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 固
的 沧 桑
有人说,苏州的城门有多老,姑苏的历史就有多久。苏州古城,即姑苏,俗称老城区。城门有多老?古城有多大?长成什么样?为寻求答案,我先做了点功课,又用了两个半天,绕城池一圈,走访了八座城门。

古城轮廓基本呈长方形,周长约23.5公里,史书记为47里。因为从平门经过齐门到娄门我是步行走过去的,所以我开始的规模印象是:小巧。这个印象在参观了城墙博物馆后,被彻底纠正。“小巧”完全是以现代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规模眼光去衡量的,回到2500年前,古城的形制规模仅次于一等“天子王城”,为二等“公城”(后面依次为侯、士),那叫个尊贵;城墙规模比西方的著名城堡大出好几倍,那叫个雄伟。殊不知姑苏城在中外城池建筑史上具有不一般的地位。城四周的“池”(护城河)比较宽阔,其中西、南两城墙边以大运河为护城河,东、北两边护城河基本和西、南的护城河同级规模,水面宽阔。四面城墙共有8座城门,从最西北角起,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北面平门、齐门,东面娄门、相门,南面蛇门、盘门,西面胥门、阊门。也有加上葑门、金门共10门一说,比较倾向的说法是8门,大概的意思是,8门为古城的总设/计/师伍子胥的“原创”,是古城的原始版本,更重要的是“象天法地”的风水规划。葑门是汉代建筑,金门为民国产物,隔朝隔代,遥不可及。说到伍子胥,和姑苏城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可以这么说,苏州人对吴王不一定怎么了解和怀念,而对伍子胥的崇敬、供奉、祭祀,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因吴王(后主夫差)是毁吴的君,伍子胥是兴吴的臣,姑苏城(阖闾大城)就是他大手笔写下的不朽杰作,注册了2500年的“春秋时物”。“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没有伍子胥,就没有姑苏城。伍子胥是苏州城成为“形制”的奠基者。
姑苏城墙肯定不如北京、南京的那么雄峻,但是,在城墙的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城门都辟有水、陆两城门,在国内仅有,是城池建设的一大创举。
古城历经劫难,曾多次毁于兵燹,经历过沧桑变迁,承载过兴衰荣辱,几废几起。现在古城墙的遗址尚可寻觅,其中保存相对完整的是西、南两面,唯一找不到城墙遗址的是蛇门。在几经重修后,8座城门中除盘门因“冷清”而幸免拆毁,唯一保持原貌,其余7座无一幸免,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人为拆毁是1958。后来,有关部门对古城的遗存做了许多恢复性的保护和修复,现唯一不见的是齐门,只见城墙不见门,当然,其他6座城门也不是“原件”,基本是仿古重建,且是以城门为中心的城墙“段落”,没有连接成“围城”,可能目的是不是适用,而是文保。修复中在忠于原版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的材料、工艺,使其再次站立在古老的苏城,比较理想地复现了古城墙的历史风貌,以古今融合的身姿展示了悠久而厚重的城墙文化,让我们去领略姑苏砌在城墙里的沧桑。
太 和 平 门
平门位于城西北,因伍子胥平抑齐国,得胜回朝从此门进入,得名“平门”。和苏州火车站隔河相望,是外地游客乘高铁进入苏州出站看到的第一张“脸”,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占尽了风情。



巍 峨 齐 门
齐门在平门东。吴北有齐国,时吴王阖闾一心想称霸中原,对齐觊觎已久,于是齐王送女儿嫁于吴太子,以联姻和亲作缓兵之计。齐女思亲日切,常北望齐方,相思成疾,于是吴王令造北门,置九层楼阁,高大巍峨,齐女登阁望乡,取名“望齐门”。因50年代拆城楼,70年代拆水路城门,后再不见齐门,现在所说的齐门就是这一片区域,或者叫遗址了。


