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文文学”在新兴中文系建设中的能效——以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为例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术论述 |
【此文刊发《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24年第1期】
更丰富内容可参
内容提要:华文文学的发展与研究日新月异,已经成为一个亟需重视、开拓和提升的新兴领域,它潜力巨大,不论是从经典创造、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还是人才培养方面都可以提供新的可能性。如何让这个重要存在进入大学(新兴)中文系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里面发挥能效也引人注目,2015年10月创办的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对此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当然也期待更多有心人士加入进来共同推进有关建设。
华文文学及其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大陆的学术语境中历史不算悠久,甚至其学科地位也只是聊备一格,很多时候它只是被侥幸而且不安[1] 地纳入二级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下面,有些时候在项目申请的研究类别里面或产生一点变化,可能变成了交叉学科。但实际上,我们应该知道,作为一个极富潜力的新兴研究领域,它的丰富性、可延展性亟待高度重视、大力开发和按部就班提升。从其学术生长点来说,它是一个堪称卧虎藏龙的新领地,举凡中国性、本土性、后殖民、离散(diaspora)等等理论或术语皆有用武之地。我们单从学科发展的学术命名上就可见一斑:海外华文文学、台港文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华人文学、华语语系(Sinophone)[2] 文学等等琳琅满目,尽管其中密布了可能的权力/话语(如中国中心论、西方学界话语权、东方主义等),但其丰富可能性不容小觑。而如果考虑到它的跨学科性质,它其实关联了不同区域或国家语言、文学、族群、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学科;而从其和重要政治理念关联角度来看,它甚至也是不折不扣的先行者和承载者:华文文学的发展时空其实和“一带一路”[3] 沿线国家及区域的方方面面有力重合,华文文学及文化的推进与专业研究其实早就暗合了有关文化融通;同样,炙手可热的粤港澳大湾区概念[4] 其实和岭南文化或粤语文学等高度交叉,而这样的文化视阈早已拓展到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欧美华人区。一句话,华文文学其实再现了繁复现代性与华人性接触与融合的丰富可能性。而对于新兴中文系来说,我们既要赓续优秀传统,同时更要涵容新的未来可行性。
一、
毫无疑问,一门课程或一个学科在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做好长远规划且科学合理,也即,有关方案必须做好顶层设计。2015年10月诞生的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自然有其重要使命和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围绕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将珠海校区建设成为具有一流办学水平和广泛国际声誉的现代化滨海校区,中文系(珠海)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广博的人文科学专门知识、开阔的国际视野与强烈的本土关怀意识、较强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写作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必须提醒的是,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康乐园)还有一个历史悠久、蜚声海内外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在共享一个中文学科、互补共存的前提下,如何在完成新兴中文系基本学科结构搭建之余建设自己的鲜明特色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华文文学如何写入20世纪中国文学史或有关培养方案并不顺利且不圆满,因为有关研究和师资都相对边缘:在中国大陆的众多高校里面,除了极个别有条件的涉侨或学科基础有雄厚历史的大学,比如暨南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科院、山东大学、华侨大学、汕头大学等,大部分中国现当代(或20世纪中国)文学史教材只是让它占据一个章节(比如黄修己主编的中山大学版《20世纪中国文学史》),宛如政治正确的完整性具备填充,更谨慎的书写甚至是存而不论(比如陈思和主编的复旦大学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我曾经撰文论述过华文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教学设置以及内容互补上的重要性以及一己的努力[5] ,但更多也是修修补补的尝试。但实际上,我们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改变和提升华文文学的地位,并且让它充分发挥出它的学科优势、能动性以及突破限制进而拓展新的可能性。
事关人才培养,因此必须强调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竞争性。中文系(珠海)2016年上半年开始谋划培养方案,充分尊重学生思维成长的科学性和兼顾中文学科培养的递进性与丰富性,大一、大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功——阅读与写作,逐步形成具有“脸谱”特征的系列课程:结合文学史课程的设置,紧密配套开设经典作品细读系列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三)的开设,会相应开设“古代经典细读”(一)、(二)、(三)等;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课程,则会设置“现当代文学经典细读”课程;外国文学史(上、下)则会相伴开设“西方经典细读”(上、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对文学史课程有全面通盘了解的同时,也能养成对不同时期经典作品的细致阅读的良好习惯,做到点线面结合,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和良好的学科结构布局,为提高学生写作及思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到了大学三、四年级,则适当加多思想类、中西文学批评理论等课程,同时将文本的细读、选读及时转为“专题研究”,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强调循序渐进:比如大三(上)的设置包括:现代汉语专题研究;美学、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专题研究;中华元典研究(三);华文文学(一);西方经典细读等。