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客家的粄是把大米加工成粉面后做成的食物。主要以糯米为主,也会用籼米、大禾米,一般把浸软的大米磨成浆,再压干水即为米薤(粄脆),它可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粄。在许多场合,客家人喜欢做粄、食粄来表达他们的心情以及渲染当时的气氛。粄类食品在客家人心中是吉祥的象征,也是客家美食文化的传承。
首先表现在红白喜事上,无论是婚、丧、喜、庆生等客家人都喜欢食粄来表现它独特的意义。结婚生子、做大寿等喜庆的事客家人喜欢吃红粄(米薤中包红豆沙、花生粉,也可什么馅料也不放,再用粄印印出龟甲纹,涂上鲜艳的食红),红粄是喜庆长寿的象征。生子后为了要庆贺家中有新添的男丁要做添丁红粄,通常在满月或是百岁时“祭天公”,以感谢上天赐男丁之福,在新丁粄祭拜上天和拜完祖宗后,要分发给邻舍,生子后第一年回娘家,除了红粄,还要做笼粄送给自己的亲房,是把快乐分享给大家的意思。新房落成要红粄,期望万载兴隆;做大寿要红粄,祈祷长命百岁;新建的坟,也必须做红粄,祭祀山神祈福。有时候在喜庆的日子客家人也喜欢食红桃粄,以糯米粉加上粄红揉成面团之后包上馅料,印上红桃印,桃粄寓意吉祥。客家人遇办丧事或扫墓时则喜欢用发粄。做法是把酵粉放在粄浆里,使它发酵后再蒸,蒸到粄面隆起而分裂,称之为“笑”,蒸发粄要蒸笑了才好,越“笑”越讨喜,因为暗喻“开运、发福、发财”等大吉大利、去除霉运的意思。
http://s8/large/0034eklCgy6LCjgum2387
逢年过节,客家人都要做粄、食粄。元宵节,要吃粄籽圆(汤圆)。每年清明节,客家人的习俗是祭祀、踏青,顺便采摘些鲜嫩的艾叶来制作艾粄,艾粄是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端午节流行“包粽子”,不打粄,但有些乡村也会吃发酵粄、笼粄。农历六月收获了早稻米,会做新米粄过食“新”节。农历入伏吃“仙人粄”是客家人的习俗,它是用“仙人草”熬成的。“仙人粄”有降温解暑之功,在“仙人粄”中调入蜂蜜,食之清甜爽口,沁人心脾。据说这天吃了“仙人粄”,整个盛夏都不会长痱子。农历七月十五过七月节(中元节),吃粄是肯定的,汁浸米,磨成米浆,入油锅加热搅拌黏稠成粄,在簸箕内揣到韧性十足后,用粄印印出美丽的花纹,一个个小圆粄,金灿灿,香喷喷,蘸漏水糖,吃起来香味十足。九月重阳吃九层粄祝福老人,九层粄是白糖米浆和红糖米浆逐层添加、蒸制的。所谓冬至吃萝卜赛过小人参,萝卜粄是最具客家风味的冬至食品,在客家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冬至来临,家家都会用糯米和萝卜丝等做成萝卜粄,然后用香蕉叶垫住放在锅里蒸。新年到,家家户户浸糯米,磨米薤,煎煎堆,做油果。
平时过日子也会做粄、食粄,花样还挺多。芋头粄是以芋头为主要原料,混合糯米饭,加上香菇、鱿鱼、虾米之类的;萝卜粄、南瓜粄、番薯粄是米浆内加入萝卜、南瓜、番薯丝蒸熟的。此外还有发粄、捆粄、笋粄、草粄、雪圆粄、忆子粄、簸箕粄、算盘籽粄、味酵粄、老鼠粄、米豆粄。这些粄大多造型古朴、大方,或条、或块、或圆、或方、或菱、或薄片或饺子形,手工制作为多,个别用模具压成形的。口味则甜、咸均有,各种味道、馅料交织融合,真个叫人回味无穷。而粄的吃法也多。或蘸吃、或炸吃、或炒吃、或汤吃、或蒸吃、或热吃、或凉吃、或加馅做包子饺子吃。各有特色,风味别致。
客家人为何爱吃粄?据悉,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山区时,把中原饮食文化也随之带来,中原以面粉为主食,到南方后没有面粉,聪明的客家人就以当地盛产淀粉类原料为主食,创造性地发明以大米、淀粉为主要原料的饮食文化;其次因为粄食中的糯米含有较多的直链淀粉,黏性强,不易消化,耐饱,其制品入胃后能维持较长的时间而不感到饥饿,所以客家人常用糯米制作粄,作为餐与餐之间的点心,以支撑繁重的劳动。
如今,社会的发达以及物资的充裕,使人们对粄类的食品愈来愈没有兴趣,加上粄食的工序比较繁琐,客家人渐渐不做粄,不食粄了。虽然如此,逢年过节时客家人还是会到街上买一两块粄来应应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