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摄古镇(四)——木渎榜眼府
榜眼府——冯桂芬之故居。
孤陋寡闻的我,以前只闻其名,不知其实,去年摄访可园“正谊书院”后,方知冯桂芬是一位大家,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其重要的一席。这次探访,从馆藏的资料算是理清了冯桂芬的人生轨迹。
道光十四年,冯桂芬出生于苏州娄门,时值桂花盛开,故取名桂芬。自幼博览群书,通经史,精历算,聪慧颖异,才学闻名乡里。
十八岁应院试,中秀才。
十九岁入苏州正谊书院。
二十三岁时,江苏巡/抚林/则徐识拔冯桂芬,对其所为制举文大加赞赏,有“一时无两之”“国/士”之誉。将其招至抚署读书,并将自己编写的北直水利书稿叫其编校,林则徐的经世思想对冯桂芬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十四岁,应江南乡试中举。
二十五岁至三十一岁,先后三次进/京应会试,均不第而果。
三十二岁,第四次赴/京会试,中一甲二名,俗称榜眼。后被授翰林院编修。其间多次出任不同省乡试主考/官,也曾受聘于金陵惜阴书院,还主修了两江《盐法志》。
咸丰年初期,在苏州力行劝/捐和团/练,这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
五十岁,经历官场的种种风浪,遭遇弹/劾、冷遇,加之旧病复发,自觉时运不济,心情抑郁,心中向往恬淡、闲适的生活。遂辞官回乡,携藏书万卷,隐居苏州邓蔚山麓,后李/秀成攻占苏州,他率一家辗转迁徙,颠沛流离,家/业荡然。
后,逃至上海,居住地近于租/界,目睹并接触了西/方文/化,坚定了他“经世致用”思想的倡导和实践。居上/海四年,完成了著名的《校邠庐抗议》,此乃其人身的重大成就。其间,他还受到李/鸿/章的聘用,凡有大事,李必“咨访”。
同治年初,冯桂芬已是人生晚年,但李/鸿/章等重/臣向同治皇/帝力荐冯桂芬,上谕召冯桂芬进/京,冯桂芬以病推托,主动放弃。在苏州的晚年,先后主持复办了苏州府学,重建了苏州试院,设立了盘门女子普济堂等等。之后,冯桂芬主讲正谊书院,任山长。
同治五年,冯桂芬举家迁址于木渎,建园盖楼,栽竹种花,自名“校邠庐”。受江苏巡抚和苏州巡抚的延请,主持编修《苏州府志》,修志局设在校邠庐,他放手启用大批吴中青年才俊,经实践的砥砺和涵化,后来这些人“成者不可胜数”。五年后冯桂芬为之殚精竭虑,积劳成疾,修志未竟而殁,后由其哲嗣和同仁续完一百五十卷。
冯桂芬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惟善是从”的思想继承了范仲淹、顾炎武、林则徐等先哲前贤的千古文脉,又自出机杼,创榛辟莽,昭示了明德之风在吴中大地踵武赓续,迭代相传的优秀传统。
故居坐南朝北,前宅后院的格局再现了江南园林的风格。面对胥江,三进一院。
故居入口
门厅——显志堂为冯桂芬亲笔所写
做学问、修志之厅
藏书
砖雕为故居三宝之一,内容为《校邠庐抗议》中之名句
门厅对联,可惜我拼图失误,有损大雅。
石雕、木雕均为故居之宝。有一大幅《盛世滋生图》石雕挂于庭院东壁,很珍贵。
楼厅的功能有所拓展

此为故居南门
后院风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