可谓古今中外课程都有,同时是从文本精读转换到专题研究。不难看出,《华文文学》的开设要到大三才开始,上学期开始第一部分课程,下学期开设第二部分,这恰恰也是实现本硕课程打通的重要时段,可以强化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学术基础与思维锤炼。易言之,华文文学作为两学期4个学分的必修课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和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教研室合作开设区域文学专题研究选修课,这种设计在全国传统的中文系或文学院一般是很难做到的。
更进一步,如果想把特色课程做好,必须依赖强大的学术研究基础,因此,中文系(珠海)的三大平台之一“华文文学及文化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该平台通过建设合理人才梯队规划与规模,希望大力引进各方向带头人、青年骨干、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实现年龄职称次序井然、研究方向合理搭配,该平台的长期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华文文学学术团队。不仅如此,所有教师必须兼具华文文学学术研究的双重视野:在地化和客观性。这是符合有关研究的客观规律的,一方面必须具备所研究对象所在地的本土视野,不能只是通过文字材料隔靴搔痒,只做单纯的文本解读,他必须具备非常雄厚的本土(insider)经验,包括回到历史现场和洞察本土研究,另一方面他又有自己的外位性(outsider)视角,能够立足自我学科与理论根基及时把脉、对症下药。[6] 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上,优秀分子(含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涉及有关论题的作者必须前往研究对象在地进行田野考察、访谈和资料查找,甚至交换访学,借此既了解在地文学与文化,同时也凸显和强化自己的独特性。因此,中文系(珠海)还特别设立了“华文文学教研室”,有关师资在引进时则会特别看重其丰富的本土经验(local knowledge)和多元的知识架构,比如,教师们往往来自欧美、东南亚、台湾、香港及国内优势学科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且从事有关学科研究,这样他才能传授、感染或引领同学们进入不同于中国大陆语境的另类本土文学及文化。
同样,为了让同学们拥有更好的国际视野与区域情怀,“华文文学”课程的开设也必须充分考虑到整体文学成就及有关研究的成熟度,同时更要提醒大家注意其丰富的文化功能。相较而言,在举世瞩目的东南亚华文文学中,马来西亚(当然也可以结合新加坡)的华文文学成就最高,无论是作家作品数量还是颇具特色的创新性质量皆然,而且她还具有和香港、台湾文学相比更加国际化和异域风情的独特风格。其他区域,如台湾、香港、东南亚其他国家和欧美华文/华人文学也可以灵活处理,进行综论或单独处理。当然,需要确认和强调的是,台湾和香港文学属于大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因为历史原因它们又有独特和丰富的文化面貌。
二、
黄万华教授曾经深刻地指出,“华文文学创作的语言环境与近百年中国大陆的情况有所不同,一是 (身心)漂泊中对包括方言在内的母语本根的归宿意识和实践自觉;二是丰富的地域路径中,包括语言哲学在内的世界性现代思潮对华人社群、作家个人产生的直接影响;三是多种语言并存的社会环境促成语言能力的养成。这些语言环境的因素,使得作为母语的汉语资源的文学本体化,成为华文文学史最重要的历史线索。”[7] 正是聚焦于中国文学以外质量齐飞、堪称整体最优秀的华文书写区域——马华文学,无论是语言环境还是诗学建构,无论是多元文化还是繁复认同都可以证明马华文学的独特性、吸引力与认真研修的必要性。同时,恰恰是立足于精华辈出的马华文学场域,研读者才更有兴趣与信心持之以恒、走得更远。
如前所述,《华文文学(一)》其实主要聚焦于100多年来特色鲜明、名家辈出、激动人心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发展史。而且从空间上看,马华文学必须尽可能宽口径:它包含了东马、西马和在台马华文学,甚至部分改变国籍以前对大马华文文学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也被兼容并蓄。
上述精彩如何被讲授?游刃有余或眼花缭乱于各种各样的“南洋”论述中又如何保持定力?此门核心必修课程的顺利开展其实是建基于课程讲述者的研究实力和研究对象的双重可观性而进行的成熟操作和决定。主讲人朱崇科教授具有4年半的新马本土经验,长期研究新马华文文学,有关研究著作包括:1《本土性的纠葛——边缘放逐“南洋”虚构本土迷思》(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中国大陆增订版改名为《“南洋”纠葛与本土中国性》,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2《考古文学“南洋”——新马华文文学与本土性》(上海三联书店,2008);3《华语比较文学:问题意识及批评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12);4《马华文学12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以及5《台湾经验与“南洋”叙述》(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23)。而该课程使用的主要教材就是业界评价较高的《马华文学12家》,兼用《考古文学“南洋”——新马华文文学与本土性》与《台湾经验与“南洋”叙述》。
这门课程的意图就是“通过对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整学期学习,让大家初步掌握马华文学史的脉络、主要作家流派以及他们所呈现出的独特本土性和第四种中国性。借此可以建立同学们的家国情怀、世界眼光,从而更好地观照中国文学。”说到底,还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在立足马华文学基础之上具备“华语比较文学”[8] 的研究方法与视野建构。
按照规定和课程设计,这门课采用了教师讲授为主和讨论课为辅结合的方式,这样可以方便具有中国大陆背景的同学逐步深入马华本土。课程设置如下:
第1讲 导论
2马来西亚历史及现在
3本土性的起源及发展(1920-1940)
4看本土如何流动?【阅读九丹《乌鸦》】
讨论一:你如何看待历史或现实中的“南洋”?
