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革命话语

分类: 学术论述 |
【该文发表于《南通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页75-80】
中
国人耳熟能详的鲁迅先生一般被称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相较而言,其中最容易被大众确认的身份是文学家(当然其中也有对杂文是否是纯文学的分类差异),而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头衔往往引人质疑(尤其是从狭义的角度思考),当然也有不少解释和辩护。而实际上鲁迅自己对“革
命”二字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知,同时从某种角度看鲁迅先生并不认可一般人所界定的“革
命者”内涵,根据许广平的回忆,弃医从文后的鲁迅颇有自知之明,“革
命者叫你去做,你只得遵命,不许问的。我却要问,要估量这事的价值,所以我不能够做革 命者。”[1]97耐人寻味的是,鲁迅所言的革
命和普通认知的狭义革 命(如抛头颅、洒热血、搞刺杀、上战场冲锋陷阵等)有较大差别,比如其中相当重要的面向就是思想革
命,这也可以看出鲁迅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如王富仁先生指出,鲁迅在他的《呐喊》《彷徨》等作品中所试图证明的是:中国需要一次深刻的、广泛的思想革
命,
政治革 命若不伴随着深刻的思想革 命,
必将与辛亥革 命一样半途夭折。[2]32
所谓“革 命话语”显然不是指源自《易经》的所谓“汤武革 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说法,因为它往往指向了政治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此处更是指添加了西方revolution内涵的现代称谓,革 命往往变成了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生的重大变革,它当然包含了诸多思想大家的经典论述,包括马克思的阶级论观点。而即使是缩小范围,到了20世纪中 国语境内,亦有各种发展理路和繁复论述。[3]
让鲁迅小说遭遇革
命话语可以部分克服以意识形态定论解剖的刻板与先入为主,从而可以部分激活鲁迅先生固有的复杂性,尤其是,他以笔为旗为剑既战斗又韧性的丰富张力。毫无疑问,他在杂文书写(包括演讲中)屡屡提及文学与革
命的关系,更大一点言之,也有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但以小说作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文体进行观照,却亦有其独特进路与孔道。我们不妨从两大层面展开论述,一是革
命的层次,二是革 命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