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野草》中的动物谱系话语

(2024-11-14 09:05:16)
分类: 学术论述

该文刊发于《惠州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

论《野草》中的动物谱系话语

毫无疑问,在人类与动物之间存在着历史悠久、张力繁复的共处关系:在人类不同历史时期处理动物亦有可能不同的策略:从猎杀到饲养到环保爱护,人和动物之间相生相克亦相濡以沫。当然,如果加上人类对动物的想象、图腾或隐喻式处理,人和动物的关系在前者占主动地位的同时更显错综复杂。反过来看,对动物的处置,哪怕是文化不成熟时期显得不科学的分类,也可以反映出人类的文化生态,如人所论,“各种分类体系一方面对自然界的物种进行组织,另一方面又反映观察者的世界观,反映观察活动赖以出发的文化背景,不论这个分类体系是不是能自圆其说。” [1]

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即使压缩时空,将之窄化为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国,即使受困于资料限制,胡司德(Roel Sterckx)教授依然可以呈现出其间的繁复精彩,而焦点则是动物理念与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包含社会、政治、思想等方面权威的形成过程)。在论者看来,动物研究可以在人类自我认知的考察中至少扮演四种角色:第一,动物是个自然范畴或生物学范畴;第二,动物也是社会学范畴,动物既是社会实践对象,又反映社会组织状况,甚至影响社会组织;第三,动物是权力的对象和媒介;第四,动物作为形象和符号,是人类思维的助手。 [2] 上述论断不仅拓展了我们对动物角色的认知,而且从某种程度上也破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迷思,至少点明了动物之于人类社会的可能反作用。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兼擅多种文体的鲁迅先生自然也是书写动物的高手。各种文体中都不乏精彩实践:小说中,《狂人日记》中的虫豸说法其实是进化论和尼采超人学说的表征,当然也可以有更宏阔的关怀与立场:人、动物、超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则引人深思,如人所论,鲁迅的进化论则与他的天赋本善的人性论相联系鲁迅认为人与非人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有人性而非人动物只有兽性;类猿人真的人的本质区别则在于,类猿人虽然已具有天赋本善的人性,但还不同程度地残留着兽性, 其人性又常遭到从兽性滋生出来的兽道文化的扭曲污染泯灭, 无法健康地生长发展, 因而类猿人难免保留着一些类猿的性质, 真的人则是一种彻底根除了兽性人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 [3]

而到了《兔和猫》、《鸭的喜剧》中在书写造物主之余其实也不乏人道主义的关怀;《阿Q正传》中既有对看客们类似“马蚁”的书写,同时又有对他们眼神如狼噬人的警惕性细描,“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 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当然在杂文、散文中亦不乏此类书写,如李欧梵教授所言,“无数的例子证明鲁迅是多么地关注着中国国民性的这否定的方面,独异个人正是面对着这一切卓然而立,孤独,无权。当然,这一切聚合在一起,也形成鲁迅对中国,以及他自己所处地位的悲剧的看法。” [4]

迄今为止,对鲁迅笔下动物的研究最为集中的则是靳新来的《“人”与“兽”的纠葛——鲁迅笔下的动物意象》(上海三联书店,2010)。该书基本上论及了鲁迅笔下动物的方方面面,也择其重点动物,如狼、猫头鹰、蛇、狗猫羊等进行分类论述,同时也涉及了动物意象的整体分类,两个相对立的大类,“联系着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如果说在以狼为代表的动物意象的刻画中,蕴含了鲁迅对理想中的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深沉探索和热切期望,那么在以‘叭儿狗’为代表的动物意象的营造中,则蕴含了鲁迅对现实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奴性的深刻思考和强烈批判。” [5] 但在我们看来,在获益匪浅之余亦意犹未尽,基本上有关《野草》中的动物书写都是散落其间,缺乏对于动物谱系可能性的探究,而同时论者对动物主体性的勘察亦相对薄弱,为此笔者企图继续深挖,集中研究《野草》中的动物谱系。

 论《野草》中的动物谱系话语


论《野草》中的动物谱系话语

论《野草》中的动物谱系话语

论《野草》中的动物谱系话语

论《野草》中的动物谱系话语

论《野草》中的动物谱系话语

论《野草》中的动物谱系话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