包含16行诗,是《效古秋夜长》开头4句的意译,恰好把每句唐诗译成4行德文诗。我把译诗和原诗并列对照,可以看出,译诗尽管加枝添叶,篇幅扩大了三倍,内容还是和原诗应节合拍,适相启符:
《寒秋孤影》 《效古秋夜长》
水上弥漫着蓝色的秋雾,
草上覆盖着雪白的寒霜, 秋汉飞玉霜,
好像被艺术家用玉粉
撒在娇嫩的草叶上。
花的香味已经消散,
冷风把花朵吹倒。 此风扫荷香,
凋谢了的金色的荷花,
在水上随风飘摇。
我的心劳累不堪,小灯
在熄灭,催我去睡眠。 含情纺织孤灯尽,
我走向您,亲爱的安息之处——
让我睡吧,我需要恢复疲倦。
我在孤独中尽情哭泣,
心中的秋天正当长夜漫漫; 拭泪相思寒漏长。
慈爱的太阳,你是否不再
把我痛苦的眼泪照干?
1983年8月5日,我把我对《寒秋孤影》一诗来源的考证,写信告诉了米歇尔博士。他在他所著《古斯塔夫·马勒》第三卷《生与死的歌曲和交响曲》中对我的考证表示赞同,认为《效古秋夜长》和《寒秋孤影》“在形象上处处互相契合——秋天、玉霜、荷花、孤独的人、思念远人、孤灯熄灭、热泪盈眶等等——这些至少可以使我乐于把钱教授提供的诗,作为《寒秋孤影》的可能的来源。”1983年冬,我应《解放军歌曲》编者陈奎及同志之邀,撰写《马勒的〈大地之歌〉与唐诗》一文,发表于《解放军歌曲》1983年第12期(1983年12月5日出版),文中明确提出我的观点——《寒秋孤影》来源于钱起的《效古秋夜长》。顷见1999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文化周刊》发表任一平、陆震纶同志的《揭开马勒〈大地之歌〉第二乐章唐诗之谜》一文,认为“《寒秋孤影》源于钱起的《效古秋夜长》”,这实际上就是我在17年前考证此诗来源作出的结论。周笃文、洪允息先生在《〈青春〉,一首扑朔迷离的仿唐诗》(见1999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文中盛称找出《效古秋夜长》“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可见海内外学者对此都表赞同,尚未闻有人提出异议。
三 考证《青春》的来源
第三乐章《青春》,在《玉书》和《中国之笛》中都题作《陶亭》,并注明原诗作者是李太白。译诗分七节,每节三行,我把它译成汉文如下:
小小池塘的中央,
矗立着一座凉亭,
用绿白陶瓷建成。
一座玉带拱桥,
像老虎的弓背一样,
横跨到凉亭上。
朋友们坐在亭中,
衣冠楚楚,饮酒聊天,
写出许多诗篇。
他们飘动着丝袖,
戴着绸帽回转身,
交头接耳,笑语盈盈。
平静的池水,
像一面镜子,
奇妙地反映出:
半月形的拱桥
像倒立的弓。朋友们
衣冠楚楚,饮酒聊天,
全都上下颠倒,
坐在用绿白陶瓷
建成的凉亭中。
我翻遍了《李太白全集》,找不到一首内容与此相近的诗。后来从《陶亭》的诗题得到启发,发现李白有一首《宴陶家亭子》,诗题和内容都和《陶亭》有关:
宴陶家亭子
曲巷幽人宅,高门大士家。
池开照胆镜,林吐破颜花。
绿水藏春日,青轩袐晚霞。
若闻弦管妙,金谷不能夸。
我想贝特该所根据的《玉书》的作者戈蒂埃女士,一定是把“陶家亭子”误解为“陶制的亭子”,才把诗题译为《陶亭》的。如果译诗不是来源于李白的《宴陶家亭子》,则译者何以把诗题译作《陶亭》,就完全不可理解了;因为这个诗题不仅和李白的任何一首其他的诗对不上号,也和我国历代任何一首古诗挂不上钩;我国古代园亭只有竹亭、木亭、茅亭、砖亭和石亭,连铜亭也很少见,至于陶亭就更闻所未闻了。而且李白的《宴陶家亭子》是写他上招饮、亭园雅集的事,和《陶亭》的题材内容正好吻合。《陶亭》的译者并不拘泥于李白的原诗,而是根据诗题自由发挥,描写“曲巷幽人宅,高门大士家”的觞盛会。诗中形容用绿白陶瓷建成的凉亭,是意译“青轩袐晚霞”一句;诗的后半部分(最后三节)描写水中倒影,则是从“池开照胆镜”一句生发出来的。因此我敢肯定,《大地之歌》第三乐章《青春》的原诗,是李白的《宴陶家亭子》。
四 结语
任一平、陆震纶同志在《揭开马勒〈大地之歌〉第二乐章唐诗之谜》一文中说:“这一诞生于本世纪初的‘世纪之谜’,终于在本世纪末获得破解。”按《大地之歌》作于1908年,我在1983年对两首德译唐诗的来源进行考证时,离《大地之歌》的诞生不过75年,尚未成为“世纪之谜”;而破解此谜是在17年前,并非“本世纪末”。
摘自:《光明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