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朝花夕拾》与鲁迅的情感结构

(2021-03-05 10:02:25)
分类: 学术论述

【该文原刊《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页184-193】

《朝花夕拾》与鲁迅的情感结构

《朝花夕拾》作为鲁迅最重要的散文创作之一自有其独特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鲁迅时间充裕背景之下的精心炮制之作:不仅内容指向有其系统性、层次性和历时性安排,而且在诗学追求上也别具一格。其中篇章最早写于19262月的北京,最晚写于1927711日的广州。而在篇幅分配和时空对应上也耐人寻味:前五篇生产在兵荒马乱、郁闷压抑的北京,后五篇诞生于温暖但也无聊的厦门,而《小引》《后记》则撰写于令人五味杂陈的广州。 [1] 不难看出,《朝花夕拾》自有其美学追求,比如即使从章节的结构安排上来看,也有对称性、对比性特征。

作为鲁迅自认求工的五部经典(《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之一,《朝花夕拾》的研究也算得上五彩缤纷,甚至汗牛充栋。尽管表面上看来,作为散文文体研究,有关争议相对少一些。相当精彩的研究在不同时代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专门研究方面,比如王瑶先生势大力沉迄今生命力强劲的《论鲁迅的<</span>朝花夕拾>》(《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杨义《<</span>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专著方面则有王吉鹏、王鹤舒的《鲁迅<</span>朝花夕拾>论稿》(中国窗口出版社,2008)、赖建珍、郑家建的《仰看流云:重读<</span>朝花夕拾>》(海峡文艺出版社,2011)以及魏洪丘的《鲁迅<</span>朝花夕拾>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等等,都有所开拓。

本文则希望另辟蹊径,探讨这部诗学经典和书写主体之间的“情感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s,或译“感觉结构”)关系。颇有意味的是,彼时(尤其是厦门时期和广州某段时期)的鲁迅有充分的时间梳理自己的“情感结构”。英国文化学者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长期革命》中如此定义“感受结构”:“它就像‘结构’所表明的那样是牢固的、明确的,但是它是在我们活动当中最微妙、最难以触知的部分发挥作用的。某种意义上,这种感受结构就是一个时期的文化:它是全部组织中所有要素的特定现实结果。” [2] 从宏阔的意义上说,《朝花夕拾》中的“情感结构”既是鲁迅本人与个体的,同时其虚构性、象征性又使之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时代情感诗化与呈现。而且,这种“情感结构”的经营也体现在《朝花夕拾》的诗学建构上,它不只是单纯的怀旧式二元并存、跨文体写作,甚至架构了更立体的角色与身份空间流动,当然也因此指向繁复。

《朝花夕拾》与鲁迅的情感结构

《朝花夕拾》与鲁迅的情感结构

 《朝花夕拾》与鲁迅的情感结构


《朝花夕拾》与鲁迅的情感结构
《朝花夕拾》与鲁迅的情感结构
《朝花夕拾》与鲁迅的情感结构
《朝花夕拾》与鲁迅的情感结构
《朝花夕拾》与鲁迅的情感结构
《朝花夕拾》与鲁迅的情感结构
《朝花夕拾》与鲁迅的情感结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