(齐门城墙遗址)
江 海 娄 门
因娄江而得名,它是2500年前的水上交通枢纽,通江入海,因交通便利而商贸昌盛,更重要的是,小小内陆苏州有了一个出海口,所以楼匾题为“江海杨华”。据资料介绍,此门曾体量较大,设几重城门,功能是交通、商贸、海防等综合性的,规模的建设和元末吴王张士诚有关。还有一个功能是阻绝越国水军水道进攻,而东面城门多不开启,意为“绝越”。




(护城河)
剑 气 相
门
相门,亦称匠门,于城东,因吴王命干将、莫邪在此炼炉铸剑而得名“干将门”。还因各种工匠聚居于此而得名“匠门”。城门匾额“钩邑相徽”,兵刃和城池的“相徽”中仍然侧漏出一股“吴钩”“剑气”。这城墙修复的时间不长,属于新的“高仿品”。苏州城墙博物馆设于此陆城门内侧。






绝 域 蛇 门
蛇门在古城东南隅,觅渡桥对面,是一个“五水汇聚”的地方。位置很重要,因南边越国是吴的世敌,以蛇命名,主要与地支方位有关,并在城楼上挂蛇像,且蛇头朝北,寓意越臣服于吴,乃相克之意。蛇门没有城墙遗址,现城楼没有陆门,没有资料对此做过交代,有点看不懂。别的城楼都有题匾,而蛇门城楼的匾不见了,是唯一有楼无匾的城门。




(五水汇聚于此)

(蛇门水关)
风 云 盘 门
盘门亦叫蟠门,因吴国在南方,地支处于辰位,故在城南设蟠门,面向越国,象征吴国征服越国。历史上吴越为一对宿敌,吴强盛时,西破强楚,北平齐晋,南伐越国,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越虽俯首称臣,吴仍在城南设两座城门,意在针对性地防守越国进犯,越被视为吴之心腹之患。“北看长城,南看盘门”。盘门是世界唯一保存完整的水陆城门,其突出的是易守难攻的国防功能,其中瓮城、水门、炮台等设计相当科学奇妙。当年城楼鼓角喧天,旌旗翻影,烽烟连天,风云际会的场景可以想见。可是,到吴后主时,国力渐衰,且骄奢淫靡,而越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既不“攻城”,也不“伐交”,而采用“伐谋”攻心之术,借力于一浣纱红颜却“不战而屈人之兵”,固若金汤的吴国,霸业轰然崩塌,越王终以吴王身败国亡一雪“会稽之耻”。因盘门冷清,所以幸免拆毁之厄运。八门中唯一售门票的城楼。



(盘门保存尚好的城墙)
千 古 胥 门
胥门位于西城垣,是古城西出主要水陆通道,今与伍子胥塑像相伴。城门得名众说纷纭,一说伍子胥住其旁,一说对面有姑胥山,一说伍子胥的头颅曾悬挂于城头。据说原城楼的匾额题为“姑胥拥翠”,看来得名倾向于“姑胥山”之缘。现只有陆门,水门于战国时期关闭,胥门是现存城门中唯一有城门无城楼的城门,不过,其城墙保护得相对是最好的,有一段“砖古墙不古”的城墙。



(砖古墙不古)

(胥门古城墙)
繁 华 阊
门
阊门是曹雪芹笔下“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以象天门,可通天气。乃古城之西北,“五水汇聚”,“金阊门,银胥门”足以表示当日的繁华。是当年的商贸、物流、娱乐的中心,门前即石路商圈,山塘、虎丘邻近。其他的城门都是闲置或者仅为遗存,而阊门至今还在发挥其作用,车流人流每天从其门内经过。匾额”气通阊阖”为何不见了?但在城门边立一碑亭——气通阖闾。


(五水汇聚)


(阊门古城墙遗址)

(看不懂的历史:阊门城楼的题匾为“气通阊阖”,现在匾额不见了,在门内建一碑亭,刻“气通阊阖”)
加载中,请稍候......