5马华现实主义书写:以方北方为中心
6:王润华;
7:吴岸;
8:李永平;
讨论二:李永平的《吉陵春秋》
9:张贵兴;
10:黄锦树(虚构);
11:黄锦树(论述)
12:黎紫书;
第13讲:李永平张贵兴的原乡书写
讨论三:如何看待马华文学的边界?
第14讲 欧大旭【马华来西亚华人文学,英语写作代表】
第5讲 总结
不难看出,上述课程设置其实颇有多元关怀。第一是非常犀利明晰的问题意识,比如,流动的本土性、繁复的原乡实践、对优秀双栖作家学者黄锦树的穷形尽相解剖;第二是照顾到历时性不同时空中不同流派代表性人物的精彩与限制,比如方北方、吴岸、张贵兴身上被赋予了文学流派和时空体的复杂交叉;第三是学生参与度高且难度不小:三次讨论课的设置是由浅入深的,第一次旨在打破思维惯性,第二次则是经典细读,第三次则是继续开拓思维,养成独立思考且具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大约80-90名学生每次上台可以有3组同学代表,每组可发言25分钟,三次刚好轮完9组。讨论课留有教师15分钟的点评、总结和升华时间,借助朋辈竞争互补和长辈提升支持,青年学子可以更快成长。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最通行的业内教材是饶芃子 杨匡汉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教程》[9] ,它的内容涉及东南亚、东北亚华文文学、北美、欧洲及大洋洲华文文学,作为通论性的教材适合初学者开拓视阈,令人有较好的整体观与主线感,但对于相对集中的区域或国别华文文学处理(比如马华文学)则显得偏于简单化处理,乃至蜻蜓点水了。
三、
中文系(珠海)作为中国大陆大学中文系较早成立“华文文学教研室”的中山大学的直属院系,对于华文文学有关课程的设置自然也有自己的体系和追求。除了《华文文学(一)》之外,还有同样是核心必修课程的《华文文学(二)》以及作为提升课程——限定选修和通识课的《华文文学研究专题》。严格说来,即便是研究兴趣非常广阔,单纯靠一个人把华文文学课程讲得全面、宏阔而又精彩十足是非常困难的,为此必须要兴趣不同、专长迥异的同事进行补偿性实践。
扣紧课程设置和引进师资的研究侧重,《华文文学(二)》显得灵活多变一点(也部分因应非专任教师的流动性),这里面既有对《华文文学(一)》的有力补充,比如东南亚其他区域华文文学、台湾/香港文学或是其他洲的华文文学,甚至也可能部分包含华人文学(尤其是用英语创作作品);同时,也在学术训练上进行了强化和突破,这样其实也方便本科生同学们的继续深造选题与推进。在过去几年里,有关《华文文学(二)》的课程设计如下:
1、马峰博士的实践。
马峰的研究专长尤其聚焦于印尼华文文学以及新马泰女性文学,但他同时兼具比较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训练,这也体现在他的课程设置中:印尼、欧美华文文学、大洋洲华文文学等等,而背后闪耀着的理论则是(再)离散、性别理论以及不同语种之间比较的精彩尝试,比如印尼著名作家普拉姆迪亚和华文作家黄东平的跨越式对照阅读。
课程目标:本课程将与《华文文学(一)》所讲内容形成互补,并从新马华文文学拓展至东南亚其他国别的华文文学,尤其是印尼华文文学。同时,对华文文学的另一重镇——欧美华文文学,将选取典型作家进行深入的文本细读。重点讲解的作家将兼顾华文文学跨区域的广泛性,如白先勇、戴小华、董桥、虹影、黄东平、李忆莙、聂华苓、王鼎钧、严歌苓、曾三清等。课堂则以讲授为主,会随堂安排一定的提问与讨论;布置一定数量的延伸阅读和参考书目;也会适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影片放映等来补充课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